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纠正小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家长不要一味指责孩子学习习惯不好。首先,他们应该反思自己。很多时候,父母不当的言行“造就”了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
有哪些不好的学习习惯?
1.学习时间不固定,没有制定学习生活作息时间表;
2.上课时,心不在焉,精神不集中;
3.自习课目标不明确,东张西望,效率低下;
4.不善于使用参考书,对待学习漫不经心;
5.爱面子,不懂也不问;
6.做作业拖;
7.下课了听不了讲座,早早收拾书包,开始思考课后的娱乐活动;
8.学习后不善于反思;
9.写作业前不要看书,写完作业后不要相信自己,总要找人得出正确答案。
10.只关心分数,不分析检查作业和试卷;
11.学习时有很多小动作;
12.一边做作业一边看(听)电视(广播);
13.书随便扔,学习的时候现在找也是浪费时间;
14.平时不复习,考前开夜车;
15.听不进学习的批评;
16.部分科目;
17.学习容易受情绪影响;
18.学习阻力差。
如何纠正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
孩子学习习惯不好,家长也没少关心,但是好像效果不好,很多家长都会有这种感觉。好的学习习惯是以好的生活习惯为基础的,每一个好的生活习惯都会迁移到学习习惯上。家长对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纠正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要从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始。一般来说,父母良好的生活习惯会自然而然地“教”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只有靠父母的自觉自律才能达到。家长要学会运用技巧纠正以下7种让家长颇为头疼的不良学习习惯。
1.做作业拖延症
很俏皮。他每天做作业直到下午10以后。其实他的作业不多,同学一般晚上7点就能写完。家长发现,做作业的时候,习惯了拖拖拉拉。他们喜欢边玩边做,做两分钟,玩五分钟,一会喝水,一会上厕所。
孩子做作业拖拖拉拉的习惯很大程度上是父母造成的。有些父母总是在孩子做作业时给他们倒茶倒水,打断他们。其他父母喜欢坐在他们旁边,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他们的孩子写错地方就大喊大叫,造成孩子心理恐惧。他们写的每一个字都很谨慎。有些家长在孩子做完作业后,会安排很多课外练习。有些孩子为了避免多做作业,故意拖延。久而久之,养成了拖延的坏习惯。
对策:孩子拖延,家长要反思自己,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养成了做作业拖延的习惯,然后对症下药。孩子做作业前,家长要指导孩子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比如喝水、上厕所,需要的文具、书籍都准备好;孩子做作业时,家长不要盯着孩子看,也不要轻易打断他们。对于一些有拖延习惯的孩子,向老师询问完成作业的大概时间,让孩子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家长可以在联系簿上向老师报告完成情况。
2.不要检查作业
平时作业写得工整准确,总能拿到小红花,但是一到考试就落后了。老师通过和家长的交流了解到,平时都是自己完成作业,没有自查的习惯。从走进小学校园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安排好了本该由孩子完成的任务——检查作业。
对策:孩子喜欢游戏。建议家长和他们一起玩游戏。让孩子成为“作业之王(试卷)”的警察,有抓坏人的任务。在这个王国里,坏人是那些错误的问题。每次做完作业或者答完试卷,“警察”都要尽职尽责地抓“坏人”。如果有一天,警察再也抓不到坏人了,那么警察就可以升级为警长了。这个游戏还可以帮助孩子改善作业粗心的情况。
3.不理解或提问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他们很聪明,但是很少提问。“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不善于思考,不会提问。”不懂不问的现象总是让问题随着孩子的成长而积累。如果问题很多,不能及时解决,孩子学习很难提高。
对策:思考会让孩子不断进步。对于不喜欢思考和提问的孩子,建议家长从其他方面鼓励孩子提问。比如,家长可以带孩子去科普展厅、超市、菜场,让孩子多问问题,比如买东西,问孩子价格,提示孩子询问商品。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勇气,让他们把提问当成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另外,在平时生活中,家长也要“问心无愧”,学会向孩子提问。如果孩子回答不了,就带着孩子一起去请教别人。这也是鼓励孩子提问的暗示。
4.缺乏学习动力
丁丁最让父母头疼的就是学习不主动,要被父母盯着才肯学。由于不主动学习,临近考试时,丁丁不得不花费比同学多几倍的精力备考,“临时抱佛脚”的效果并不理想。丁丁的成绩在班上长期处于中下水平。
对策:给家长提供一个游戏学习的方法。孩子不想学习,但一定会喜欢游戏。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打牌”学习。比如把他们希望孩子学习或复习的内容(题材不限)写在多张纸上,家长和孩子一起玩,双方抽卡答题。最后,让孩子看完所有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和孩子“打牌”的过程中,家长不要太明智,有时会感到困惑,但向孩子征求意见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
5.不要珍惜学习工具
玲玲去上学了,她的父母给她买了许多漂亮的文具。玲玲真的兴奋了一段时间。但是好景不长。玲玲的书桌和书包里装满了没用的铅笔和练习本。每支铅笔用了两次后就放在一边,需要更换。每本作业本用不到三分之一就坏了,还有足够的卷笔刀办个展览。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很慷慨。在给孩子买文具的时候,大部分都会迁就孩子,花几百元买一个卷笔刀,但是孩子并不珍惜。
对策:孩子扔掉文具是常有的事。对此,家长要定期检查孩子的文具存放情况,对孩子进行浪费行为的教育(比如可以带孩子去了解差生的学习情况),学会拒绝孩子不切实际的购买文具。家长也可以尝试这样做。他们可以把文具作为奖品送给孩子,在发奖的时候给孩子期望。相信孩子看到文具,就能想到它的“使命”,不会轻易浪费。
6.不要打扫学习场所
清理学习场所是指学习结束后及时整理桌面及周围环境,让东西放回原处,以便下一次学习顺利进行。这是一项常规活动。有些孩子因为各种原因不耐烦做这种工作,往往把打扫卫生的任务留给父母。父母有时候会觉得孩子已经足够努力完成作业是出于爱,所以不再要求孩子收拾学习的地方,收拾书包。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太小,做不了这么细致的工作,或者做的时间长,效果不好,就插手,省事。
对策:孩子做作业很辛苦,但不能放弃要求。具体的解决办法是让孩子休息放松一点,然后让孩子打扫卫生。孩子第一次打扫卫生时,要耐心引导,直到打扫完毕。最后,给孩子一些鼓励,无论是口头上的还是物质上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孩子不干净整洁,家长也要鼓励,而不是抱怨或者重新整理,这样只会让孩子泄气。
7.无拘无束地看电视
龙龙喜欢看电视。放学回家,书包一扔沙发上,他就打开电视,看得入迷。吃饭、做作业、玩电视,每天至少看4个小时电视。如果你是近视眼,你的学习效率是极低的。
对策:父母不让孩子看电视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引导孩子正确使用这种媒体。为了防止孩子无节制地看电视,家长必须对孩子进行常规教育,制定三条规则。他们每天能看多长时间电视,应该取决于他们的年龄、身心状况和学习状况。父母应该记住两件事。第一,不要把看电视作为对孩子的奖励。第二,要合理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带领他们做一些户外游戏和室内游戏。同时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一些有趣有用的童书。另外,家长本身也不要有长时间看电视的习惯,最好不要经常开电视。
行为端正,不撕“伤口”
纠正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迭代的过程,修正的过程可能是艰巨的。但是,只要家长每天坚持纠正,采取适当的方法(注:言传身教多于言传,少惩罚多鼓励),随着日子的推移,看到孩子的改变,一定会感到欣慰。尤其是假期,父母陪孩子的时间更多,可以借机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纠正孩子不良学习习惯的时候,不要撕‘伤口’。”
一名男子在餐馆工作时被刀子割破了手指。他去了一家私人诊所治疗。医生给他清洗了伤口,涂了点消炎药,说:“没事了。你的手指只是一条小血管。不用包扎就会自然痊愈。”那人疑惑道:“你怎么知道只伤了一根小血管?”医生一听,认真地拿起镊子,把那人的伤口撕向两边,指着中间的一根小血管说:“先生,你看,这根小血管受伤了!”“因此,这个人受了伤,不用包扎就能自愈。伤口不仅要包扎,还得请假休养。
这个故事给我们纠正孩子不良学习习惯的启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些原本可以自然修复的小“伤口”被家长人为“撕毁”,使得必须“包扎”休息。比如刚从幼儿园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爱说话,这很正常。孩子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但是很多家长老师总是在批评孩子:“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不是好孩子,还被罚?”看,“伤口”被撕裂了,已经很难“自然愈合”了。以后只能靠老师和家长来纠正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自然愈合的小伤口不会留下疤痕,而扩大再治疗的伤口,愈合后肯定会留下疤痕。在纠正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上,被“撕裂”和扩大化的坏习惯也会在日后留下“伤疤”,这可能是孩子永远抹不去的心理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