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老少衔接中用自主游戏促进孩子学习习惯的形成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虽然相互联系,但有很大的区别。幼儿之间的联系是寻求两者之间的某种联系,重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具备基本的能力,从而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一,正确认识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
只有正确认识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才能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做好准备。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生活环境不同。幼儿园的环境温暖、舒适、充满童趣,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小学教室里,有固定的桌椅。
作息制度不同。幼儿园每天的教学活动只有1小时,幼儿每天有2~2.5小时的在园午睡时间;小学的学习生活比较紧凑,不仅取消了午睡,每天还要根据课程安排学习各科。
师生关系是不一样的。无论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在生活活动中,幼儿园老师都要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好每一个孩子的吃、喝、拉、散、睡;而小学老师则以教学为主,较少关注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育内容不一样。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蕴含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无论是专门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还是分散的区域活动,甚至是走廊、班级的环境布置,无处不包含着教育内涵;此外,除了预设的课程,生成性教育和随机教育也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内容。小学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完成既定的课程。
教学方法不同。幼儿园教育具有生活化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大部分活动以游戏的形式完成。教师要关注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表达;小学的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
评价方法不同。幼儿园重视在活动过程中评价孩子,不设置专项考试;而小学则是通过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来考察孩子的学习成绩。
第二,全面发展,能力第一
很多人认为幼小衔接就是在幼儿园大班教孩子读拼音,认识汉字,学算术,说一门外语。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指导下,幼小衔接存在严重的小学化倾向,只重视知识技能的片面衔接,忽视了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成为幼小衔接的突出矛盾。如何化解矛盾,让幼儿之间的联系真正成为让孩子终身受益的教育舞台,以下做法可以借鉴。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孩子上小学做好准备。
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是指能够主动学习,善于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注意力集中。
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你可以用“加法”或“减法”来培养良好的习惯。比如大班可以用“加法”来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针对大班幼儿在阅读中容易分心的特点,教师可以逐步增加幼儿的有意阅读时间,从10分钟增加到15分钟和20分钟,逐步培养幼儿的阅读专注力,将阅读与学习联系起来;再比如,有的孩子上课喜欢随便说话。为了改掉这个坏习惯,老师可以对孩子的课堂表现提出要求,逐周减少孩子在每节课的说话次数。如果孩子能做到,老师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一般一两个月后,孩子就可以改掉上课随便说话的坏习惯,这就是用减法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快乐自信地应对小学课程,让他们在过渡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红黄蓝教育机构和众多教育专家特别打造了开学准备课程——红黄蓝快乐入学必看,红黄蓝快乐入学必做, 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核心,以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为孩子上小学做准备。 比如《红拂汉字书》培养孩子的预写能力,同时也是在一步步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培养社交能力,为孩子进入小学做经验准备。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要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安排日常作息时间、主动饮酒、如厕等。就拿喝水来说,孩子刚进小学,没有老师的提醒,往往不能主动喝水。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在大班里培养孩子在学期末主动喝水的习惯。再比如,小学每节课的时间是35-40分钟,上课一般不允许喝水和上厕所。对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大班幼儿,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提出要求,逐步减少每节课孩子喝水和上厕所的次数,最终使孩子适应小学班级的课表。
增强责任感。教师要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责任和义务的内涵,培养孩子乐于为他人服务的良好习惯,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比如老师可以安排孩子轮流当值日生,给每个孩子安排自己的值日生岗位,通过值日生岗位的实践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树立规则意识。孩子进入小学后,规则和约束会逐渐增多。如果在早期的衔接阶段没有培养孩子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孩子进入小学后就很难适应小学的纪律要求。如何帮助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建立规则意识?教师可以鼓励孩子参与活动规则的制定,引导孩子在活动中体验规则,让孩子感受遵守规则的好处和不遵守规则的不良后果。比如区域活动,每个区的人数不要太多,老师可以和孩子约定每个区的人数。
培养适应能力,为孩子进入小学做好环境准备。
提前参观小学。提前组织孩子参观小学,熟悉教室环境、操场设施,甚至参加升旗仪式,都有助于孩子提前熟悉小学环境,感受与小学的亲近。
模拟小学环境。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采用大班下小学一年级学期末的环境布置,比如站着上课的形式;用音乐铃声作为阶级和阶层的标志;课桌按照小学教室的桌椅摆放,两个孩子一张桌子;书桌上的物品放在固定的位置;值日生的班级安排等。
第三,家庭* * *教育,形成合力
当孩子即将告别无忧无虑的幼儿园生活,准备进入小学的学习生活时,作为家长,一定担心孩子的学习压力会变大,孩子的玩耍时间会变少,孩子会失去幼儿园的纯真和快乐。家长的参与对孩子满怀信心地进入小学至关重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与家庭、社区紧密合作,与小学相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只有努力争取家长的理解和认可,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说,家长的积极配合是做好幼小衔接的重要条件。
争取家庭教育的合力,一方面要从改变家长的观念做起。教师要逐步改变家长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引导家长把工作重心从幼升小转移到良好学习习惯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上来。另一方面,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包括问卷调查、召集等。
家长会、专题讲座和家访。通过与家长的接触,可以将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的教育要求,达到家的一致,保持幼儿园幼教和家庭教育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