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结合英美文化知识

首先,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其实是一件事的两面。孩子同时通过母语学习自己的文化。因此,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也应该了解和学习外国文化。然而,直到20世纪中叶,外语教学界才开始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20世纪70年代,美国形成了跨学科的综合学科“跨文化”,前苏联形成了“语言民族研究”,为文化教学提供了新的动力和直接的信息来源。1983,Stern,1983)提出了包括结构、社会语言、社会文化、经验在内的教学模式。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跨文化交际在中国的历史很短,人们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注重语言的形式而不注重语言的内涵是不可能学好外语的。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Goodenoun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其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有其特殊性: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们在学习和使用它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所以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就是这样。首先,一个社会的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且相当特殊的部分。它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会整体文化的基础。正是通过语言,文化才能得以保存并传承给同时代人或后代,所以任何形式的语言都有其文化内涵。其次,从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本质属性是作为社会交际工具,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学习任何一种语言,我们都必须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的社会文化。如果忽视语言教学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统一,不仅会影响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往往会导致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误用。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如果我们在教授英语时不考虑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与西方人交流时,很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比如和外国人说话的时候,不小心打了个喷嚏。对方说“祝福你!”你会一脸茫然,不知道该说什么。你坐在外国唐人街的一家中餐馆里,仿佛你所熟悉的一切都是你当地文化的一部分。当服务员端来幸运饼干的时候,你可能会想把它作为一种食物放进嘴里,而不知道它是美国中国餐饮文化的代表之一——签饼。以上两个例子不是作者杜撰的,都发生在我身边。事件的主人公英语说得不好,缺少的是对对方语言背后文化的解读。作为孩子英语学习的第一任老师,要鼓励孩子往文化深处钻,去看英语!

二、什么是文化及其分类?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其定义可谓五花八门,争议不断。学者们提出的文化定义,集中了几代人的智慧。其中,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提出的定义,至今仍是最广泛、最准确的定义之一。他的定义影响很大。他的著名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识而言,仍然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任何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我国《辞海》对文化的定义是:“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来说,文化是指目的语所在国的历史、地理、风俗、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准则、价值观等。”文化有哪些分类?首先是知识和文化。我们刚刚讨论了文化的定义,但这个定义仍然倾向于泛泛而谈。为了便于区分,人们习惯把文化分为两类,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和科技成果称为知识文化。其次,传播文化。社会风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称为交际文化或常识文化。交际文化涵盖的语言范围很广,从日常的问候、恭维、感谢和道歉,到了解和掌握委婉语、禁忌语和肢体语言。换句话说,只要我们学习一门语言,就必然会接触到语言学习国的交际文化。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必要性(1)是现代外语教育者的知识。

许多现代外语教育学家从不同角度解释了为什么要进行文化教学。查斯坦,1976)认为,文化教学的原因在于,与外国人交流的能力不仅取决于外语能力,还取决于对对方文化习俗和期望的理解;跨文化理解本身就是相互依存的现代国际社会的基本目的之一;外语学习者对学习语言的人有极大的兴趣。Brembeck,1977)幽默而简单地说:学习一门外语而不是学习一种外国文化,是制造油嘴滑舌的傻瓜的绝佳方法。

(二)是《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是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将文化意识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提出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助于学生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培养世界意识和人文意识。

(三)这是小学生英语教学的要求。

几年前,在六年级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不成熟的文化测试。(详见相关资源《关于文化知识的试题》。)这十道题和我过去设计的语文试题有很大的不同。看似没有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知识,却包含了一些语言表象之外的文化内涵。它可能没有涵盖广泛的文化领域,但它是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应该知道的。令人失望的是,基本上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完了全部十道题,包括很多已经通过了PETS一级和二级考试的学生。我把这个题目给了一些英语老师,没几个答对的。此外,一些老师质疑我,知道这些对英语教学有什么影响。或者对学生的升学考试有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的确,“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分离”仍然是我们小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学生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文化之间没有关联。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的一些小学英语教师非常重视英语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有形的东西,但很少注意隐藏在这些语言物质外壳背后的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

四、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1)课堂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家庭背景不同,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不同,大多数学生没有形成小学英语阅读的习惯。所以,笔者一直认为,文化渗透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我们的课堂上。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兼顾语言知识的讲解,如何在讲解语言知识的同时渗透文化信息呢?笔者通过设计游戏活动,创新评价方式,有效运用课堂语言和肢体语言进行了初步尝试。

1.在游戏活动中渗透文化意识

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儿童几乎比食物更需要活动。”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利用游戏作为语言知识和文化渗透的载体呢?如何确定目标文化?目前我们的教材中没有现成的教学设计,所以需要老师花一些时间。例如,作者正在教三年级的学生...在这节课中,西方节日“复活节”的传统活动“寻找复活节彩蛋”是在练习环节中设计和安排的。班里一个同学扮成复活节兔子,把事先准备好的彩蛋藏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里,然后问其他同学:“我的复活节彩蛋呢?”让其他同学猜。学生会问:在你的课桌里吗?它在地板上吗?它在你的椅子下面吗?它在黑板前面吗?猜对的同学可以得到这个彩蛋。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在“找蛋”的具体活动中,他们自然掌握了In、on、under、front、behind等几个方位介词。完成“寻找复活节彩蛋”的游戏后,老师会通过课件介绍西方的复活节,如复活节的由来、复活节兔子的英文名、西方传统的复活节活动、世界上最大的复活节彩蛋等。,学生对复活节的初步认识也就相应建立起来了。

此外,老师还可以结合中西方不同的节日玩不同的游戏。例如,我曾经在万圣节这个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节日里,在课堂上模仿“不给糖就捣蛋”和“咬苹果”。在了解圣诞节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叫“秘密圣诞老人”的活动。让每个学生提前准备一份圣诞小礼物,然后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再把所有写有学生名字的纸条混在一起,让学生轮流拿。如果纸条上的名字是谁,谁来扮演圣诞老人,把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对方。扮演圣诞老人的学生应该互相说:圣诞快乐!这是我送的礼物,神秘的圣诞老人。收到礼物的同学也要回应:谢谢!圣诞快乐,圣诞老人!打开礼物。我们也在课堂上模仿西方人的生日聚会。让我们玩他们的传统游戏“把尾巴别在驴上”。这个游戏有点类似于我们的“粘鼻子”。被蒙住眼睛的孩子需要被提示贴驴尾巴。我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尽量用英语做提示,“直走!左转!抬起你的尾巴!贴上来……”每次玩这个游戏,课堂气氛都很热烈。

2.利用课堂评价活动渗透文化意识。

近年来,英语教育评估一直是英语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的话题。不同的研究者对“评价”有不同的定义。拉尔夫·泰勒(Ralph W. Tyler)认为“评价是一个过程”,“基本上在于确定课程和教学计划达到既定教育目标的程度”。换句话说,就是要检查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既定目标的程度,而评价就是要判断这个程度。作为我们一线教师,无论评价的定义是什么,都应该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具体评价工具。近年来广泛使用的“学习成长记录袋”是同步评价和跟踪评价的良好结合。

我们的一线老师在课堂上也有非常有效的受学生欢迎的评价方法。比如语言鼓励,比如给表现好的同学发小贴纸,盖小印章等等。除了一般的课堂评价用语,我在生活中也注意收集外教的评价用语,了解他们真实的课堂模式,尝试用一些更有趣、更地道的英美老师在他们的课堂上鼓励孩子的语言。比如给我一个高/低五。请给自己一个鼓励!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掌声!请给他/她竖起大拇指!等一下。尤其是中低年级,高五,一种伴随身体接触的评价方式,更能激起他们的* * *。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学生们对每节课老师发放的贴纸都很感兴趣,总希望能得到更多。但是得到之后呢?有些是随便贴在铅笔盒里的,有些是夹在书里的,有些是老师贴在学生头上的,然后可能就消失了。其实每节课学生拿到的贴纸数量,才是真正能反映该节课学生学习状态的。但是学生没有一个具体的地方去收集这些贴纸,所以不知道自己这堂课收获了多少,这周收获了多少,这个月收获了多少。换句话说,这些贴纸的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让它随便丢了,小贴纸只会成为某一节课的评价手段,不可能看到学生一段时间甚至一年的学习情况。这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极大的遗憾。针对以上情况,我设计了以下两张“奖励纸”,分别适用于两个不同的学期(详见附录2、3)。每张图片根据这学期的月份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比如10月份本月获得的所有贴纸都贴在“10月”一栏。每个月都会根据学生贴的数量评出当月五星。比如10月被称为“十月星”,每学期结束时,会通过把每个月的小贴加起来,评出本学期的十个超级明星。此外,我会在每个月的旁边都有该月重要西方节日的图片标注,比如五月旁边会有母亲节的图片,六月旁边会有父亲节的图片。从一年级开始,学生们就一直用这种“奖励纸”贴在英语书的背面。这样,在两三个学期内,学生就会对西方的主要节日“眼”熟了,经常会在图片旁边加上一些图片,以补充他们所知道的其他节日。

此外,我还设计了一张小卡片,用我的英文名命名为“Ginger dollar ”,鼓励学习有进步的同学。中西方的一些著名建筑和节日食品会被印在卡片上,或者干脆效仿“幸运饼干”,在卡片上写一些充满美好祝愿或哲理的句子,也很受学生欢迎。

3.使用肢体语言渗透文化意识

我在国外读书的时候,曾经搭过一次顺风车。当时我和同学一起苦思冥想,好像就是想不起来要搭车的手势是什么。情况相当尴尬。还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当地人举办的圣诞开放日,和其中一个加拿大人就数字手势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对话。他教我加拿大数字的手势,我教他北京数字的手势。我学过一次加拿大数字的手势,因为很简单。而且我教了他几次他才学会,因为我们的比他们的手势复杂多了。当时我们都觉得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的确,在教英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理解。“肢体语言”和“手势”是用来帮助人们传递信息的,是一种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因为这样可以让对方很容易理解你。所以,肢体语言和语言一样,是文化的一部分。肢体语言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在课堂上,我尽量使用一些英美常用的肢体语言,让学生理解意思。如图所示,

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对肢体语言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六年级的学生在课后通过互联网和其他媒体收集了大量关于肢体语言的信息。利用每节课前的五分钟介绍英语知识,连续介绍英美的肢体语言和其他东西方国家的肢体语言。我想,通过这样的活动,他们会逐渐明白,当你学习一门外语时,了解这个国家的肢体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尊重他们的习俗有助于你与他人交流,使你与当地人友好相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相关文化信息的渗透必将对他们今后的英语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之外的文化意识渗透

课堂是文化信息渗透的主要渠道,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要放弃课后的自主学习。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吊足了学生的胃口”,他们不仅会对英语学习产生短期的表面兴趣,还会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和英语国家与本国的文化差异产生持久的兴趣,并愿意在自己的课外时间进行探索,这样英语学习才算成功。作者试图以“东方遇见西方”的“阅读推荐卡”等主题课外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探索“文化”领域。

1.利用“阅读推荐卡”渗透文化意识

近年来,在世界各国掀起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儿童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策略得到了实施。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根据相关研究指出,良好的阅读能力必须在小学三年级之前具备,这是未来学习成功的关键。美国教育部先后提出了“挑战美国阅读”和“优秀阅读计划”等措施。在日本,政府资助非政府组织为儿童组织讲故事活动,丰富学校书籍。此外,还颁布了《儿童阅读促进法》,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儿童阅读日。可见,各国政府都把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

文字是一种书面语言,是记录各民族文化的符号,它与文化的重要关系不言而喻。但在小学阶段,就母语名著阅读而言,受到了漫画、游戏等快餐文化的严重冲击。多读多少英语?针对学生的这种现象,我尝试在五六年级的学生中开展“英语阅读推荐卡”展览。每个学生利用暑假阅读一本适合自己英语阅读能力的经典书籍(如牛津书虫、外研社分级书籍等。),然后根据书名、作者姓名、主人公画像、我最喜欢的句子、书的类型、我的读后感、幸福指数、购买地点等信息制作一张“* * *阅读推荐卡”(详见附录4)。,并在学校举办展览,学生也可以交换书籍。这个活动一开始就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成为了学校一年一度的保留活动。我认为:阅读推荐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故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更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利用中西文化的对比,渗透文化意识。

注意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也要注意文化之间的差异。换句话说,在了解对方文化的同时,也要对自己的文化有更准确深刻的了解。在与英语国家的朋友交流时,我们的学生总是用自己的文化标准来判断和理解对方的语言,而不管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如何。比如我们学生爱问对方的年龄和一些生活隐私。被对方夸奖时,他显得很克制,不知所措。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必要对东西方两种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这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笔者曾在学校开展过“当东方遇上西方”的主题海报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比较中西方国家在称谓、饮食、服饰、谚语、重要节日、重要国家象征等方面的差异,并配以文字和图片。例如,一些学生在收集谚语的过程中发现西方和中国有相似表达的谚语。比如西方有句谚语“早餐吃得像国王,午餐吃得像王子,就餐者吃得像穷光蛋。”。类似于我们中国的一句谚语“早上吃好,中午吃好,晚上少吃”。有同学在研究了“颜色与节日”这个话题后,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关系。做了“节日彩色卡片”。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我们的教师认识到培养文化意识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在实践过程中就应该考虑结合学生的具体需求。那么,在文化教学的研究领域,我们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