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如何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当今,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也为我国的素质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打开了新局面,一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并指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概述

教育教学一体化作为一个哲学术语,可以理解为教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整体协调和相互渗透,以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的最大效益。从理论上讲,课程整合是指对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要素的系统考察和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去理解和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种整合思想把每一门学科都看作是教学系统的一个元素。它不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给另一门,而是在考虑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几门相关的学科放在一起考虑,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同一个问题,使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使教学系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永远是开放的;媒体是多向的;传送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一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互动;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多媒体内容形式。

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很强的实践性、思想性、民族性和综合性。除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必须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的信息社会。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这些学科特点为二者的整合提供了可能,但任何新的教学形式的出现都需要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和理论的支持。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已经成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即通过人际合作、讨论等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情境”、“合作”、“对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属性。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人类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是多样的,即有多元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视觉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作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的核心是认真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

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营造的语文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多元智能可能以潜移默化、渗透式的方式发展:如果在这种设计好的学习情境中自觉建构、自主行动,学生就会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及实例

教学模式是“可用于设置课程、设计教材、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的计划或范式”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探索。

比如在教授恐龙之前,让学生阅读课本,提出问题,分类总结,利用网上找到的资料让学生读单词,观察图片,看电影和视频,浏览相关网站等。,从而丰富学生对恐龙的认识,同时开展阅读、交流、讨论等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教学过程的探究化、教学活动的网络化,力图体现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思想,让学生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索。

第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反思

1.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面对海量的信息,有些同学不知道去哪里找资料,也不知道找什么。有些同学不知道哪些有用,哪些没用。上课回答问题时,一般同学都是把自己找到的资料拿出来机械的读;或者学生可以选择相应的材料,但却无力说出自己对材料的理解,等等。所以要注意训练他们快速浏览大量信息,在短时间内抓住文章重点的能力。让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选择、整理、加工和表达信息的能力,并给予及时的信息评价,帮助他们形成信息素养。

2、适时利用“空白”

语言的魅力在于它创造的生动形象,激发人们的想象和体验,进而产生* * *歌曲。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字比视频图像更有生命力。如果不加思考地选择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总会把文字语言描述的场景以图像、动画、声音等形式展现给学生。,这会剥夺学生充分想象和思考的机会,减少学生独立参与活动的机会,抑制学生的想象灵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汉语失去兴趣和自信。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运用信息技术时,要巧妙地运用中国画“留白”的手法,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亲身体验语言和文字,在直觉和灵感之间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

3.不要忽视学习评价。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考察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更是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进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更注重定性评价。评价的实施要注意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的结合。事实上,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不脱离学校模式和班级模式的课堂形式中是松散的、不确定的、难以控制的。老师会不自觉的漏掉评价环节或者代入老师的总结语言。即使有,也大多是教师为阐明某一观点而做出的总结性评语,更多的是直接采用传统教学中的纸质或考试式的总结性评价。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实验、论证和改进。如软硬件的建设与开发,师资的培训,优化教学模式的建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交流等等。“路漫漫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最终会像陶行知想象的那样:“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多思考;“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做得更多;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多说话;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看一看;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