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积弊如何改革

1.学校是知识的花园,是育人的摇篮,但相当一部分学校具有明显的行政组织特征。现代学校应该是一个知识、科学、研究和民主合作水平很高的教育机构,应该具有浓厚的民主气氛和学术氛围;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行政体制和集权式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校仍然像一个教育行政的机械传动装置,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行政惯性。校领导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上级机关的业务秘书,上级没说的他们不想想,没提的他们做不了。这种被动的工作执行模式也转化到了学校,导致学校工作人员把工作大脑交给校长,在工作中或多或少采取雇佣行为,简单的按部就班的重复学校布置的教学工作。导致学校工作缺乏活力、主动性、原创性、特色性、现代思想境界和群众性。学校领导体制本应在培养现代化高素质教师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但现在主要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的外部培训。校长负责制导致了狭隘的行政灌输和行政指挥体制,极大地限制了教职工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

学校管理行政化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党政领导职务兼职制。在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无论大小,都是由校长担任党支部书记,或者由乡镇教育办主任担任当地中小学的党支部书记。这种做法可以简化领导岗位,消除党政领导之间的摩擦和冲突,达到高速决策、高效行政的目的。另一方面,它在领导层中失去了必要的制约关系。领导系统中的相互制约结构是现代领导系统的核心要素和典型特征。如果取消了这种约束结构,相互监督、综合决策、协商就成了一句空话,就可能为垄断、滥权、以权谋私打开方便之门,滋生官僚主义行为。这种做法容易使学校领导体制高度行政化,削弱党支部在学校工作中的影响力,使党支部实际上演变为单纯的政治学习型领导组织。党支部在学校工作中的思想性、宣传性、群众性、示范性、协调性等特点,不容易被学校行政吸收和发挥,无形中削弱了学校的领导影响力和权力,甚至孤立了学校行政领导。

2.学校是典型的教育、科研和实验基地,但许多学校表现出明显的实证组织特征。经验型组织的管理策略和经营方法科学含量很低,在组织运作中不自觉地轻视理论的指导。从领导到普通员工,都自觉不自觉地只把职业经验当做财富,以经验主义的资历和经验作为专家。专业经历的多少也成为评价选拔干部的主要标准;组织成员中有一种理论无用论的模糊观念,他们习惯于坚持自己掌握的常规方法,把学习理论和科研探索视为辛苦的工作,似乎没有必要。当然,经验也很重要。经验包含了人们对过去事件形成的认知线和决策路径,以及对事物变化的影响因素和方式的理解和记忆。而经验主要是解释过去,它呈现出直观性、肤浅性、不连续性、碎片化和个体性的特点。在专业组织中,单靠经验无法有效适应未来的事件和要求。

据了解,我国很多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领导和教学人员的专业素质已经接近于被体验。到目前为止,他们仍然忽视教育的科学研究和心理学,忽视理论学习和研究,缺乏理论兴趣和理论意识,把自己混淆为一个单纯的脑力劳动者,习惯于或愿意按照过去的经验和套路行事。现在很多干部职工开始从事有限的理论学习和科研活动,但他们是迫于上级的要求,或者是因为要申报职称,追求学历的提高,保住公职。他们并不是真的出于责任感和事业心。目前有一批教育行政干部、中小学教师甚至教育理论家认为,中小学教师把教育教学科研结合起来是过于雄心勃勃,这恰恰是经验主义的观点。这就相当于说,我们可以用传统素质的老师,依靠他们简单积累的经验,培养出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开放性、探索性、创造性、综合性的学生!

当前,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育要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或高素质的人才,就要求学校首先要成为“学习型组织”,校长要成为学者,教师要成为先锋教师。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不是等待或争取上级安排的培养指标,也不是找到几个素质过硬的校长,而是要完善学校领导体制。“制度造就人”,只有好的领导制度才能造就整整一代的好校长好老师,这是铁律。把希望寄托在几个天生“拔尖”的校长身上而不去完善领导体制,只能是浪费钱。

3.学校里有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学校里很多老师是松散的群体,缺乏凝聚力和团结,缺乏进取意识。教师是下一代灵魂的铸工,素质的塑造者。总体来说,他们要有优秀的思想,良好的心理状态,团结协作的意识,以及* * *的进取精神,在工作中能形成团队精神。而学校的行政管理行为强,使得教职工群体缺乏凝聚力。在某地区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校内部上下级之间、教职工之间心理距离大,意见多,彼此分不开,满足于一种协调工作关系的“凑合”。中小学一般属于中小型团体,更有利于扁平化组织的培育和建设,但领导者的管理使组织呈现出高层峰型结构的特点。工作中,校长想校长,老师做老师。工作研究和决策中没有上下级的合作关系,只有指令和服从、支配和服从的关系,这就产生了明显的小生产者行为特征。学校办得好不好,老师认为是领导的事,要看几个领导的智慧。虽然学校领导也提倡团结奋进的工作精神,但从他们的领导行为来看,教师不会有热情和积极性。一所学校为国家的未来培养具有学习、探索、创新能力的劳动者,培养善于将知识转化为技术,传播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的高素质人才,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参与管理来积累学校全体成员的团队智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着眼于学校领导体制的完善和建设。

4.学校的教育功能决定了学校管理的民主性,但很多学校管理方式的选择仍然取决于领导者的个人利益和意识。学校培养具有现代科学和民主素质的未来一代公民,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掌握现代民主教育思想和方法。这一要求决定了学校领导在民主管理实践中应发挥引导、示范和推动作用。学校管理的民主已经成为实现学校教育民主、达到培养目标民主标准的前提条件。特别是一所学校要想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形成团队精神,根本的还是要通过民主管理让教职工真正感受到当家作主,享有当家作主的基本权力,真正进入管理主体的行列。但是,从目前国内学校管理的情况来看,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校长负责制的实施还处于一种比较狭窄的状态。特别是很多学校的党支部不知道应该采取什么形式来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的作用,学校所有校长说了算。学校党支部的功能在萎缩,接近成为“政治学习领导小组”。学校内部管理结构缺乏领导协商授权分权制度和校务公开的行政制度。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要么不成立,要么形同虚设,成为一个空招牌。教职工只有被动执行领导指示的义务,他们的行为可以通过“动起来”来固定。

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只有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启发性、愉悦性、民主性和参与性原则,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行为。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民主教育的素质,这完全取决于学校领导是否具备民主管理的素质。这最终取决于学校领导制度的民主建设。有了优秀的制度,才能产生优秀的校长和优秀的教师。

5.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建言献策,参与行动,但许多学校领导仍习惯于以个人的行政指令来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应该是从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教育行政干部、社区组织负责人、社区公民到学校校长、教师、职工、学生、家长等所有人员和全社会参与的教育活动。,应该是当地学校教育的代言人。应该在一定的制度和组织形式的协调下,有效地动员所有人参与教育、教学和管理,从而努力形成学校教育管理的主权在“人”的局面,这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特殊的作用。但目前大多数人都有这种意识,缺乏这种实践。许多教育行政官员和学校校长不自觉地将实践素质教育的决策活动保持在少数人行为的范围内。社团组织和成员的意见,老师的考虑,学生的想法,家长的反应,都没有得到真正的关心和重视。有些学校领导,有意无意,很容易满足自己“当家作主”的本能;或者只是宣传鼓励素质教育,摆出一副姿态,但实际上没有计划和措施;或者只是从某一方面尝试,是对政府号召的响应。面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他们不会用民主参与来集思广益,集思广益。或者按照传统的行政习惯,等待上级的指示,等待上级提供的条件,在全体师生“被动服从”的格局中搁置一项神圣的事业。

总之,实行校长负责制的绩效和弊端是相对的。任何制度在具体实践中都有利弊,这与实践的背景条件或主客观条件的差异有直接关系。比如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或者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校长负责制的做法就大相径庭。一些社会发达地区的校长可以将委员会制的一些有益因素引入校长负责制,大力推行民主管理,使素质教育的实施卓有成效;然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校长有意无意地将管理引向小生产家长式作风。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校长负责制的实施也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发展水平注入不同的特点和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校长负责制的优势,减少其弊端。

三、基于组织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在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实行不同特点的校长负责制。

1.在社会和组织不发达的地区,可以实行有限开放的校长负责制。一般来说,在社会发展水平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事业不发达的地区,组织运行的内外部环境都不好,组织管理的主客观条件都不理想。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当地学校领导和普通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和业务素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他们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组织环境中,更习惯于传统的集权式领导方式。他们不擅长自己的工作,不习惯于研究和有意识地创造自己。一切都需要等待领导的安排和指示。在这样的学校里,可以采用一种相对传统的领导体制来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团队意识和工作的主动性,即有限开放的校长负责制。有限开放的校长负责制在实践中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校长全权掌控学校人事、财经、学校生产等。,并拥有决策权和组织指挥权,从而保证了他在学校管理中的绝对权威,达到了决策迅速、政令畅通、指挥统一、组织行为规范的效果。

其次,鉴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繁重的改革任务,校长可以凭借不可抗拒的力量进行改革;同时辅以一些灵活的方法,通过讲解、宣传、谈话,消除教职工的一些疑虑,唤起他们的良知和觉悟,使他们顺应改革,积极参与其中。

第三,在保证校长责权利和工作决策权相统一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下属,给予他们有限或充分的授权,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

第四,实行校务公开管理,建立必要的校务通报制度、学校工作建议制度、干部群众思想交流制度、党政干部工作协商制度、学校党组织和教职工民主监督制度。

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学正在实行这种开明的校长负责制,旨在围绕素质教育的要求,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的改革任务,培养干部,提高教职工的素质,为下一步更有利于提高办学水平的领导体制的实践奠定基础和准备。

2.在社会相对发达的地区,可以试行委员会制参与的校长负责制。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条件相对发达的地区,尤其是城镇,学校教职工素质相对较好,外部环境因素起辅助作用。因此,可以实行相对开放的委员会制参与的校长负责制,即委员会制参与的校长负责制。这一制度丝毫没有改变校长作为学校法定代表人的地位,也没有削弱校长作为学校最高行政负责人所必须拥有的权力和责任;在这种领导体制下,校长可以有专权但不能有专权,一个人说了算但不能一个人说了算。校长的视角是通过权力的运作,尽可能调动教职员工的参与意识,激发教职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发挥教职员工的智慧,让每一个常规的、非常规的决策都能体现学校大多数人的意志,而不局限于少数人或领导的思想,每个员工都要发挥一定的管理能量。因此,管理的一项根本任务是为教职工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并将其适当制度化。这个条件就是建立健全与参与管理相关的各种委员会,赋予这些委员会一些参与管理的权利和责任,其中校长给予协调和指导,使其在提高办学水平中充分发挥作用。

借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管理经验,参与学校管理的委员会可以有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是学校董事会。1985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已经明确提到,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校委会。校务委员会由学校行政领导、党、团、队、工会领导和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由校长主持,形成制度,定期讨论研究学校的工作,成为学校的决策机构。

二、学校党支部委员会。为了发挥学校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可以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党组织检查和监督学校工作的权力和具体方法,同时检查和评价教职工党员在做群众思想工作和发挥模范作用方面的表现。

第三,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教师委员会。教代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也是教职工在学校“参政议政”的基本方式。要保障教代会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权、审议权、批评权、监督权和评价权。为了充分发挥教代会的参与和管理功能,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在教代会的基础上建立属于常设机构的教师委员会。其作用是:一周、半月或一个月定期采访了解教职工的工作、生活、思想情况,及时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向校领导反映,沟通信息;定期向校领导咨询教职工关心的一些学校的管理情况,协助发布信息;定期检查评估学校各方面工作,了解学校有关部门对教代会决议的执行情况,并及时反馈;代表教职工,研究学校的一些改革发展策略,形成意见,向校领导提建议等等。

第四,家长委员会。家长是推动和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角色或力量。学校需要明确家长参与教育管理的基本权利,需要落实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方式。从教育的开放性来看,家长无疑应该对学校教育有知情权、评论权、监督权和建议权,应该对学校的教学计划、教改方案、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方法选择、硬件设备、环境改造、德育管理等有必要的了解和意见。学校要主动解决部分家长对学校工作漠不关心或视而不见的问题,要敢于直言。

第五,学生自治。学生会不应由学校单独任命,而应成为学校的“官方组织”,单纯成为学校管理学生的工具;学生会要在学校相关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学生中有广泛的代表性,成为参与学校管理,实行自我管理的群众组织。学生会真正能在学校里起到监督、评价、建议的作用,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社会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把尊重学生、保护学生权利仅仅当成口头口号,是不可原谅的错误。

3.随着国家政治改革的进程,委员会限定的校长负责制可以逐步实行。随着政治体制向民主方向的进一步改革,学校可以逐步实行受委员会制约的校长负责制。这是典型的综合领导模式,结合了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委员会制的基本特征。这种学校领导体制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校最高级别的委员会组织是学校管理委员会或校董事会,属于学校的正式决策机构。委员会成员主要包括学校行政领导、党政工会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社团组织代表等。,地方教育行政官员也可以参加。学校在工作计划、改革事项、发展规划、人事工作、校办经济、硬件配置等方面的决策。只能由委员会大多数成员组成。学校已经初步实行了群体决策制度。

第二,校长作为委员会成员,对决策问题有一票否决权。由于校长是学校决策的执行者,对决策是否有效和有效负有直接责任,决策的结果与其基本利益直接挂钩;因此,当校长在反复考虑后仍对委员会中多数人的决策意见持否定态度时,他可以行使他的一票否决权来推动委员会全体成员进一步讨论和协商决策问题。

第三,委员会的成员都是高素质的人员。采用委员会制约的校长负责制有一定的理想背景条件。它要求国家对政治体制进行大幅度改革,社会成员的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已经进入学校决策机构的人,他们的思想觉悟和决策能力要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虽然能成为多数的委员会成员和校长同时拥有学校工作的决策权,但他们都能无一例外地让出一块公共利益,坚持真理和原则而不自私自利,诚信协商而不妥协,从而保证了决策的公平顺利实施。

第四,校长的管理不受干涉。委员会通过的决定一旦交给校长执行,校长有权选择具体的方法和措施来执行决定,不受干涉。只要校长确定的决策实施方案合理合法,委员会其他成员不得随意干涉校长的组织指挥,必须保证校长能够独立、方便地实施决策。

第五,相对于学校管理委员会或学校董事会,其他参与管理的组织,如教代会或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学生自治会等,应通过制度化的渠道对学校管理进行咨询、建议、审查、评估和监督。

在我们看来,上面分析的委员会限权校长负责制是一种容易造成决策矛盾、影响决策效率的领导体制,还可能在决策过程中造成屈从、妥协、压制、从众等消极心理。因此,这种领导体制的实施,适合于社会发展水平高、社会民主化、社会公民综合素质高的社会时代。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采取这种领导体制很可能事倍功半。

4.一种面向未来、高度人性化的学校领导体制:委员会掌控权力的校长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本质上已经是委员会制了。它不同于我国解放后长期存在的委员会制度。党委或党支部负责的委员会制度是不规范或不完整的委员会制度。只是由党的领袖或一群党员和党支部负责决策和领导的制度。在中小学,这种领导形式应归于党支部或党支部书记负责制,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委员会制。了解委员会控制权力的校长负责制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校工作的决策权属于学校管理委员会全体成员,校长作为其成员之一,只有一票。决策是在全体成员充分讨论和协商的基础上,本着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的。委员会成员的组成与前面机构分析中提到的相同。

第二,委员会有权决定校长的人选。校长由委员会成员投票选举产生,负有具体的行政责任,在行政领导上对委员会负责。

再次,有一种非常绝对的委员会权力控制形式,即学校工作决策的形成是由学校管理委员会、党支部委员会、教师委员会、学生自治会、家长委员会的多数成员投票决定的。如果其中一个委员会的投票没有达到半数或三分之二以上,学校的决定就不能通过。这种形式目前在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存在,它是建立在国家政治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中合理分权的基础上的。

第四,委员会控制方式的学校工作决策成本高;但对学校教职员工民主行为习惯的培养、管理主体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激发都具有重要价值。

一般来说,选择使用校领导体制可以考虑两个原则:一是权变原则。领导制度作为因变量,要时刻把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作为自变量来考虑,根据变化的条件随时调整决策行为,选择合适的领导制度来提高管理效率。二是试探性原则。学校决策者不能机械地、被动地盲目遵从管理的主客观条件。当工作条件有一定基础时,可以提前使用开放式的校领导体制,这是一种积极创造条件,不等待,合理超前,先发制人的策略。遵循这两条原则,可以科学合理地构建学校领导体制,及时调整学校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