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的方式有哪些?
首先,我们有必要知道什么是欣赏和评价。然后,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自己的作品。
1,享受:
欣赏,从文艺的角度来说,就是欣赏美好的事物,体会其中的乐趣。它是欣赏者对客观纯粹的美的主观感受。它是审美主体对客观事物美的属性的认识和反映,是对美的评价和判断。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科技美,都是对客观事物“美”的欣赏,从而获得一种由浅入深的审美把握,并引起情感的兴奋、满足和精神的享受。
欣赏,在这个过程中,欣赏者首先是以一种积极的、欣赏的态度去面对艺术作品,对于作品中的一些东西很少有评论。有人说我欣赏西方现代派艺术,这说明他对西方现代派艺术是充分肯定和欣赏的,就像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人说我欣赏你的个性,你的衣服,你的气质,这个颜色等等。都觉得很好,喜欢,用积极的心态去欣赏。
2.评估:
评价:就是评价一个东西的“价值”。从文艺的角度来说,是指评价者站在一定的立场和观点上,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成就、得失、功过进行判断和评价。意思是对一部作品的特点、质量、意义进行综合评价,也就是鉴赏。也叫艺术批评和艺术评论。
比如我们要评价西方现代派艺术,首先就意味着我们对这个流派持一种不确定、不领情的态度。只有对这一流派在其作品中所体现的艺术思想、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进行认真、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和鉴赏,才能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决定对这一流派的艺术作品是采取肯定还是欣赏的态度,还是采取分析、批判甚至否定的态度。只有经过分析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和欣赏在情感和观点上是不一样的。因为任何艺术作品都是由形式和内容两部分组成的,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所以评价作品有两个标准。一个是艺术性(专业、正规),一个是思想性(内在、主题)。
所以可以说,欣赏是评价的基础,评价是通过欣赏的过程实现的。评价可以促进欣赏。它们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更有和谐。
第一,那么,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呢?
我们知道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所以我们要欣赏一部作品,首先要从形式和内容上欣赏。当我们面对一件作品时,首先映入我们视觉感官的是作品的形式美。所以我们在欣赏一部作品的时候,首先要欣赏作品的形式美,然后再欣赏作品的内容美。
1,工作形式:
我们知道,任何艺术作品的内容都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和表达手段(用一定的语言说)来表达,才能成为可供欣赏的具体艺术作品。因此,用来表达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达手段的总和,就是作品的形式。结构和语言成为作品形式的基本要素。
(1)结构:
“结构”是指作品的内部结构。是指作者根据主题的要求,对自己创作中使用的生活资料进行管理。换句话说,它指的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设计的一个蓝图。也就是创作前的想法。想画什么,怎么画,用什么形式,用什么方法和手段。为什么要这样画,这样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想通过作品来赞美什么?鞭打什么?包括造型、布局和思路等。结构的基本环节是裁剪和排版。切割是形成形象和意境的第一个环节。比如画梅花:“千万朵花耀眼,只有两三朵赏心悦目”。即删繁就简,冶其精华。布局,也就是构图,“营业地点”(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说了)。
因此,结构是表达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和因素。作者只有通过一系列生活素材和经历、感情和想法的良好结构和合理布局,才能充分表达主题。如绘画,其结构就是通过优美的线条、生动准确的造型、丰富的色彩、奇特的材料、巧妙的构思、新颖独特的构图来表现作者的美好创意。
(2)语言:
“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艺术语言”。
强调了美术中“语言”的重要性。我们要用艺术语言,通过作品来传达思想和情感。所以语言很重要。
"
艺术语言”:
它指的是造型艺术中最基本的元素。比如点、线、形、色、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质感等等。以及将这些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个完整作品的基本原理。如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
也可以说,艺术语言是不同于文学语言符号的特殊语言。这是一个视觉符号。这是象征性的。比如文学作品中的一种语言,一个词,一个词,都是符号。它们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含义。如鸟、语、花、香,每一个字都是一个符号,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的意义。如果按照语法关系——花鸟二字来组合,会更符合实际。
孤立的艺术语言,如线条、明暗、色彩等。,不代表任何ism。只有当它们按照造型的规律构造出一个全新的创作,也就是说,只有当它们组合成一个全新的形象时,才能表现出某种主义的作用。例如,有几个孤立的符号“○”(圆)”(弧线,“└”折线。当他们独立时,就没有ism。当它们组合成一个新的形象“苹果”时,就有了真实感。(比如几个四合院组成一个房子等等。)
可见,“语言”,在文艺作品中,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这种视觉语言或视觉符号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艺术内涵。如绘画,它主要是用线条和色彩作为物质手段来表现空间的东西。其中“线”(语言)有无限的空间寄托和浓缩情感意识。是表现物质世界和情感世界最完美的语言和手段,尤其是意大利的钢笔线条,有着无限的包装能力。线条有横的、斜的、刚的、柔的、长的、短的、密的、方圆的、厚的、薄的、波浪形的、轻的、重的、阴阳的、虚的、实的、明暗的、明暗的、动静的、滑的等等。线条的随意变换,情境的塑造,感情的表达,可以表达宇宙万物。如魏夫人在《笔图》中从书法艺术的角度论述:“似千里浮云,又似枯藤。”换句话说,一个横的笔画,描绘的是认识,能让人想到千里之外的风云变幻,气势磅礴。一竖,可以表达岁月的漫长和苍老的面容,讲述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此时的台词充满了生命力,给人以智慧和启迪。“去如百马而怒”,“留如断犀于地”,“持如轰然浪而雷”,“折如强弩”。
可见这种线条的转折变化,不仅有其力度感和厚重感,在动作、情态、气势、刚劲上也能得到充分体现。这条线是多么富有表现力和想象力。在这里,线条充满了活力。
如:横线的变化,竖线的高低,曲线的蠕动,斜线的滑坡,细线的细薄,折线的刚劲,圆线的饱满,短线的跳动,转弯线的循环,方线的力度,粗线的稳健,不流畅线的老化等。这些线条都有一定的抽象内涵和一定的象征意义,这也是中国五千年图像的一种深层内涵。(又称线语)
那么颜色也有它的象征性语言:
比如红色(暖色)能给人一种温暖、刺激、温柔的感觉,象征着热情、喜庆、幸福、吉祥、浪漫。
蓝色(冷色调)传达了一种忧郁、悲伤的情绪。它给人一种凉凉的感觉,又有一种忠诚、安全、宁静的感觉(蓝天白云、碧海蓝天、月光蓝天等。).因为它是天空的颜色,象征着和平、宁静、纯洁和理性。另一方面,消极、冷漠、保守。
黄色(暖色)具有幸福、希望、智慧和轻盈的个性,给人以生机和活力。因为它是阳光的颜色,象征着光明、希望、高贵和幸福。但淡黄色表示虚弱,灰黄色表示发病。
绿色:中性色,它自然、稳定、成长、嫉妒。因为是植物色,所以象征着和平与安全、自然、希望、生命和环保。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说了。
可以说,“色彩”(语言)也能传达人的思想和情感。不同的颜色和它们的完美组合,会让人感受到颜色的奇异神秘和迷人旋律。或明媚忧郁,或激动平静。不同的颜色给人不同的感觉及其象征意义。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画家通过对不同色彩的感受,将自己的情感、诗意的想象和创造力融入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中,使色彩与画家的情感融为一体,放射出奇异的光彩。
说到色彩的情感表达,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荷兰画家梵高。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典型的把一生都献给色彩情感本质的画家。他用一种扭曲的、旋转的、运动的笔触,在画面上积累厚重的、放大的色彩,每一笔的排列都在表达他内心强烈的激情。清楚地显示了颜色本身的情感力量。给生活和情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所以可以说,一切文艺作品的语言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没有情感,作品就无法打动人,也无法激起读者的情感激动。
另一个例子是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虽然整幅作品是写实的,但为了达到细节的真实性,作者采用了这种极其写实的油画造型语言,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千千农村千千万万个“父亲”的典型形象。他黝黑的皮肤,深深的纵横皱纹,嘴唇上只剩下几颗因口渴而微微张开的牙齿,额头上的小汗珠,像树皮一样的旧手,因长期磨损而变形变色的指甲,受伤的手指,劣质的碗和粗瓷双排扣衬衫,还有直接从头顶射来的正午强光...这些精妙的色彩造型语言内容极其丰富。它们不仅“讲述”了我们农民“父亲”几十年的生活和现状,而且强烈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声音,即我们必须加快现代化的步伐,改善人民的生活...其中的深邃思想和复杂感情,绝不是书面语言所能穷尽的。
以上,我们对艺术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有了初步的了解。作品的内容是什么?
2.工作内容:
就文学艺术而言,既然艺术作品是反映在艺术家头脑中的社会生活的产物,那么艺术作品就必然包含两个因素: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看法和艺术家本人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一方面反映了客观现实生活的一些因素;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艺术家对所反映的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感受、理解、评价、理想甚至幻想等主观因素。所以,艺术作品是主客观因素结合的产物。这样,主题和主题就是构成艺术作品内容的基本因素。所以,内容,它是事物内部各种要素的总和。
(1)主题:
主题是作者在观察生活中选择的生活素材,经过加工提炼后用来表达作者的主题。一般来说是指作品中描绘的人物、事物、环境。比如我要画一只鹰,首先要收集和了解关于鹰的各方面知识和信息。如鹰的种类、形状、结构、颜色、生活习性、生活环境,人与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然后我决定表现出来,通过构思的加工,从鹰的动态、表情、气质等方面进行设计和刻画,从而创作出与我相融的感人作品。(再比如:画花鸟、人物、山水等。)
(2)主题:
主题,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这是整个想法和工作的灵魂。是作者在生活实践中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通过对题材的确定、加工和提炼而表现出来的。所有的形式、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突出主题。)
我们这里说的作品主题和作品标题是不一样的。有些作品的标题虽然和主题相似,但仍然不是主题。例如,一幅以画“鹰”为主题的作品被命名为“熊峰”。看题目的话,可以画马,老虎,狮子,公鸡等等。作者以“鹰”为原型选择了“熊峰”这个标题,作者想通过作品“熊峰”表达自己对鹰的理解和感受,让人们看到它。从而给人一种震撼,给人一种激励和无形的力量。也是作者想通过作品传达的真挚情感。这才是作品真正的主题。从而真正体会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形成物我合一的最高境界。
总之,欣赏一件作品,首先要欣赏作品的形式美,如线条、造型、色彩、构图、构思、技法、空间、材料等。然后欣赏作品的内容之美(内容之美主要是作品的主题和意境。意境:是艺术家在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一种对美的理解和认识。在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总结和升华。所以,意义是爱的升华,爱是意义的基础。比如我们在欣赏一幅画时,有时会被其内涵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与画中的趣味和主观思想相交融,被其寓意所陶冶和感染。从而达到一种景物与我交融的诗意境界。比如我们看电影的时候,有时候会被某个情节或者某个场景感动,以至于忘记了自己,就好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忍不住哭,控制不住自己。这就是意境的作用。一幅画
它不是对事物外在形象的简单描述,而是通过艺术形象把作者感受到的美和感染力传递给观众,让观众欣赏理解。)
二、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自己的作品?
1.就教学而言,评估方法(多样化):
(1),自我评估: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评论自己作品的创意,以及用语言表达创意的方式和方法。
★老师也可以要求每个学生记录自己在屏幕外的设计意图和感受。
★学生也可以用表格或问卷的形式谈谈自己的感受。
(2)相互评价: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和同桌自由欣赏,直接用语言表达和评论自己的作品。
★同学们还可以通过写评语的方式交流作业,互相评价。
也可以把学生的作品全部展示出来,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作品,以及喜欢的理由。
★也可以分组讨论,选出最好的作品。
(3)、教师评价:
★当学生在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的过程中,老师或其他学生也可以给他们建议,帮助他们提高作品和他们的想象力。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作品的闪光点,把学生绘画的任何痕迹都当作其情感运动的轨迹。因为儿童画里充满了儿童的幼稚、天真、浪漫、想象力、创造力和单纯的个性情感。他们用快乐、自由、独特的方式,用不规则的线条、图形和色彩构成的画面,表达他们内心的美丽世界。说出你的感受。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他们画的任何东西都应该被看作是他们情绪的表达,哪怕是杂乱的线条或图像,都应该被看作是学生内心活动的真实表达,被渲染。尊重学生的审美感受,尊重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周围环境的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人格,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我们想要支持
儿童原创。为了保存儿童画的原始状态。中国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都看到了,第二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一大热点就是“原声”唱法。它强调的是原汁原味,原汁原味,民族的,不加修饰的味道。)
★老师可以收集学生的作品,课后批改。
★学生也可以把作品带回家,让家长写评语。
此外,由于艺术学科本身的复杂性,在艺术识别中,定性分析是比较常见的。所以从美术学习习惯来看,往往以质的评价为主,质的评价多是评价主体(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的意见。我说他好,他坏。大部分都是评价主题的主观意见。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倾向性。)
所以我们现在提倡“质性评价”,可以更好地强调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需要评价的主客体之间相互沟通协商,使评价结果最大限度地得到双方的认可。
因此,我们在欣赏学生作品时,需要增加艺术批评的手法,让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去判断和审视自己的作品,想象改变作品的某一部分,融入自己的情感,让学生在欣赏他人作品的同时,仍然保持独立思考的态度和能力。
(4)每次获奖的优秀作品可参加校内外主题展览,或装订成册等。,扩大评价的视野。让学生的作品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年级或学校,甚至向社会等。,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从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的全过程来看:
(1),因为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官知觉,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述作品的形式。
包括:探究作品的材料、技法和特点。还有色彩、线条、造型,以及构图的原则(或者说美的原则)和作品的个性风格。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包括构图精致、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材料丰富、质感自然等等。
(2)引导学生探索艺术作品的主题和意义,探索作品中所传达的感情、意境、主题、意义、观念和思想。
比如:你喜欢哪件作品,作品中表现了什么,你从作品中感受到了什么,用什么工具和材料来表现作品,如何表现,为什么要这样表现,作品的设计风格是什么,设计的作用是什么等等。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力、发散思维等一系列活动,教师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
但是,众所周知,中国有句话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就是说,人的心理状态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不同的。不像镜子,反射的物体都是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素养不同,意识不同,世界观不同,层次不同,心态不同,生活角度不同,喜好不同,他们的视觉心理必然不同。比如农民看月亮,说月亮像镰刀;船夫看了看月亮,说像船;而武将看月亮,说它像弓;同样的形象,不同的观点,联想就不一样。这也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人格。同时也说明不同的知识内容会影响你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思维逻辑。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水平、生活等诸多方面都是不同的,教师要以人为本,承认和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想象力,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关爱和支持,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掌握方法,唤醒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培养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的独立能力。
在引导学生欣赏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作品中有许多美的点,如构图美、立意美、造型美、色彩美、材料美等,我们不能用一种方式去欣赏所有这些美的点,否则,学生会感到不感兴趣。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些作品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结合点,最突出、最能揭示、最能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
如:有时侧重于历史故事的分析;(如诗歌配图片、插图等文艺题材)
有时专注于巧妙的构思;
有时注重构图和形象;
有时侧重于造型和材料之美的表达;
有时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
有时注重整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有时它侧重于某些造型形式因素的应用等等。
总之,欣赏和评价不是个体的孤立行为,而是在群体互动交流环境中进行的。学生可以口头或书面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并与他人交流和欣赏。在教学中,要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处理好师生关系的渐进性,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和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开展教学。要为学生创造自由探索和自由表达的氛围,以艺术学习活动的多样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