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江音教学实录与反思

“木姜子饮”教学目标的教学记录与思考:

1.知识目标:学习《木江颂》,理解诗的含义,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带着感情大声朗读。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阅读,感受自然和语言的美。通过小练习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3.背诵和记忆古诗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诗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现的关系。

教学过程:

首先,谈谈引言,介绍诗人。

老师:我们低年级学过一首诗《草》,还记得吗?

(师生背诵草书)

老师: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老师:今天,我们将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著名的诗——《木江颂》。(展示题目,一起看题目)

老师: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展示课件——白居易照片及生平介绍)

老师点名白居易生平简介。

第二,学习新课

1,老师:诗人白居易离开北京,在去杭州工作的路上心情非常愉快。写完这首诗,课前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题目命名的意义)

2.老师:我们来听听诗人朗诵的内容。

(学生听课件中的范文阅读)

3.师: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诗中的词语。不懂的单词用“△”标注。

(学生可以自由朗读和学习古诗词)

4.交流学习一两句话

师:这两行诗里,可以提出哪些你不懂的词?

(师生* * *回答“夕阳”“铺路”“沙沙”这些词。)

老师: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两首诗的意思。

(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5、引导阅读一两句话。

过渡:接下来,因为河边的傍晚景色实在太吸引人了,不知不觉已经是晚上了。

6、引导三四句话的学习。

老师:这两句描写的是江边的什么景色?

老师: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

老师:对比,对比。

老师:诗人抓住了风景的特点,甚至用了两个比喻来描述夜晚河边迷人的景色。诗中用哪个词来形容?(差)

老师:你说的怜悯是什么意思?(可爱)

7.引导阅读三四句话。

8.引导朗读全诗。

师:读一首古诗词,不仅要读准读音,还要有感情,还要有节奏。我们应该根据精心绘制的停顿带着感情读这首诗。

(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9、引导音乐阅读。

老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工作。途中,他心情愉快,陶醉在江边红云满天,月牙儿升起,露珠晶莹的美景中。让我们随着音乐仔细欣赏这首诗。

(伴着音乐大声朗读)

10,谈谈感受。

老师:如果此时你是一位诗人,当你在深秋的傍晚来到江边,欣赏着静谧美丽的风景,你会有什么感受?

(说出你的感受)

第三,练习写作。

能不能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者画一两个简笔画?从两者中选择一个来完成。

第四,总结。

老师:在这节课上,我们不仅学诗、背诗,还做诗、画画。学生们做得很好。希望课后同学们能收集到关于白居易的诗词,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第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网络环境下的古诗词《木江音》专题教学属于第二轮研究。现在我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反思这个研究。

1.通过对《木江之歌》专题教学设计的研究,初步证明了第一轮研究中的中国古诗模式(浏览资料了解诗人——阅读中国古诗了解主旨——查阅资料仔细理解——沟通所有作品再探究——阅读表达理解情感——自测示益)是可行的。

学生是整个班级的主角。他们利用学习网站,通过小组内分工合作的方式主动学习。他们不仅自己从网页中获取知识,还努力合作,* * *寻求问题的答案,不断思考,提出很多有创意的问题和观点。比如有同学问为什么用“夕阳”而不用“夕阳”,有同学指出“夕阳”更能表现出夕阳接近地平,极其柔和平静。老师的作用并没有被削弱,更多的是表现在幕后,接收学习资源,建设专题学习网站。和原来相比,老师做的工作量更大,要求更高。

2.“如何更好地处理资源”的问题在这门课的教学中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海量的、多样化的资源很容易掩盖分析和思考的过程。在众多的信息中,既有与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源,也有对这门课的教学毫无意义的资源。通常这些无关信息更容易吸引学生,干扰教学生产。为了防止学生在网上漫无目的地浏览,教师应该在学生学习期间对他们进行及时监控。同时,通过网络环境的建设,设置更多有意义、合理的情境,让网站成为一个有规范、有约束的空间,让学生在享受发展和自主的同时,自觉适应有公认学习规范的网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