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提高小学各科教学德育效果的中期报告

道德教育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的道德影响,将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内容包括提高道德意识和认识、培养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仰、培养道德品质和形成道德习惯。在社会主义中国,其内涵包括:思想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的教育;政治教育,即政治方向和态度的教育;道德教育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精彩的课堂触及灵魂。课堂要从“一切从孩子的生活中来,再回到孩子的生活中去”的理念出发,珍惜童真的世界,各学科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根据学生的真实体验进行引导,让孩子在这种看似平凡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理解,超越自我,体验生命的增值和律动。

小学德育主要是习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习惯是培养教育的产物,往往源于看似不经意的事情,却蕴含着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好习惯往往让人终身受益,坏习惯往往让人陷入泥潭。做好养成教育,要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即让小学生养成懂得遵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样,学生可以进一步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愿意努力学习,为祖国建设贡献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应该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课堂教学不仅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也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在这个岗位上要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德育,充分发挥各科的德育功能。德育如细雨,润物细无声;课堂教学是沙土,无时无刻不渗透着细雨;学生就像小草,吸着沙子里的水。因此,如何做好学校德育工作,以取得更明显的效果,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

教师只有精心准备每一堂课,在教学过程中科学、灵活、生动地融入思想教育内容,才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项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课文的中心、段落或词句,深入挖掘其思想实质,科学渗透德育。当然,德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把思想教育融入到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受到教育,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主题班会、小组游戏、参观旅行等一系列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可以事半功倍。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他学科教材,都包含德育因素,只是显性和隐性的。它有赖于教师的挖掘和掌握,并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具体内容由以下文章阐述:

首先,用生活影响生活,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的德育意识,强化德育课程意识。

教师的德育意识必须加强。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人教育的理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育理念

必须强化教师的德育课程意识。必须摒弃过去狭隘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传授知识,要把德育作为课程的内容,纳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熟悉流程和方法的同时,要正确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教师要善于把德育变成“涓涓细流”,使之伴随自己的教学,浸润和滋养学生的心灵经年。

教师的以身作则意识必须加强。教师是学生心智启蒙、培养和发展的导师,是学生心中睿智、睿智、贤德的人。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甚至衣服,都可能是学生关注、评价、模仿的对象。所以老师一定要从外到内做学生的榜样。教育家加里·宁曾指出:“一个教师的世界观、品行和他的生活,以及他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影响着所有的学生。”我还记得很多学生时代的事情,甚至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老师写字的一个动作,上课说话的一个表情,听课时的一个动作,都会让学生记忆犹新,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最强。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乃至课堂教学时,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哪怕是卑微的言语,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代优秀的学生。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教育者来说就是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能有健康的行为。”子曰:“其正而不令;他的身体不对,虽然他不服从。”要求学生做的事,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做;教师首先要掌握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给一个人一滴水,必先有一桶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就是这个道理。要求学生制定的行为准则和他们遵守的规章制度首先应该由教师遵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首先教师要懂得如何做人。我记得遇到过这样一个老师,平时待人接物,教书,讲课,什么都不说,但他就是有一句连自己都不重视的口语。还不如来一次实实在在的讲座,平时批评同学或者讲话的时候,尤其是生气的时候更明显。他班新来了个女同学,性格内向,话不多,听不懂老师的口语。有一次,女同学因为肚子疼没来上课,女同学不好意思开口。老师听了半天也听不清楚。老师越着急,女学生就越害怕。最后老师生气了,忍不住一口气说了很多脏话,是老师的口头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她把女学生骂回家,生了一场大病。最后,她连学校都没去。事后,老师后悔了。他的本意是想让那个女学生说说情况,但他在愤怒中缺乏冷静。再加上他平时有这种奇怪的口语,让人觉得受不了,好像老师在骂他。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如果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严格要求自己,不注意自己作为“老师”的形象,会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和副作用!

大多数学科教材的思想性并不占据明显的位置,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性。从而有意识、有系统地加强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明确教学大纲对政治思想教育的要求,积极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将德育融入知识的分析,灵活生动地融入教学过程,科学渗透德育。应该说,我们的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是非常富有人文内涵的。无论是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还是教学方法,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德育内容。

第二,构建以教材为载体的课堂德育框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不努力学习,热衷于玩电脑、游戏机甚至赌博。要纠正这些不正之风,必须加强德育,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真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作为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育人。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相关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并通过教学过程渗透到学生中,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以下是我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体会:

(一)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任何领域都取得了很多成就。小学课本上也有很多反映这些辉煌成就的例子。我们密切关注这些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今数学家的事迹和辉煌成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豪感。同时,适当指出我国在现代科技领域的落后方面,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树立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二)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出现和发展本身就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它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并应用于实践的规律,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应用于实践的认识论观点。这样,数学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结合数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顽强、创造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学生具备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数学的特点,鼓励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同时,通过几何证明题的训练,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独立思考和严谨有序的科学态度。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虽然不能像语文、政治那样直接、系统地教育学生,但只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实事求是,善于引导,就能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

其中,语文教学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发挥各种因素的影响和熏陶,在教育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思维习惯。

在历史教学中,生动地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具体而生动的民族教育;自然知识课程要教会学生热爱科学,尊重和相信科学精神,培养他们学习和运用科学的兴趣和能力;音乐艺术教学要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党和祖国的感情;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锻炼习惯和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劳动教学应把传授学生劳动知识和技能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起来。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艰苦奋斗的精神,珍惜劳动成果的感情和对工作的责任感,养成劳动习惯。各学科教育框架的建立,明确了教师开展德育实践的目标、内容和步骤,使德育渗透工作有的放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联系实际生活,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将德育融入教学过程,还要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方式收集信息,并从中获得教育,如带领学生参观民兵营地,让他们在与士兵的交流中了解德育的道理。参观敬老院,开展助老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他们交流,让他们知道作为少先队员至少应该做些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期队”、“帮助残疾儿童”、“参观污水处理厂”等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感受自己要做的事情。让学生多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在革命烈士的教育下体验来之不易的新生,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样不仅开发了智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受到了思想道德教育和美育的熏陶。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主题班会、小组游戏、参观等一系列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比如元旦、清明节、端午、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国庆节等等,我会组织学生收集相关信息,然后通过黑板报、手抄报、表演自制节目或举办辩论赛、走出校门去感受自然之美和社会变迁,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珍惜生命、对生活充满向往。这种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可以事半功倍。

第四,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学习方式,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的品德,如通过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在数学教学中,有许多规则和规律,仅靠教师的口头传授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这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讨论、共同思考、总结,既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就教学方法而言,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方法* * *很享受学生在一起学习的时候要对别人的学习和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要在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利的前提下学习的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和群体目标之间存在着一种纽带关系,只有群体的其他成员成功了,他们才能成功。也可以帮助他们从小养成正确对待别人学习成绩的习惯。学会与人交流,尝试成功的乐趣。

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讨论和交流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认知兴趣。学生有机会在没有防备和轻松的氛围中倾听和采纳他人的意见,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知识进行鉴别、选择、评价、重组甚至创新,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在大脑中形成显性的兴奋焦点。这种教学情境不容易在学生脑中消失,甚至会持续很长时间。对于不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可以体验和感受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分享群体成功的喜悦,实现积极探索、大胆想象和创造的价值。优秀者受益更大。这些学习策略为他们创造了更广阔的发挥辐射的舞台,同时也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向他人学习,这对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是非常有帮助的。

小组内以合作为主,小组间以竞争为主,竞争与合作齐头并进,使得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愉快。为团体奋斗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集体荣誉感。团队成员非常珍惜时间,密切紧张地合作,互相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倾听、分析、同化别人的想法。开放的思想不断融合,层次分明,语言更加清晰。不知不觉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掌握了更多的人际交往技巧,逐渐建立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同学关系,为以后更密切的合作和竞争创造了可能和条件。这种同龄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使他们更容易掌握互惠原则,理解社会规范的道理,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五、从“心”出发,让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提升。

小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他们灵活随机,是建立自信的关键期。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小学这个重要的教学阶段,鼓励学生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以免陷入自卑的泥潭,影响终身发展。

(一)用真诚的关怀激发他们向上的意志。

铁不能因为仇恨而变成钢,苗不能因为拉扯而得到鼓励。只有靠船,因材施教,用真诚的爱去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学习上取得进步。

(2)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一点点进步。

陶行知先生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讽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爱好,对他们的每一次退缩给予最温暖的鼓励,对他们的每一次进步给予最真诚的赞美。我相信,我们的学生在老师的尊重和欣赏下,会不断获得自信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看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提高。比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别采取鼓励、认同、排斥、调节等方法。,注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大局为重,从小事做起”,“润物细无声”,持之以恒。浇树需要浇根,育人需要养心。要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张扬个性,激发潜能,真正使我们的学生健康发展。

以前我班有个同学,很倔,从来不在乎后果,脾气暴躁。打架经常发生,但从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与人相处,缺乏自制力,责任心不强,情绪化,容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强,经常以为自己是班里的小皇帝。他是一个聪明的男孩,但通常他不会在自己的学习中使用它。他能完成作业,但是他总是忘记他已经完成了什么。经查,他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在外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学生只是靠父母给很多零花钱,他没想到很多零花钱会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他做错了事,经不起老师同学的批评,表现出强烈的虚荣心和抵触情绪。在父母的关心和呵护下长大的他,放松了对学生的教育。再加上家里物质条件优越,养成了倔强、偏激、固执的性格,不爱动脑子,一意孤行,导致问题不断,后果不负责任。有些同学也会在他的带领下走不同的路。学习上没有克服困难的毅力,成绩一直处于下滑状态。我发现这个问题后,及时做了一些补救措施:

1.他经常犯错误。在问题方面,我耐心的引导他,认真的帮他分析错误的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同时不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去关心他,用爱去严格要求他,让他真正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他良好行为准则的形成。

2、针对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对生活和劳动的热情,鼓励他认真做好值班工作;主动帮助老师教具之类的,给予肯定。经常借给同学学习用品,偶尔询问一些学习方面的知识。我会及时鼓励他们,及时和他们谈心,这样在心理上,他会觉得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别人关心的,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他以后的生活和学习。

3.在课堂上,可以故意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提高他的自信心和上课兴趣,激起他的虚荣心,让他在课堂上“大显身手”。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的学习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会了怎么做最受别人欢迎的事,怎么做才能极大的改善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通过和父母的交流,我知道他在家里可以尽可能的帮父母做家务,我也耐心的帮助他树立热爱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在学校和同事的帮助下,我顺利完成了这项研究。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活动和交往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涵。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贯穿课程改革的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与德育渗透应融为一体。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时刻体现德育渗透,把握学生的脉搏,陶冶学生的心灵。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涉及面广、量大、时间长。掌握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是教师“教书育人”最基本的素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