幼儿教育培训机构的设计需要注意什么?怎么设计效果会更好?
第一节独立性原则这里所说的独立性是指在学前教育中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让幼儿主动以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开展各种活动,杜绝包办代替。具体来说,就是通过适当的训练,让孩子学会为自己服务,学会独立做事,学会独立思考,从而摆脱传统行为的束缚和局限,不依赖外力的帮助,不被他人指示或暗示,不听从他人的建议。绝不屈服于他人的压力,绝不受外界偶然因素的影响。其中,教育对孩子独立性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给孩子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从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一、独立自主原则的内涵(一)什么是独立自主原则目前幼儿园教育中大多数教师都注重幼儿的自主教育,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很多教育内容都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生活和教育经验来组织安排的,因此存在很多问题。为此,我们认为应该首先理解独立自主原则的内在含义。1.培养孩子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开展活动。由于现在的独生子女政策和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溺爱和娇惯孩子,一切都是包办代替,导致独生子女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很差。上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中日夏令营较量”集中暴露了中国独生子女在这方面的致命缺点,也引起了一场波及全国的大讨论。这场讨论的结果是,人们意识到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的重要性——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整个中华民族。我们认为,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难点不在于幼儿园,而在于家长。有的父母因为小时候生活不太好,所以心理补偿很强,过分溺爱孩子;一些父母继承了老一辈的做法,因为他们年轻时对父母要求很高。对你的孩子太严格了。面对这些有着不同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家长,我们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家长介绍正确的幼儿教育方式方法,还要用心理学知识对家长做出正确的分析,从而对症下药,让家长全心全意地接受我们的建议。教师作为父母也应该表现出关心、耐心和爱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愿意配合我们独立教育孩子。尤其是那些童年不幸的父母,在做工作日的时候更要小心。同时,由于父母的文化背景、民族、知识水平、工作生活环境和童年经历的差异,父母照顾孩子的观念和方法也千差万别。当我们工作的时候。这些因素必须考虑在内。因为这些因素对我们工作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前,幼儿教师能够注意到东西方教育观念的差异,也注意到父母的教育水平对孩子发展的影响。然而,父母的童年经历对其教养方式的影响是我们忽略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独立工作、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摆脱传统行为的束缚和局限。摆脱对权威(如父母或老师)的迷信,不随波逐流,凡事不依赖外人,不屈服于他人的压力。不受外界偶然因素的影响。父母的工作和孩子的培养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另外,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也要从他们牛的工作和学习两个方面入手,不能顾此失彼。如果你忽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出来的孩子可能会成为我们常说的高分低能的人;如果忽视学习,孩子们可能会成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所以老师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全面教育。2.让孩子认识和理解独立。老师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同时往往只注重孩子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让孩子知道老师活动的目的。一些孩子对开展的活动感到厌恶。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老师要尽心尽力。在幼儿园老师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时候。孩子们经常被要求做这做那,但他们对自己很放松。如果遇到不熟悉的事情,往往会采取回避的态度,或者以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独立性为借口,要求孩子帮你做这做那。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孩子们的脑海里一直有一种“老师只是在利用我”的想法。所以,在老师面前,他们像羔羊一样听话,老师不在的时候,他们就让父母代劳。所以,老师要从自己做起,给孩子做好榜样。其次,老师要让孩子真正意识到独立的重要性。换句话说,老师必须总是抓住机会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知道独立的重要性,例如讲故事和玩游戏。孩子明白独立的重要性后,会更好地配合老师的活动。教师在开展这项活动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说教,要采取游戏、情景角色扮演、户外参观等多种形式。让孩子认识到“独立”于他人感受和自己情绪的重要性,同时认识到只有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才会被周围的人接受和欢迎。(2)自主教育的基本内容1。在生活中,孩子正确的生活态度是通过生活技能的培养建立起来的。其内容包括:学习扣扣子、穿衣、穿鞋、系鞋带、洗手、洗澡、刷牙、剪指甲;自己吃饭,用筷子、勺子、餐巾纸,正确吃饭;自己叠被子,自己铺床;把自己和别人的文章等区分开来。2、动作老师要注意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动作,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第一,学习各种基本动作。其次。训练孩子利用高级神经中枢(大脑)控制自己的动作,在以往的教学中被忽视了。在这个练习中。老师要从孩子肌肉和感觉器官的协调入手。让孩子养成用大脑指挥行动的习惯,而不是靠情绪。其内容包括:直线行走和曲线行走。站起来坐下。打开和关闭门。搬运碗、盘、家具以及走、跑、跳、爬、平衡等基本动作,此外,还包括“安静”的学习。安静。这是幼儿园老师最常用的两个词。但要达到“静”并不容易,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沉默是指大脑控制身体的肌肉和感觉器官保持静止状态。这不仅要求孩子对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和感觉器官有良好的控制,还要求孩子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老师要让孩子安静,就要训练孩子平日里如何控制自己的动作。“静”训练内容:肌肉控制训练。控制声音、控制呼吸的训练和最高境界的心理训练。当然,这些练习不是僵硬的动作。但是通过有趣的游戏,孩子处于身心愉悦的状态。3.关心环境意味着通过关心他们周围的环境来培养责任感。在集体生活中,孩子们必须打扫教室,清洁桌椅,擦洗器皿,浇花,除草,养小动物。4.待人接物,培养孩子与人相处的社交行为。见到长辈要问候。见到同学要打招呼,离开要说再见,吃饭要注意餐桌礼仪。另一方面,所有应该与人相处的礼仪都应该在现实生活中训练。5.学习上的自力更生除了让孩子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之外,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从小做“学习的主人”,这就涉及到一个如何培养孩子学习主动性的问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或“小学化教学”它不仅扼杀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也彻底摧毁了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力和想象力。而活动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强调主动认知建构的教学方法,可以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环境,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学习的满足感和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二、自主教育应注意的问题。现代教育以人为主体,把人当“人”的人文主义观点正在迅速被大家接受。其影响已经逐渐影响到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的目的逐渐形成了现在儿童是主体,强调在儿童身上发展人的理性,追求人的价值,确立人格尊严。此外,这也符合中国古代尊重人性、具有良好品格、重视人际关系的儒家教育思想。但在独立教育中也要注意以下问题:(1)教育对孩子独立性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学前教育活动都给孩子提供了自主选择的机会,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感受到独立的乐趣。我们上面说的各种训练,不仅仅是在集体教学中进行的。而且在小组教学中,应该体现在孩子的个人活动中。(2)给孩子提供各种机会,把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老师和家长的合作非常重要。只有父母积极配合和参与,孩子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认识到独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否则,老师在幼儿园给孩子养成的好习惯,一回到家就会被家长的溺爱和娇惯毁掉。我们应该给他们提供各种机会来教育自己。首先,老师为他们设计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对错分明。通过自己以往的经历找出答案。孩子的回答不一定正确。这种情况下。老师不必指出孩子答案的对错,而是再次提供一些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修正自己。(3)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因为所谓的独立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和经验来开展活动。通过训练,让孩子为自己服务,独立做事,独立思考,从而摆脱对大人的依赖,摆脱传统行为的束缚和局限,摆脱一个人的绝对权威,摆脱对一切的绝对服从,摆脱对他人指示或暗示的遵从,摆脱来自他人的压力,摆脱外界偶然因素的影响。既然我们要求孩子具备这样的人格,那么在孩子表现出独立性的同时,老师也应该保持冷静的态度,抱着宽容的态度,面对孩子的言行,不要因为孩子表现出与老师要求不一致而批评和嘲笑孩子,更不要违背独立自主的原则。尤其是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应该被嘲笑和讽刺攻击;孩子犯错要惩罚,不要轻易责备。也有少数老师对一些独立的孩子有偏见。当他们做得超出预期时,并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鼓励,更有甚者,采取了拒绝的态度。这些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大忌。总之。老师在培养孩子生活和学习独立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孩子晚上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