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
一、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标准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在生活中会更容易学习和接受熟悉的事物,会更放松、更主动、更自信,更愿意在熟悉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参与学习活动,而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生活场景正是他们最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讲解数学知识,会让孩子感到亲切,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会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此外,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并因其年龄特点,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知识形成和探究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第二,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形成数学技能。
新教材不仅注重数学知识成果的掌握,更注重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体会,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索和发现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使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合幼儿参与的活动,注意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第三,学会用数学的观点思考问题,培养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是指用数学概念和观点观察、解释和表达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态和数据信息,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积极思考问题,遇到问题时有意识地进行定量观察和思考,形成定量思维习惯和良好的数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要让学生在遇到问题和接触新事物时,能够用数学的概念和观点去思考问题,找出存在的数学现象,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开学就要初步培养。学生可以记数学日记,从生活中收集数据,将收集到的数据和情况改编成一个数学题,制作数学小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对生活中的信息和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整理,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思考,逐渐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并根据需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和猜测,逐渐形成一个强大的。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遵循意识:让学生形成用数学观点和方法看待事物、处理问题的能力,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面对一些事情时,迅速指出事情本质,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形成利用已知知识自主学习新知识的思维习惯。比如在教授面积单位时,教学生边长为1 cm的正方形面积为1 cm后,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边长为1 cm的正方形面积为1cm;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为1平方米。在教学中还应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在生活中不断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数学意识。
总之,我们教师要创造适合学生开展和参与各种探究活动的条件,让学生发展思维,促进个性发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活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真正提高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