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文

数学生活,数学化的生活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本文主要着眼于加强生活经验的积累,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理解数学近在咫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数学生活

介绍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推理、交流等活动来学习和理解数学。”同时也指出:“要经常引导学生把在数学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加强生活经验的积累,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新《数学课程标准》非常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用数学的眼睛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让学生因为数学学习而体验生活的丰富,让学生享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不够,我们老师更应该注重让学生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这样就将新知识融入到生活问题的形式中,让单调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意义和趣味,从而快乐地学习数学,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和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教学和生活联系紧密,理解数学近在咫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收集资料、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获得和知识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生活数学化,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因此,数学教学的内容要努力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熟悉的、贴近生活的数学走进学生的视野和数学课堂,数学教材才能变得具体、生动、直观。这样,学生创造的“生活”更加真实,学生从中可以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好数学、应用数学的信心。

在讲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则”时,如果能结合生活实际,将例题改编成大家熟悉的元、角、分数等知识,学生会感到自然而熟悉。可以从钢笔和圆珠笔的价格来介绍。要弄清楚这两种笔多少钱,加几块几块,加几毛钱几分,加几毛钱几分。这是小数点加减法的第一步:先将每个数字的小数点对齐(即同一位数上的数字对齐)。当角上的数字加起来是十时,同学们可以理解为:分相加起来是十时,是1角,那么这个角加上1角,就会加上1角;角和角加起来十,就是1元,在元的这个角上。这样,学生就可以轻松掌握小数的退位减法,而不会无所适从或感到困难。因为他们在计算的时候想到了买东西付钱。这样,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不仅总结了十进制加减的计算规律,而且进一步理解了计算的过程。

2.补充生活背景,引导学生探索。

在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有趣的事情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适当拓展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来自于周围的生活世界。

实习期间,教学遇到问题时设计的生活情境。老师:同学们,我们班有没有不小心把同桌的作业拿回家的情况?

生:对。

老师:是的,据我所知,我们学校一个班的同学杨洋不小心把她的同桌丛聪的作业拿回家了。同学们想想,不仅聪聪着急,杨洋也着急。杨洋此时应该做什么?

过了一会儿,学生们陆续想出了解决办法。学生甲说:“叫聪聪去拿。”董子岳接着说:“我觉得杨洋错拿了聪的作业,应该发给他。”学生B说:“另一个好办法是电话预约,一起从家里出发,中途见面。”这时候课件就把学生想到的三种方法一步步展示出来了。

方法一:杨洋给聪聪布置作业。已知杨洋每分钟走70米,走了12分钟。让学生补充问题,根据已知条件回答。)

方法二:打电话给杨洋拿。已知聪聪每分钟走60米,两家相距840米。你知道从龙从哪里走了吗?)

方法三:两个人同时从家里出发,面对面的走。7分钟后,他们见面了。众所周知,杨洋每分钟走65米,聪聪每分钟走55米。你能根据这些条件得出两家的距离吗?)学生看完题后,板书问题的核心内容相遇:两个人同时出发,面对面走(走相反的方向),半路相遇。

老师: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相遇的问题。在黑板上写字。

这样,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结合起来,设计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结合生活经验,了解数学文化。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即使他们没有接触过一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但一旦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往往能根据相关经验,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形成某种解释。

比如在“负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水果店在运进运出水果,运进2吨苹果和2吨香蕉,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意思正好相反,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这种相反意思的例子,上升2米,下降3米;前进三步,后退六步等常见例子。中国是第一个知道并使用这些数字的国家。根据两千多年前《九章算术》中的记载,当时的人们有“粮入仓为正,粮出仓为负;赚的钱是正的,付出的钱是负的这种观念后来统一了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方法。比如带入2吨记为+2吨,读作+2吨;装运的2吨货物记录为-2吨,读数为-2吨。+2为正,-2为负,“+”为正,“-”为负。因为数学文化的介入,这门课程把负面的知识延伸出来,横向扩展,让数学学习的背景更加丰富厚重。

4.感知数学的价值,突出所学的应用。

生活是具体的,数学是抽象的。我们应该把数学的抽象内容附加到现实情境中,让学生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服务生活”,同时学以致用才是数学学习的目的。

比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方法后,老师不失时机地问:“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它们的表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你能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新知识测量必要的数据来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同学们纷纷从座位上下来,有的量门上的玻璃,有的量书的表面,有的量讲台的表面,还有两个人量黑板的长和宽。很快,一个答案出现了。

第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的首要和基本目标,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所以,教师要尽量让数学问题活起来,让学生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从生活实践中弥补了课堂上的知识,又满足了学生的求知心理,通过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比如五年级数学第二册的“利息”一节,学生可以利用周末把暂时不用的压岁钱存入银行,既可以支援国家建设又可以有计划地控制个人收支。让学生交流汇报:第一个环节,交流存款方式,交流时说明原因;第二个环节,银行所用术语的含义,本金、利息、利率、税率;第三部分讨论了相关的计算方法;第四个环节,你还知道什么?学生畅所欲言,面面俱到。在学习了一些储蓄知识后,学生的眼神传递着期待。于是我把准备存的1000拿出来,表示过两年就不用了。能不能帮我想一下,哪种方式更适合存款?活期肯定不合适,还是用定期吧。经过学生的摸索,不到五分钟就给了我一个满意的答案:两年定期合适。这种活动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点,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应用和实践数学,在充满灵活空间的教学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合作和信息处理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激发他们的自主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就是教育。倡导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能很好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智能素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自然和社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日常的数学场景中学习和运用数学。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在多彩的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生活,让每一个学生真正爱上数学,也因此让每一个学生因为数学而过上更精彩的生活。

实践充分证明,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教育的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来自现代生活实际的内容,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意愿和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总之,数学教学应该紧密联系课堂和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分利用它将是取之不尽的教学源泉。让数学课堂成为一个活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参考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64 ~ 65。

[2]童子双。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与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 20 ~ 31。

[3]李润泉。对负面教学记录和评语的初步认识[J].辽宁教育杂志,2009,7: 8 ~ 11。

[4]杜宇翔,马小燕。数学教学原则体系的构建研究[J],2002,11: 1 ~ 5。

[5]文·。小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06,5: 8 ~ 9。

[6]周·。小学数学教育[J]。辽宁教育杂志,2007,1: 29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