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第二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

亲爱的,作为老师,你的教案是怎么准备的?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还有更多优秀的文章。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五年级数学第二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一、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最大公因数和归约

最小公倍数和综合得分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如何产生的,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知道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小数部分是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可以把假分数变成小数部分或者整数。

3.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比较分数的大小。

4.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熟练地进行除法和除法。

5.分数和小数的倒数。

三、排列特点

1.从多方面说明了分数的由来。实际需要和数学需要。

2.在教学中把因子和倍数的相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

3.注重数学的抽象过程,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出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

4.部分内容进行了精简或适当调整。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分数的实际问题,本来是排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之后的,现在挪回来了。

(2)分数的比较不是单一的段落,而是结合一般分数。

(3)删除原第2节,将整数或分数改为假分数。

第四,具体安排

1.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生成

通过对事物的测量和划分,让学生明白分数是为了满足客观需要而产生的。

分数的含义

(1)单位“1”既可以表示一个对象,也可以表示一些对象,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一个分数可以代表不同的具体量,体现了分数的抽象性。

(2)小数单位的概念。

分数和除法

(1)反映了分数的数学来源:计算时往往无法得到整数结果,往往用分数来表示。分数的产生可以从数系扩展的角度来理解。

(2)分数与除法的统一:求整体的平均值。

(3)准备下面的假分数,把假分数改写成带分数的整数。

示例1

把除法的意义和分数的意义统一起来:把1的对象平均分成三份,列出有除法意义的除法公式1÷3,根据分数的意义得到每一份。

示例2

(1)把很多物体(3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算出每份多少钱。列出有除法意义的除法公式3÷4,根据分数的意义得到每一个yes。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a .把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样的3份是。把3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2)通过图表得到评分结果的方法有多种:一是用运算或图表法。二、推理:1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得一块,3个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得3块,是一块。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总结

根据例1和例2,总结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这里,分数的含义可以进一步扩展,既可以表示一个数的结果,也可以表示一个运算过程。

(1)可以解决整数除法中商不是整数的问题。

(2)分数和除法可以互为倒数,视为同一运算。

(3)因为除数不能为0,所以分母不能为0。

2.真实分数和虚假分数

以前学生只接触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现在介绍分子等于分母或者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分数。

示例1

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写出分数,并重点观察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凭直觉与1进行比较,进而引入真分数的概念。

示例2

让学生关注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并与1的大小进行比较,给出虚假分数的概念。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单位“1”是一个圆而不是所有圆的整体。

示例3

(1)带分数的写作和阅读方法来源于生活用语“一个半”。

(2)要求学生写出其他分数。

实例4

(1)因为要培养学生对分数的数感,所以要把假分数变成整数或者取分数。

(2)改变的方式不同。

A.根据分数的含义:4是1。

B.使用直接视图。

C.利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3)能引导学生总结将假分数化整为零或带分数的一般方法。

3.乐谱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归约和一般分数的基础。

例1(分数基本性质的推导)

(1)通过直视三个分数相等。

(2)从两个方向观察三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变化规律。

(3)通过独立的例子,从具体到一般,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

(4)由于分数与除法的内在一致性,引导学生用除法中商的不变性质解释分数的基本性质。

例2(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将分数分成另一个字母不同(分母放大,分母缩小)但大小相同的分数。

切割点

与九一教材相比,这里把公因子和最大公因式移动,说明了寻找公因子的必要性。

最大公因数

例1(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1)利用实际情况(长方形被正方形覆盖,且必须是整数),推导出求公因数的必要性。

(2)借助于运算,进一步理解了正方形的边长必须同时是长方形的长因子和宽因子,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3)因子和公因子以集合的形式表示,响应第二个单位。

例2(寻找最大公因数)

(1)没有正规的质因数分解的教学,所以这里不教质因数分解求最大公因式的方法,只在《你知道吗》中介绍。

(2)各种方法。

A.分别列出两个数的所有因子,然后求公因子。

B.从较小数的最大因子开始,看它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因子。

也可以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比如从一个较大数的最大因子开始,然后和上面的方法B比较,看哪一个更合适。

(3)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公因子与最大公因式的关系:所有公因子都是最大公因式的因子。

动手吧。

让学生联系两种特殊数的最大公因数:因数与两个数的倍数有关系,互为质数。

减少(一部分)

例3(最简单分数的概念)

(1)两个分数来源于实际情况(根据材料不同:具体米数,分为四段)。

(2)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说明两个分数相等,为后面的归约做铺垫。然后给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示例4(近似分数)

原理(1):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改写成相等的最简分数。

(2)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逐步降分,也可以直接用最大公因式。

(3)给出一个简单的写除数的方法。

5.综合得分(排列类似于近似得分)

对比九一教材,这里移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说明求公倍数的必要性。

最小公倍数

例1(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1)利用实际情况(正方形被长方形覆盖,且必须是整数),推导出求公倍数的必要性。

(2)借助于运算,进一步理解了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矩形的长的倍数,又是矩形的宽的倍数,把实际问题变成了数学问题。

(3)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倍数和公倍数,并对第二个单位作出反应。

例2(最小公倍数的求解)

(1)没有正规的质因数分解的教学,所以这里不教质因数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只在《你知道吗》中介绍。

(2)各种方法。

A.分别列出两个数的倍数,然后求公倍数。

B.从一个较大数字的最小倍数开始,看它是否是另一个数字的倍数。

也可以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比如从一个较小数的最小因子开始,然后和上面的方法B比较,看哪个更合适。

(3)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关系:所有的公倍数都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动手吧。

让学生联系两种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因子与两个数的倍数有关系,互为质数。

将分数化为公分母

实施例3(分数的比较)

(1)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是通过实际情况推导出来的。

(2)和的比较方法多种多样(初三上册有一定基础)。

A.根据乐谱的意思。

B.根据小数单位的个数。

(3)让学生通过一些特例自己总结分母或分子相同的分数的比较方法(初三上册有分子为1的分数的比较方法)。

(2)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说明两个分数相等,为后面的归约做铺垫。然后给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示例4(综合得分)

(1)从实际情况介绍,分子和分母不一样,大一点就产生认知冲突。

(2)原理: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两个分数改写成母相等的分数。

(3)在一般除法中,分母华颂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4)作为一种比较大小的方法,两个分数可以改写成分子相同的分数。

(5)区分一般分数和近似分数:近似分数是一个分数的运算,一般分数是两个分数的运算。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示例1(十进制分数)

(1)同一个除法运算的结果用小数和分数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2)利用小数的意义,给出了分数分式的一般方法。小数点后一位是教材举例,小数点后两三位自己类比。

示例2(分数小数)

(1)创造一个六个数比较大的数学情境。

(2)分数小数的方法多种多样;

A.分母是10,100..................................................................................................................................................

b分母不是10,而是100....................................................................................................................................................

组织和审查

分数的概念

分数分类

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动词 (verb的缩写)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和直观手段。

2.适时的抽象,在适当的抽象层次上,去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21、复习与导入

1,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填空。

谈论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2.问题:80÷20的商是多少?

被除数和除数扩大了5倍。商数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减10倍?

回想一下,商是不变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膨胀或收缩相同倍数(0除外),商是不变的。)

商的不变性是学习分数基本性质的基础,这里有必要复习一下。)

二、新课

1,手工做数学。

(1)将四张相同的纸分成2、4、6、8张,分别表示1/2、2/4、3/6、4/8。

(阴影)

(2)问题:比较它们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分数的意思解释一下吗?

(3)结论:几个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虽然不同,但大小相等。

2.疑惑:为什么分子和分母不同的分数可以相等,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

(1)观察研究分子和分母如何变化。

1/2 =2/4 = 3/6 = 4/8学生可以选择观察的顺序。

(2)学生发现和总结的规律(揭示: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被同一个数相乘或相除,分数的大小不变。

(3)理解意思。

问:刚才我们根据它的含义解释了乐谱的基本性质。是否可以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商不变定律来解释?

先回忆一下商不变定律,再想想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突出重点:除零。(因为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0,分数就变成0/0,分数的分母不能是0;而且因为0不能被整除,所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不能同时被0整除,所以应该是“除0”。)

补充分数的基本性质。

3.应用性质和问题解决。

(1)指出: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一个分数可以分成双亲不同但大小相等的分数。

(2)将3/4和15/24分成首字母为8,但大小不变的分数。

要求:独立思考解决方案和沟通方式。

(3)师生共同总结方法:

看分母(分子)乘以或除以几,分子(分母)也同时乘以或除以几。

(4)独立练习。

重点是学生要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有意识地观察分母或分子如何变化,分子或分母如何相应变化。

变化的基础是乐谱的基本性质。

(5)口头回答练习18,问题2并说明判断依据。

4.全班总结:能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内容和重点吗?

5.作业:完成习题14 1.2

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同桌告诉对方分数并指定分母或分子供另一个同学效仿。

第三,难点

当使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会出现以下错误:

(1)忽略了“同时”。比如= =错了,但是分子乘以2,分母不变。正确答案应该是= =。

②忽略“乘或除”。比如= =是错的,因为分子和分母同时加减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是变化的。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中,仅限于“乘或除”。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要注意三点:必须强调“同时性”;必须强调“乘或除以同数”;“除了0”必须强调。

③忽略“同号”。比如= =是错的,因为分子和分母要同时除以相同的数。

五年级三年级数学第二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2)知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

(3 )。引导学生学习抽象概括?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难点分析

(1 )?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

(2 )?了解单位“1”。

( 3 )?突破整个教学。

三、课表

一个课时

第四,教学过程

(1)进口

请学生给出几个具体的分数。?老师在黑板上写字?基于学生举例的分数?请说说大家对这个分数的了解。这个分数意味着什么?它的零件叫什么名字?以及自己的课外知识。

老师有没有举例子,写在黑板上?41请同学们说说41是什么意思?学生甲?41的意思是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四份?吃其中的1?可以说吃这个月饼是41。学生B?41也可以指把一根绳子平均切成四份?1份?这是这根绳子的41。

(二),实施教学

1 、?知道单位“1”。

( 1 )?动手操作。老师?如果用一个图来表示41?可能你们每个人的表情都会不一样吧?现在请打个折或者画个图显示41。学生展示他们的成绩。

( 2 )?老师放映了这幅画。

老师:幻灯片上的这些图片?你能在每张图上显示它的41吗?学生先分组交流?然后集体反馈。

学生甲:我把四根香蕉看成一个整体?一根香蕉是这个整体的41。

学生乙:把八个苹果想成一个整体?把整体平均分成四份?每份两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41。

学生C:我把12 deltas看成一个整体?把整体平均分成四份?每个3 △是整体的41。

学生D:我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分成四等份?1份?1米处为41。

( 3 )?总结一下。

老师:刚才学生在表达41?你发现什么了吗?

学生甲:它们都被平均分成四份了吗?表示这样的副本。

学生B:我发现有1个数字平分?有的是8苹果,12 delta平均分?还有就是平均分1米。

老师:一个图形?一个实物更容易理解?我们称之为物体?所以8个苹果和12个deltas是由很多单个对象组成的?我们称之为整体。一个物体?有些物体可以看成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称为单位“1”。

( 4) ?比如说。老师?为了这整个?你能想到其他的例子吗?学生?整体也可以是一筐茄子,一车煤,一个年级的人数,中国的人口等等。

老师: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对单位“1”有了新的认识?它可以代表一个或多个对象。整个“1”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刚才同学举了很多分数的例子。那么到底什么是分数呢?你能试着用语言描述一下吗?引导学生先交流?平分“谁”?它代表了什么样的数字?同学们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清楚了吗?把单位“1”分成几部分?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字?这叫分数?

五年级数学第二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中第四分的意义和性质

一、分数的意义

第一类

教学内容

分数的生成是教材第60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生成分数的过程。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也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

三个重点和难点

了解分数的产生。

教具的准备

米尺,挂图,和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

五个教学过程

(1)进口

同学们,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你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分数吗?

学生通过记忆说出他们所学的分数。

1.复习乐谱各部分的名称。

(1)举一个分数的例子。( )

(2)举例说一下乐谱各部分的名称。

2...分子

-...分数线

3...分母

(3)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分数?(用图形、线段或正方形来表示分数。)请用折线图来表示。

将方纸平均分割,画一个阴影,用分数代表阴影。

(二)教学实施

1.测量。

老师和学生合作测量黑板的长度。用米尺量了几次,还剩下一段,不到一米。可以用整数表示吗?(不能)

2.计算。

老师平均给了两个学生一个西红柿。你如何表示每个学生得到的西红柿的数量?(l ÷ 2的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

3.告诉我。

在人们的实际生产生活中,人们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就需要一个新的数来表示,从而产生了一个新的数——分数。起初,人们只知道一些简单的分数,如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和使用分数较早的国家之一。

4.信息介绍。

让学生结合课前发现的信息,谈论分数是如何产生的。

(3)课堂总结

学生们互相交流他们在这节课中的学习收获。

第二节课

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是教材第61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2.知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

3.引导学生学习抽象概括,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个重点和难点

1.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

2.了解单位“1”。

3.突破整个教学。

教具的准备

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圆形纸。

五个教学过程

(1)进口

请学生给出几个具体的分数。(老师在黑板上写字)

根据学生给出的分数,请大家说说大家对这个分数的了解。比如这个分数的意义,它的各部分的名称,还有你自己的课外知识。

老师举了例子,在黑板上写道:

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意思。

学生甲:意思是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四份,吃了1份,可以说是把月饼吃完了。

学生B:也可以指把一根绳子平均切成四份,其中1份是

这条绳子。

(二)教学实施

1.知道单位“1”。

(1)动手操作。

老师:如果用一张图片,可能你们每个人的表情都会不一样。现在,请打个折或者画个图表示一下。

学生展示他们的成绩。

(2)展示一些图表。老师:看图片。你能在每张图片上展示它吗?学生先分组交流,然后集体反馈。

(3)总结。

老师:在刚才的演示中,学生们有什么发现吗?

像上图这种由很多单个物体组成的,我们称之为整体。一个物体,有些物体可以看成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称为单位“1”。

(4)举个例子。

老师:你能想出这种整体的其他例子吗?

学生:整体也可以是一筐茄子,一车煤,一个年级的学生数,中国的人口数等等。

2.总结分数。

师: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对单位“1”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可以表示一个或几个物体。整个“1”可大可小...

刚才同学们举了很多分数的例子。到底什么是分数?你能试着用语言描述一下吗?

一、引导学生交流:平分“谁”?它代表什么样的数字?

同学们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明确:将单位“1”平均分成几个部分,代表这样一个或几个部分的数称为分数。(板书)

老师强调必须是平均分。

(四)思维训练

告诉我下图中阴影部分占了整个画面的多少。

(5)课堂总结

我们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师生* * *带着回忆。

课后反思:

第三类

教学内容

分数单位教材第62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分数单位。

2.引导学生学习抽象概括。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个重点和难点

理解分数单位。

准备教具(小光盘)

五个教学过程

(1)进口

1.使用分数来表示下图中的阴影部分。

2.以下分数是否表示图中阴影部分?

3.说说吧。

他吃了多少饼干?为什么?

②拿剩下的,拿几块?为什么?

(3)拿剩下的还有多少块?

(4)写作和思考。

让学生随意写出三个分数,并说出每个分数的含义。

老师把学生写的分数写在黑板上。比如、、、。

老师:每个分数有几个?(对,1,3,14。)

(二)教学实施

1.学习分数单位。

2.投影演示。

一堆糖,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属于这堆糖。

平均分成三份,两份属于这堆糖。

平均分成四份,三份属于这堆糖。

平均分成6份和5份。

然后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2)动手操作

学生用小圆盘代表糖块,分成点,然后把结果填入课本。

(3)集体修改。

请学生说什么,,,分别表示:

(4)引导学生明确分数单位的含义。

老师: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两部分,就是这样的一部分。)单位“1”是谁?这堆糖是“1”。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三份,也就是两份。)单位“1”是谁?(或者这堆糖就是单位“l”。)

老师带领学生发现这些分数的分母是2,3,4,6 …它们是什么意思?(代表单位“1”平均分成的股份数。分子是什么意思?(注明这样的一份或多份。)

旁白:将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部分,表示这部分的个数是分数的小数单位。例如,的分数单位是。

老师在黑板上指出其他分数的单位。

大家集体说说自己写的三个分数的小数单位吧。

(5)发现小数单位的特点。

老师:你在这些分数的小数单位中发现了什么特点?(都是分数。)为什么?(因为小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个部分,说明这几部分的个数就是小数单位。)

告诉我这些分数在黑板上有多少个单位。

2.分母不同的分数在同一个单位吗?为什么?

(1)同学们同桌思考讨论。

(2)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分数由分数单位组成。因为分母不同的分数将单位“1”等分,所以分母不同的分数有不同的小数单位。

(3)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单位。谁来告诉我们什么是分数单位?(将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代表一份的数称为小数单位。你能说出几个分数单位吗?每个分数有多少个这样的单位?请和同桌互相告知三本分数。这个分数的单位是什么?是由几个这样的小数单元组成的。看哪一组同学说的又对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