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
这本书写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中国正处于新旧文化交替、文言向白话文过渡的时期。这本书很受欢迎,因为它主要针对中学生,旨在教年轻人如何写作。它也因为是由两位著名的文人和叶圣陶写的而备受关注。虽然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但这本书的受欢迎程度从未减弱。
首先介绍两位中国大师,夏丐尊先生和叶圣陶先生。
夏丐尊和叶圣陶这两位中国文学大师有着许多相似的经历。他们都当过中小学老师,热爱文学,有着相同的教育理念。两人都从事过编辑出版工作。他们不仅共同创办了《中学生》杂志,还共同撰写了《文心》、《读写》、《文章》、《演讲》等教育类书籍。
《中学生》杂志用先进的文化思想、教育理念和丰富的科学知识教育中学生。它为中国的汉语教学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被几代中学生视为良师益友,在文化、教育、出版界享有盛誉。直到解放后的几十年,一直是中学和中学生流行的辅助语文学习的小册子。这本杂志在《文心》上也被多次提及。
由夏丐尊先生从65438年到0923年由意大利作家阿米蒂奇翻译的《爱的教育》最为著名,其主要思想对五四以后的中国教育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抗日战争开始后,两人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夏丐尊被日军逮捕,惨遭蹂躏,出狱后不久即死于1946。他的去世是当时中国教育界的一大损失。
而叶圣陶先生延续了抗战的奋斗,也延续了为中国教育的奋斗。
解放后,叶圣陶历任国家出版局副局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主席。
这两位教育家不仅在教育上为我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文学创作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夏丐尊先生有一本散文集《平房论》,平实中蕴含着浓浓的感情。
叶圣陶先生著有小说《隔膜》、《倪焕之》,散文集《脚步》、《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石像》等。他编辑了几十本教科书,写了几十本关于中国教育的书。
夏丏尊和叶圣陶先生都是中国语文教育的培养者,都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两人都是被后人尊为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在国学方面的成就堪称“国学大师”,这在《文心》、《读书写作》等著作中都有充分体现。
书中呈现的两位大师专注、执着、细致、耐心、坚持、创新、卓越的品质,让我看到了我国的“工匠精神”,这是一种做人的态度,也是一种工作的态度。这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01,《文心》是两位伟大的教育家创造的一部别出心裁的作品。
朱自清先生在《文心序》中说:这个“读书写字的故事”确实是一个功德。书中将阅读方法和练习融为一体,实用性强,不仅指出了方法,而且注重训练,师生能友好合作,达到教学目的。
这是两位国学大师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他们理想的国学教材。
这本书写于1933。文心围绕着两个家庭的艰辛,孩子的勤奋,一个老师的勤奋和责任,几个各具特色的学生。
在故事的叙述中,语文知识巧妙地穿插在每一个章节和片段中,有求知欲强烈的学生提问和提问,有知识渊博耐心的老师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有懂语文的家长参与其中,让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能随时学到知识。
书中还体现了师生的深厚情谊,同学的互助友爱,家庭的友爱和谐,校园的干净正气。
不得不说,两位国学大师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完美的、理想化的学校,身心健康、好学的学生,善良的、非常负责的老师。虽然故事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但好像人已经进入了世外桃源。
这种故事中的知识,在平凡而温暖的叙述中,让学生掌握了语文的知识,接受了中华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也在过程中教会了学生如何爱自己,爱自己的国家,培养良好的品德,无疑是最理想的学习方法。
这也是《文心》这个“读书写字的故事”没有因为近百年的朝代更迭和时代变迁而失去原有光彩的主要原因。然而,由于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文学的需求日益迫切。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大众对文学的热爱更加广泛,这本书的作用更加鲜明,也更加受到推崇和尊重。
02.这本书说了什么?
两位国学大师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用32个故事讲解了《关于语文的一切知识》,涉及修辞、语法、诗歌、小说、日记、工具书、文学史等诸多语文知识。这里我选择三个主要方面来介绍它们:
第一,关于题目和内容。
文心说:我们把要写的东西叫做“内容”,把整篇文章的标题叫做“标题”。自然顺序,先有内容,后有标题。
在这里,文章被归为生活中正常的一项,比如吃饭睡觉。作文是生活,不是生活的点缀。没什么特别的,只是文章标题的作用是“说起来容易”,与此无关。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考试都是写范围,题目都是考生自己写的。如果给一个题目,然后根据这个题目写一篇文章,肯定是为了这个题目来考察考生的思想深度、观点和看法,也是有针对性的。同时,选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兴趣。
内容是记录自己的经历,一个事件,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人和事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作为文章的内容。需要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细腻地感知事物,做好足够的准备,有话可说,有感觉。
第二,关于触发。
读书贵新,作文贵新,最重要的是引发的功夫。
所谓触发,就是从一件事感受到另一件事。当你看一本书的时候,觉得书里的一句话和你平日读过的书里的某个地方有关,这是一个触发器;知觉可以作为未来一个理论解释的例子,这是一个触发器;对于你目前所经历的,找到侧面的意义也是一个触发。这些触发器是很好的创作素材。扳机应该是新的。用别人啃过的扳机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还是不说的好。触发需要对世界上的事物产生独特的感觉。
这种写法对于喜欢写作却苦于难懂的人来说,一点也不逊色。这样一来,你之前读过的书就可以重新阅读,重新思考,重新触发,眼前的一切都有很多隐藏的内容有待发现。
“从蝉鸣到抑扬顿挫,从太阳的阴影到明暗的对比,从雷雨中暴力的不公平,从雨后的凉爽到革命性的作用,从盆栽的切割到简化字的排列,从照片到笔记的法式风格”。
第三,关于文章的组织。
国内关于文章的组织方式众说纷纭,但主要分为“起、承、传、叙、传、结”六段。简单来说就是解决“如何开头、如何说主要意思、如何收尾”这三个问题。组织文章的三大原则是“有序、联系、统一”。把所有的材料按适当的顺序排好,这就是“序”;从头到尾都进行的很顺利,没有勉强衔接的地方。这是“接触”;整个身体保持着相同的意见,相同的情调,这就是“合一”。
写文章最重要的是“说什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容。有什么好说的?最重要的是“如何组织”。组织得当,内容就会完整充实;组织不当,甚至没有组织,都会影响内容,使之成为一个东西。所以内容取决于组织,组织是内容的一部分。
03年,看完这本书,这也引发了我的许多感触:
第一,文章不再是高深莫测的东西,它源于生活,始于生活。
第二,文章是记录事件的过程,有可记之处。
第三,文章是引发思想的结果,记录事件中内心的想法和情绪,表达感受。
第四,它不是无序的,而是有组织的。
04、这本书的特点
第一,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是这本书广为流传的主要因素。丰富的知识融入到有趣的故事中,可以说这种手法是独一无二的。
第二,遣词造句通俗易懂,简单生动。虽然写于民国,但一点也不晦涩。即使在今天,我们也同样阅读流畅,学到的知识也得到了启发。(例如)
再次,对语文知识进行逐层分解,由浅入深,用最简单的案例和比喻讲解文学中的道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
第四,扎实的理论修养,深厚的文字功底,广泛的介绍,得心应手。
第五,要让文章活起来,必须让文章的其他组成部分服务于内心的核心,如结构、语言、词汇、修辞、文字的写法、语感、文章的组织、文章的风格、文章的欣赏等。两位学者都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梳理,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文心是温暖的礼物,是美好的锦囊。两位大教育家对语文知识的指导,并没有止步于“口号式”的鼓励,而是以工匠之心和工匠精神,为年轻人铺就了一条到达语文理想彼岸的捷径。不管是哪一代,这份礼物都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