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发展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前身是一个65,438+000平方米的雨花台烈士史料陈列室,位于原高作庙遗址。最初成立于1954,展示了40位烈士的头像和简历。65438年至0956年正式对外开放,展示58位烈士的史料,主要由烈士遗像室、烈士文物书信室、人民纪念、反动派罪行四个方面组成。1980年,经过多次调整,陈列室陈列烈士史料71件,陈列线长增至150m,陈列面积460m2,展出烈士照片、遗体、遗物等历史文物455件,重要辅助资料338件。7月1988,1,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新馆建成,展厅面积4960平方米,展出127烈士史料。1998,进行了新一轮的全面展示改造,历时一年,从1999开始在建国五十周年之际对外开放。改造后的馆内展览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贴近观众。整体展览由序厅、基础展、春人、时光隧道、深情回忆五个部分组成。基本展览分为《秦淮寒夜》、《石城星火》、《歌唱中国》、《迎接黎明》四个篇章,将一个个先烈置于革命斗争的历史语境中,描绘了革命时期* * *无产阶级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壮丽画卷。* * *展出上海、甘肃、云南、福建、河南等21个省市1519位烈士的史料和165438余件革命文物。“基础展”中的幻影成像多媒体《狱中斗争》,再现了铁窗烈士不屈抗争的场景;《时光隧道》采用国内领先的高科技技术,使观众能够穿越时空与屏幕上的先烈对话。此外,还配备和打造了中央空调系统、背景音乐系统、电脑多媒体系统、便携式解说系统等四大辅助展览系统,使整个展览将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与实物、图片、场景、艺术品融为一体,营造了真实的历史氛围,给观众以强烈的冲击和震撼。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万人次。
依托宝贵精神资源创新工作思路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作为我国著名的革命纪念馆,基于其独特而宝贵的精神资源和时代的发展要求,一直在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为配合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适应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深入挖掘烈士精神的时代内涵,探索建立有效形式和新颖生动载体,搭建全新的教育平台,开展了一系列以党员、干部、青少年为主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较好地发挥了教育基地的作用。在改善参观环境的同时,纪念馆还充分依托雨花台的自然环境和景观资源优势,针对形势和热点问题,定期举办各种专题展览,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成为举行入党、入团、参军、入队、入学、成人仪式的重要场所。每年清明节,来自各省市的年轻人和各界代表都会来这里举行隆重的集体祭奠烈士仪式,现在这已经成为雨花台的一项传统活动。同时,纪念馆主动走出去面向社会,将雨花烈士事迹资料制作成临时展板,与雨花台烈士事迹报告团一起送到学校、部队、工厂、监狱、社区等地。纪念馆从2001开始,专门设计制作了长度为1课时的《青春无悔》展览,并发送到南京周边偏远乡镇的中小学。几年间走遍了江宁、溧水、高淳、六合、浦口、栖霞等30多所中小学,受到中小学生的热烈欢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从尊重青少年教育的主体性入手,力求通过形式上的创新将* * *建设推向深入。连同雨花台实验小学、南京晓庄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成立并培训了一个学生志愿者讲师团队。逢年过节,小红领巾志愿讲解员“小庄人说小庄事”,成为纪念馆展厅里一道独特的革命传统教育风景线,让青少年在弘扬烈士精神中受到烈士思想道德的熏陶,以这种方式感染和影响更多的青少年继承革命传统,弘扬烈士精神。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雨花台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作用,在新一代中小学生中弘扬烈士精神。唱响爱国主义教育主题;雨花台一直是各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围绕精神文明建设这个重点,根据新形势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结合广大受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实际,深入挖掘雨花烈士精神的时代内涵,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06年清明节,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精心策划,举办了以“继承革命传统,树立正确荣辱观”为主题的清明节祭扫活动。包括老同志代表、劳动模范代表、中小学生代表在内的1000余名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与宣传热点密切相关,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此外,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还积极配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专门组织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队走进社区宣讲。为此,我们不仅编写了新的演讲内容,还在形式上力求创新,增加了合唱、朗诵等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与会人员认真排练,深入台城社区、淮海路社区、瑞金路社区、市建委开展宣传活动,受到了观众的普遍欢迎。* * *建设活动一直是纪念馆为大中小学提供教育和服务的有效平台。为了推动* * *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纪念馆和学校紧密合作,让雨花台烈士成为学生们的精神楷模。在南京10多所中小学建立了20多个以雨花英烈命名的英雄班,将* *建设的触角延伸到南京周边郊区的中小学,让这些学校的学生享受到雨花台丰富的精神资源,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南京旅游营养学校邓中霞班的班旗已经传承了九届,烈士纪念馆成为了成员活动的驿站、思想教育的精神家园。从65438年到0988年,雨花台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 * *党史教育基地。
创建数字档案保存烈士遗物
在党和政府、烈士战友和烈士亲属的大力支持下,雨花台纪念馆收藏了丰富的历史文物,烈士档案近千册,遗物3000余件,照片7000余张,书刊数千种。在纪念馆的众多藏品中,反映烈士狱中斗争的藏品最为丰富,还有大量烈士在铁窗岁月里写给家人的书信和诗词。烈士遗物中有许多艺术品。去世时年仅19岁的郭凤山烈士,对中国传统书画十分喜爱,留下了20多幅书画作品。在革命思想的激励下,郭凤山树立了“努力学习,改造社会”的人生志向,追求进步,向往美好未来。1927,“4·12”反革命政变后,在白色恐怖下,一些人撤退时,她没有丝毫畏惧。为了表达她反抗社会黑暗势力的决心,她创作了《钟馗捉鬼》这幅画。这幅画不仅形神兼备,而且赋予了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人物画“钟馗捉鬼”主题以新的思想内涵,为她日后无畏而又充满激情的革命生活作出了精神形象注解。这些文物史料是珍贵的、不可替代的、不可再生的革命文化资源,是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历史文物,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不仅不断改善仓库和文物的保管条件,还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纪念馆建立了数字档案。整个创作过程历时两年,从2004年底到2006年底,馆藏文物全部数字化,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整个历史数字档案系统分为档案、照片、遗物、作品、报刊、宣传六个部分。纪念馆数字档案馆的建立,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对文物史料的抢救和保护。烈士史料的电子化处理,不仅将史料内容以数字化形式永久保存,而且将大大减少查阅原始史料的次数,从而有效保护史料,彻底改变50多年来传统的查询和管理方式,大大提高史料档案的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