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
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活跃、最活跃、最富有成效的思维形式。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增长和发展,知识的增长和发展是创新思维的结果。创新思维具有思维形式的异常性、思维过程的综合性、思维空间的开放性和思维结果的独创性等特征。对于任何人来说,创新思维都是可以训练的,区别只在于通过训练达到的有效程度。小学生思维活跃,常有不局限于常识的思维闪现。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敏感发现,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努力营造充满激情、燃烧思想、充满情感的课堂氛围,让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第一,启迪思维,让学生学会标新立异。
“通过删除复杂性来简化三秋树,并以不同的标准带来新的二月花”。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很多文本中蕴含的美,可能就藏在一句话、一个词、一个标点符号里。语文教师要善于把语言深处的美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思考常人不敢想的问题。从而达到启发思维,学会标新立异的目的。
1,营造良好环境
“水无美,荡成涟漪;石头里没有火,激动起来就是光。”创新就像这涟漪,相互撞击的光芒让平静的心澎湃,让平庸的大脑开悟。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能闪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它需要一个能催生“火花”的课堂氛围。【1】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教学思想,积极营造生动、轻松、民主协商、积极探索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参与教学活动,大胆发言,敢说敢辩,敢于否定权威结论,提出新的见解。[ 2 ]
当老师在三亚讲授《日落》时,在充分引导学生阅读美国文学、欣赏美景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自己在这片柔软细腻的沙滩上,迎着徐徐吹来的暖风,看着柔和的火焰如诗般落下的夕阳。你要说什么?有的同学说要画一幅画,有的同学说要写一个词,唱一首歌,写一首诗,一首赞美三亚的精彩的诗,一首充满情趣和场景的诗。这时一个学生说这是一首环保诗,引来了同学们的一阵笑声。老师赞许又疑惑地问学生:能告诉我原因吗?学生回答:碧水、蓝天、海鸥、夕阳、微风、沙滩能不能融为一缕黑烟、一张白纸、一口讨厌的痰?这不就是一首环保诗吗?师生们热烈鼓掌。在本案例的教学片段中,老师为学生的“自由发言”营造了一个快乐、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可以在其中民主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无论是画,是歌,是诗,无论你是哪一种画,哪一首歌,哪一首诗,只要你的真情流露,内心的文字吐槽,老师都会悉心照顾你。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创新的“催化剂”,创新思维只有在合适的空间土壤中才能孕育和诞生。因此,消除师生之间的严格壁垒,用民主、自由、宽容、鼓励取代强制的武断和师道尊严,应该是创新教学的必由之路。[3 ]
2.改变主意
奇迹来自于改变自己的想法。孩子们好奇又好奇。有些问题对成年人来说不值一提甚至荒谬,不容易被理解。然而,看似离谱的答案,却可能蕴含着独到的见解,闪耀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善于引导他们求变,变有效为鼓励奖励,变不当为引导激励。让学生开动脑筋,有所收获。
在《小马过河》的教学场景中,当老师和学生讨论一致认为“小马不用脑子,别人说什么他就做什么”时,出现了一种另类的声音:“我觉得小马也有道理,他做事很细心。如果河水真的很深,那么小马一不小心,它的命就难保了。如果我是你,我就不听松鼠的话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显然,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声音,带有强烈的批判意识。老师顺势引用“是啊,生命只有一次,谁也不能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然后老牛说浅,松鼠说深。面对这么难的问题,如果是你,你怎么知道河水的深浅?“学生们讨论热烈,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4]像这样有价值的萌芽点,在我们的课堂上比比皆是。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像这位老师一样善于启发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学到一些东西。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尽可能满足,能够敏锐地抓住学生思维的“亮点”,将交流和讨论引向更深层次。因为任何压抑和干扰都会损害创造性思维。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特殊才能和兴趣,尊重他们的特殊才能和能力,改变他们保守的态度,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持不同意见,营造启发学生质疑和提出难题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幼稚的好奇心走向科学的轨道。
第二,开发思维,让学生学会挑毛病。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考始于怀疑和惊讶。世界上没有完美,“完美即死亡”。总是有疑惑和问题,让我们总是能够思考和创新。这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和提出难题,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1,向课本提问
学生崇拜书,崇拜老师,往往认为只要书上写的和老师说的一定是对的。我们应该鼓励和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每一篇课文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对所学的结果产生怀疑。我们鼓励学生说出他们的疑问,并通过相互讨论和获取信息来寻求正确的答案。这样的提问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启迪智慧,增强相互学习的精神,营造好思考、好提问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形成追求真理的品质。
《空锅的孩子》班上有一次合唱赞美老实雄日的时候,一个学生觉得雄日太孤独,不想学他。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导讨论,在不违背文本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为了突出个体的善与美,不惜以大量的恶与丑收场,或者故意把不具有善、恶、美、丑的事物往恶与丑的方向拉,形成对比。这是我们在阅读时经常可以瞥见的创意。其特点是:抑九扬一。这是一种主观的、武断的、极端的、刻意的、没有说服力的、违背客观事实的思维方式。[ 5 ]
2.向权威人士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帮助孩子克服思维的惰性、僵化、僵化和迟钝。不盲从,敢于挑战权威。比如“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描述了伽利略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这个实验非常简单易行,任何人都可以做,不需要使用任何特殊设备,也不需要掌握任何精湛的操作技巧。但在过去的两千年,73万个日日夜夜里,没有人做这个简单的实验。伽利略用铁的事实,瞬间推翻了两千年来几乎拥有绝对权威的亚里士多德的结论。伽利略的伟大和价值不在于他做了这个实验,而在于他从不盲目崇拜权威。
第三,深化思维,让学生学会突破障碍
心胸狭窄,情绪低落,气氛压抑等。会让我们缺乏创造力。我们应该能够识别障碍,然后克服它们,并促进创造力。突破的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思维固定,不思变通;太严格,死抠字眼;崇尚权威,唯我独尊;从众,跟随大局;信息饱和,无法切入;胆小自卑,缺乏自信;兴趣狭窄,倦怠懒惰。
在教学中,寻求“标准答案”和“正确结果”,似乎已经成为很多课堂上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合理化的操作程序。语文课上,我们经常看到,为了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或者为了得到一个问题的答案,老师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地“提问”,直到挤出一个“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活动完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力引导学生寻找新的途径,尽可能避免常规思维,立体、多方位地审视问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感受体味,得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司马光的“砸罐子救命”,就是众所周知的逆向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司马光“逆向思维”的过程:司马光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还有别的办法吗?将教师的创新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创新活动。[ 6 ]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创造意识。如果教师有很强的创造力,他们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设计创造性的语言训练方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师如果有创造意识和民主意识,就会创造出适合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和谐民主环境。因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力需要大量的鼓励,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中发现一些创造的火花,及时给予鼓励和表达的机会,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能做到以上两点,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力自然会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