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材是全国统一的吗?

不,不同的省份有不同的教科书。比如江西用人教版,江苏用苏教版,北京用北师大版。

不同版本教材的区别:

新课程实施后,小学教科书一直实行“一纲多本”的政策。各种版本的教材各有特色,各有个性,各有利弊。四川教育专家查友良教授认为,备课时要对三套不同的教材进行来回比较,以选择更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他的观点与作者的不谋而合。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对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版本中的生长点、难点处理、习题设置进行比较,从而选择最适合本班学生、有利于教师指导的教与学方法,达到整合教材资源的目的。

“比较”的含义是课标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也是传统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属于概念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建构比值的意义,沟通比值、除法公式和分数的关系,为比值和正负比值的教学奠定基础。本课程内容具有典型性,所以以此为例,与同仁探讨如何比较、整合、选择和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

首先,对比形势——寻找增长点

情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生长点,是教学过程的有力推动器,它的选择直接影响课堂的生成。因此,要精心设计和选择最具成长性的教学情境。每一版教材中的情况都是我们选择的重要参考。新课改下,各版本教材都遵循“情境-问题”的写作风格,但不同版本的情境差异较大。在“比较的意义”一节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北师大版”)的教材中,呈现了三幅专题地图。第一个是“观察以下图片,哪些更像A图”。通过图像与图像的比较,探讨了图像中长宽的倍数关系,为可比值表示的倍数关系做铺垫的经验。第二张和第三张主题图分别是:比较谁跑得快,哪个摊位的苹果更便宜,为教授两个不同量的比值表示一个新量打下基础。之后,介绍了比率的含义。

教材编写领域的老大哥人民教育出版社(PEP)的情况是,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杨利伟在太空展示国旗。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国旗长宽的倍数关系,引入比值。然后以“神舟五号”为题构造一个情境串,介绍“神舟五号”的距离和时间,引导学生求其速度,再介绍比值的另一种用法:表示第三个量。在两者的基础上,教材引入了比较的意义。

与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不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简称“西师大版”)编写的教材以两个学生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和距离为例,同时引出时间与时间的比,即等量的比,距离与速度的比,即不同量的比,最后提出了比较的意义。

北师大版的情况比较有意思,但是学生很难把握。人教版取材于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东西,时代感强,教学线索清晰,老师容易驾驭,但阻碍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山村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西师版提供的情境虽然没那么“有趣”,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比引入两个目的(表示几倍或分数,第三个量)更自然。学生容易提出和解决与学科直接相关的问题,教师也容易掌握。

第二,留白——突破难点

留白是书画中常见的技巧,留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给予欣赏者的想象空间的多少。问题是教材空白,问题的设计体现了编者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估计。因此,好的问题不仅可以正确估计学习情况,还可以为学生的思维方向提供指导,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服务。我们可以对比不同教材的“空白”,选择好的,跟着做。

在比较意义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比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对比较意义的概括。我们来看看不同教材的留白和效果。

北师大版在陈述完情况后,直接说:“我们来研究一下上面那个长方形的长宽关系。”学生的视野直接聚焦在一个长方形的长宽关系上,但关系的讨论和探索方法的运用还是需要学生自己选择,非常开放。

人教版的处理是“如何用公式表达它们的长宽关系”,直接引导学生的思维用公式表达两个量的关系。学生自然会想到用熟悉的加减乘除和除运算来列公式,但很难主动思考这些公式的意义以及为什么要用这个公式。但这种处理方式为总结比的含义“两个数的除法也叫两个数的比”以及比、除、分数的关系做了铺垫。

西教版直言不讳地提出“张莉的时间是李兰的几倍”,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倍与比的关系上。

显然,从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后续发展来看,北师大版的留白更好。从是否有利于比较的意义总结来看,人教版的处理方式比较合适。

第三,对比练习——找准立足点

习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新知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不同版本的教材配有不同数量的习题,由专家学者精挑细选编写而成。不同的习题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反映了教育专家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不同理解。解读不同版本的习题,有助于我们找到新知识的落脚点,从而更高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北师大版在完成了比较的意义的教学后,设置了三种类型的练习:第一种(也是第一种)是讲具体情境中比较的意义;第二类是结合具体情况的比值含义;第三类是用比值来表示一种情况下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引人注目的是第一类的设定。在教学中,主要讲如何用比值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属于超前思维。练习涉及到解释比例的具体含义,属于逆向思维。通过对比较意义的逆向解读,学生不仅会对比较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会为“比较的应用”的教学打下基础。可见编辑用心良苦。

江苏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标准教材)的课后练习有两种。第一种(第一题)是用比值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这道题的呈现形式,结合具体的图形,用比值来表达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有利于学生建立分数与比值之间的关系。其次,第二类题型是利用比、除、分的关系来填空,巩固它们之间的关系。

其他版本几乎都是用比值来表示两个量的关系,比较约定俗成。

比较和借鉴北师大版和苏教版的习题,并加以组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先展示江苏版的第一道题,结合图形让学生理解比值的含义及其与分数的关系,再展示北师大版的第一道题,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理解比值的含义。学生完成练习后,必须深刻理解比较的意义。

第四,对比《你知道吗》——渗透人文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程要展现数学文化的魅力、悠久历史和审美价值。其实就是给学生展示数学人文的一面。“你知道吗”栏目的设置是各版本教材与课程标准相呼应的最直接体现。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把握好质量和度,避免在数学知识和人文素养上本末倒置呢?

还是以比较的意义为例,在讲授比较的意义之后或者在讲授比较的过程中,应该渗透哪些比较的人文特征?应该穿透多少?我们来看看各个版本的安排。北师大版引入古希腊城市雅典的帕台农神庙解剖图部分,引入“黄金分割”,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人教版展示了五角星、断臂维纳斯和帕台农神庙的平面图,作为“黄金比例”的注解。西施版通过数学阅读介绍了来自斐波那契数列的“黄金比例”,并进一步介绍了黄金比例在艺术、建筑等领域的应用。苏教版直接介绍了“黄金比例”,并列举了两个在艺术中运用黄金比例的例子。

不难看出,各版本都把“比”的人文重点放在了“金比”上,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最直接的借鉴。

相对于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它侧重于数学学科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前者是显性的,一目了然;而后者是隐性的,“仍然在她的吉他后面把她的半张脸藏在我们面前”。解读教材,不仅要解压学科知识,更要了解背后的思维方法。这就凸显了对各版本教材进行比较解读的必要性。网络信息的畅通和发达,使我们有可能对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横向比较不同版本的教材。横向比较各版教材的情境、问题引导、习题设置,总结各版教材的可取之处,属于微观观察。还需要纵向向下看,把握每个教材体系的设定,总结不同拓展方式对学习者的不同影响。只是宏观把握,几乎看不到林中的树,也达不到教材整合的目的;仅仅从微观比较,类似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会断章取义。

对比是为了整合和利用。教材是由教育专家精心编写的,有前人丰富经验的综合,也有自己实践的总结。解读一本教材,相当于和一群教育专家对话。但由于人员、地域、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它不是“万能之本”,需要不断完善和建设。通过“对话”,熟悉其特点,衡量其优劣,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创造性地、有目的地使用教材。只有这样,才能让它焕发出新的活力,诠释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