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两岸生命之桥》课堂实录
《海峡两岸的生命之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四年级实验教科书第一册“人间道理”主题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小伙子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省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挽救了小倩的生命,架起了海峡两岸的生命之桥。文中同时描写了海峡两岸两个不同的场景:第一个场景是一个奄奄一息的便士躺在杭州的病床上,静静地等待着来自海峡对岸救命的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李医生在余震的危险中,为台湾省的年轻人抽取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努力,直到年轻人的骨髓一点点流出来。这一切都是为了拯救海峡对岸一个只有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虽然相距遥远,但心是紧紧相连的。
设计理念:
在教这篇文章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阅读,让他们与文本进行对话,“以读代说,以悟促读”,深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洁美好的感情,进而放下文本的内容,让学生在情感上受到触动。同时,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汉语学习活动,让孩子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得到汉语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和提升。
教学目标:
1,准确认阅读“移植,谈何容易,骨髓,间隔,发作,停顿,空虚,兄弟姐妹,血亲”等词。理解语境中“说起来不容易,很突然,很辗转反侧”这几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李博士和台湾省青年在阅读中一心一意为他人的高尚品质。
3.读课文,理解“海峡两岸生命之桥”的含义,感受两岸人民的亲情。
教学重点:
了解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生命之桥”的含义,感受两岸人民的亲情。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台湾省、白血病、骨髓移植的资料,为理解课文相关内容做准备。
教学时数:1小时。
课堂记录:
课前交流:
老师:同学们,这位老师来自北小昭小学。每次来中心小学,他都要等很久才能拿到车。我想在赵蓓小学和中心小学之间建立一座桥梁,这样老师们就可以很快来到中心小学。你认为在这么长的距离上建一座桥怎么样?(学生:很难)(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同学们,请看杭州这座美丽的城市。这是祖国的宝岛,台湾省。他们之间有一座跨海大桥,不仅跨越了千山,还跨越了一条浩瀚的海峡。怎么样?(学生:那就更难了,不可能)好吧,我们就此打住,准备好我们要来了。你准备好了吗?开始上课!
一、谈心导入,提问话题:
老师:(课件:出示1999年9月22日)这是海峡两岸骨肉同胞魂牵梦绕的日子,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心心相印的日子。那么,在这个不寻常的日子里,发生了什么感人的故事呢?这节课,让我们学习第22课,(板书项目)
学生:一起读题目——海峡两岸的生命之桥。
老师:看到题目有什么疑问吗?
生:到底什么是生命之桥?
生:生命之桥是怎么跨越海峡的?
老师:是的,生命之桥是什么意思?人生之桥靠什么跨越浩瀚的海峡?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点评:《海峡两岸的生命之桥》这篇文章的题目寓意深刻,说明了文章的主旨。是对文章中心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更适合用话题提问导入法。陆老师正好把握好了这一点,让学生质疑。人生的桥梁是什么?生命之桥是如何跨越海峡的?此时,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被极大地激发和调动起来,兴致勃勃地进入本节课的课文阅读。
二,对文本的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老师:请打开课文,自由朗读,注意发音正确,读句子,不容易读的地方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单词,可以向老师请教,也可以和附近的同学讨论,或者查字典。
老师:这节课有很多新单词。请看屏幕上的单词,自由阅读,看看哪些单词需要提醒。
(同学们随口念了一下,举起了手。)
生:我想提醒大家“萎顿”。(学生跟随)
老师:谁知道枯萎是什么意思?
生:花已经枯萎了。
老师:对,枯萎就是花枯萎,植物枯萎。屏幕上有一个词有相反的意思。哪一个?
生:《绽放》。
老师:一起读。(同学一起读)。
老师:这两个词都用来形容花。文中还有一个写花的词,就是-。
生:“芽”
老师:给我看看文中的句子:(这个小伙子刚满18...)这三个字还写在正文里吗?自己读,自己想。
(学生大声朗读后举手。)
生:这三个字,讲的是那个年轻人的一生。花蕾代表他很年轻,刚刚18岁,枯萎代表他快得白血病了,绽放代表骨髓移植可以让他好起来。
老师:看来学生们真的懂了。一起读这句话。(全体同学一起读)还有什么词提醒大家吗?
生:我想提醒你正确读“翻来覆去”这个词。(所有学生一起阅读)
老师:你知道“辗转反侧”是什么意思吗?(很少有同学举手)知道的同学不多...刚才有个同学在学习的时候查字典,我们就让他看字典里的解释。
学生:(读字典里的解释。)
老师:这是在字典里查单词的好方法。另外,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课文来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你看,翻来覆去这个词出现在正文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课件展示了课文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但是,要理解“辗转反侧”的含义,不能只看这句话。我们必须读前两个句子。快速阅读前两个句子。我们来看看这两句话在说什么。
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找到合适的骨髓进行移植并不容易。
老师:是的!十万人,茫茫人海,有可能找到几个骨髓合适的人?
生:一个。
老师:而且还是有可能的,不确定!那是-
生:不容易啊!
老师:同学们想象一下,有谁可能为了小钱去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
(学生自由猜测和报告...)
老师:你最后是在哪里找到的?
生:在台湾省找到的。
老师:我们刚才想象的寻找过程,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人生:辗转反侧。
老师:你现在明白辗转反侧的意思了吗?(学生点头,举手。)不用说了,看第三句话,语气中露出辗转反侧的意思。
一起读句子。)
司;同学们,这节课出现了新词“骨髓”和“髓”。读第三个音。自己练习读两遍。
老师:我们可以继续学习课文中的其他单词。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九个单词。让老师听到大家的声音。(学生大声朗读单词)
老师:太好了!单词读得准,长句读得顺。现在,如果我们一起阅读全文,我们一定会比刚才读得更好。你有信心吗?谁想逐段阅读?(指四个同学分别阅读1,2自然段,3,4,5自然段,6自然段,7自然段。其他学生有更重要的任务。听一听,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过一会儿,老师让你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
老师:准确流利地朗读!你们都取得了进步。其他学生完成他们的任务了吗?现在你能告诉我一些关于这篇课文的事情吗?
健康:1999 9月22日,小倩躺在病床上...
老师:小钱呢?
生:杭州人。(史半舒杭州)
(学生继续详细描述,老师立即指导学生总结,并在黑板上写下单词:杭、萧乾、白血病、台湾省、同胞、余震、捐献骨髓)
老师:同学们,我们记下了这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一些关键词。让我们把黑板上的这些单词连接成一个句子,看看我们是否能把故事讲得清楚完整。
生:杭州萧乾患白血病,余震中台胞为他捐骨髓...
点评:本次教学环节,鲁老师富有说服力,引导学生将“枯萎”、“盛开”、“萌芽”、“折腾”等关键词放在文中具体句子中理解其真实含义,字教有效而不单薄;然后指导学生根据板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杭州的萧乾患了白血病,台胞在余震中为他捐了骨髓”。概括主要内容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训练。陆老师用板书训练和培养学生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关键词的把握能力来概括文章。
第三,精读重点,欣赏语言。
老师:学生的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台湾省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给杭州的小钱捐骨髓。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李医生在危险情况下取骨髓。
老师:好像是台湾省同胞冒着地震的危险为penny捐骨髓的场景感动了大家,这是课文第3、4、5段的内容。现在,请大家认真默读这三段话,看看年轻人和李博士做了哪些最让你感动的事。把最感动你的句子画出来,看一遍又一遍,简单的写在旁边,加一两个关键词。我们以后再沟通。
(学生默读画句,老师巡视。)
老师:学生们读得很认真,老师很感动。谁想先交流?请先读一下最让你感动的句子,然后谈谈你的感受。
生:“在这场灾难中...期待他的骨髓。”从这句话里,我感觉台湾省的年轻人不关心自己亲人和个人的安危,一心只想着小钱。他让我很感动。
老师:这句话是谁画的?也请谈谈你的经历。
生:台湾省年轻人不顾家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真的很贴心,很神奇。
老师:文章中的这场灾难是什么意思?“手术室那天的情况怎么样?谁找到相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就昨天...抖。”
老师:就在台湾省年轻人为佩妮捐献骨髓的前一天,台湾省遭遇了近百年来最大的地震。手术当天,余震中大地还在颤抖。让同学们看地震视频,感受一下当时是什么样子。(老师放地震视频,学生看的时候都吓坏了。)
老师: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生:地震太可怕了。
生:当时太危险了,随时可能死在余震中。
老师:是的!地震是多么可怕和危险啊!而台湾省的年轻人躺在病床上,虽然担心家人,但更多的是想着小钱。多么感人的举动!谁来读这句话,表达你的感受?
读句子“但是,他知道……”)
老师:台湾省的年轻人更多考虑的是对佩妮的期望,那么佩妮期望的是什么样的希望呢?请读课文第二段,听老师讲课。让我们一起感受penny充满希望的期待。
(音乐开始,老师深情地读第二段。)
老师:听老师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佩妮快不行了。
老师:你伤心了。你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生:找到合适的骨髓不容易!
老师:是的!多难啊!你担心的是小钱!
生:Penny很幸运能找到这样的人。
老师:你也为小钱高兴!是的,小倩是幸运的。他在台湾省找到了这样一个人。即使在地震的关键时刻,我想的仍然是——(学生继续读《但是,他知道……》)
老师:(给我看课文第二段的前三个句子,其中五个是红色的。请看看这些红色的字。可以用一句或几句话来说“台湾省青年对penny的人生会有什么样的希望?”?
生:台湾省的年轻人认为自己的骨髓会让penny健康的活着。
生:台湾省的年轻人认为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开出生命之花。
老师:即使在地震的危险中,台湾省的年轻人也想着生命复苏的希望。我们走进了台湾省年轻人的内心世界!那么你觉得台湾省的年轻人有一颗怎样的心呢?
健康:善良的心。
健康:一颗充满爱的心。
老师:善良的心让他无私;博大的爱让他无所畏惧。感动我们的是这种善良的心,这种博大的爱!让我们拿起书再读一遍第四段,读出心中的感动。(所有学生阅读第四段)
老师:你用朗读的方式展现了台湾省年轻人的美丽心灵,你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老师。谁画了一句描写李医生的话,读给大家听,说说感动你的是什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生:“此时此刻,Kuang到一个开阔的地方比较安全。但是,李医生依然淡定地站在病床边,那个年轻人安静地躺在病床上。”在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医生没有跑,我站在病床边冷静的被感动了。
老师:李博士很“淡定”,感动了他。他抓住“淡定”二字,讲了自己的经历。还有谁画了这句话?
生:在这句话里,我也感受到了医生的无私奉献...
老师:这个学生更擅长阅读。他能把“淡定”二字和这个自然段中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体会到李博士的精神。我们学学这位同学,把“淡定”这个词和整段的其他句子联系起来读。让我们看看第五段的句子。首先,李博士在什么情况下还这么淡定?找找看,读读那句话?(名字,读作“针刺皮肤……”)
老师:余震会让针头从皮肤上掉下来。多么突然!多强啊!哪个词代表余震的突然性和强度?
生:“突然”。
老师:这个词准确!重读这个单词,再读一遍这个句子。(所有学生一起阅读)
老师:在如此危险的时刻,李博士在做什么?
生:平静地站立...
生:等待地震停止抽取骨髓。
老师:李博士在危险面前的“镇定”感动了我们。透过这平静的表象,我们看到了作为台湾省的美丽心灵。还有哪些话让你感动?
生:“经过反复努力……”提取骨髓不容易啊!
老师:是的!经过反复努力,利用地震间歇的间隙,终于提取到了骨髓。多难啊!这样的感情谁能读懂?
(读句子)
老师:我们感觉李医生费了好大劲才抽出骨髓。这句话是谁画的?你感觉不一样吗?
(人生自由谈感受)
老师:让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遍:“经过反复努力...慢慢流出来……”流出的只是骨髓吗?
(点名报道:爱,希望...)
老师:是的,这涓涓细流是生命之火,是美好的希望,是博大的爱。骨髓流出的这一刻,你开心吗?你感动吗?再读一遍这句话,读出你的快乐和感动。
(带着感情读这句话)
老师:(在音乐中深情朗诵)骨髓只能保存24小时,李医生带着生命之火出发——(展示李医生送骨髓的时间表)
生:五分钟就是12小时。
老师:这是什么12小时?
健康:紧张
生:长。
……
老师:第六段有一个词描述了这12小时的紧张和漫长。
生:“跑步”!
老师:读这个单词,紧张!看了难受的感觉!读久了感觉!(一起读,一起跑)
老师:跑了十几个小时,李博士没有休息——(展示后半段的课表)第六段还有一句话,说明李博士一直在不顾疲劳的工作。
生:“隔夜”
老师:真感人!读这个词,读你的感受!(学生通宵阅读)
老师:结合刚才的课表,通过“奔波”和“过夜”这两个词,你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李医生的无私奉献。
……
师:我们把第六段字里行间的内心感受都读出来!
点评:在这一环节中,老师采用了“以读代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的教学策略,抓住了能够点燃学生探索、发现、体验的“导火索”——触动,年轻人和李博士的哪些举动最让你感动?再者,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挖掘“感动”。在地震灾难面前,台湾省青年不顾家人安危捐献骨髓的壮举令人感动,李医生运送骨髓的辛苦和劳累令人感动。陆老师慷慨的演讲,动情的朗诵,昂扬的表达,令人感动,学生在感动中逐渐进入环境,进入文本,再在感动中走出文本,在这种感动中正视生活。教学过程有序合理,师生平等和谐对话,学生有兴趣阅读、思考、分析。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实,学生的思维领域不断拓展,情感逐渐升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机融合互补。
第四,激情演绎、拓展和延伸:
老师:佩妮就是这样得救的。看了这里的故事,相信大家对该题材的疑问一定都解决了。谁来告诉我?
生:“海峡两岸生命之桥”指的是两岸同胞互帮互助的爱心。
老师:是什么让这座生命之桥横跨两岸?
健康:爱情
老师:台湾省和大陆虽然隔着一条海峡,但这些都阻挡不了两岸同胞的血脉联系。是两岸同胞的爱(“爱”)架起了两岸的生命之桥!(石板花桥)
老师:这是爱的桥梁,也是亲情的桥梁,更是神圣的桥梁。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读一遍题目。(学生一起读题目)
老师:为了建造这座“两岸生命之桥”,两岸同胞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折腾”。让这份爱,这份血脉亲情跨越海峡,亲情生死。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完最后一段。(一起读最后一段)
老师:同学们,茫茫海峡,骨肉相隔。也许,有一天,小倩会遇到这个来自台湾省的年轻人。小倩该怎么感谢他?这位台湾省同胞会怎么说?请课后写,下节课在你们班讨论交流。
点评:鲁老师在教学结束时,并没有急于收集文章,而是用板书在学生心中架起了一座爱的桥梁,让学生对生命之桥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可谓画龙点睛,然后在课后安排想象练习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加工和升级。
老师:同学们,台湾省海峡虽然切断了与大陆的便捷交通,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之桥,将永远传递着两岸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