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困境_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困境与出路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困境
1.教师是课程改革的瓶颈。从武汉市新洲区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的情况来看,分布趋势是:①专业音乐教师,但少之又少;②有音乐基础,热爱音乐的非专业音乐教师;3兼职老师,即除了上主课,还上音乐课,有空就上音乐课,有考试压力就换主课;(4)音乐老师不愿意上音乐课,要求改上文化课,因为文化课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⑤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由此看来,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短缺,整体水平低,专业不对路。这样的教师队伍如何适应音乐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偏离以音乐为基础的音乐课是常见的,犯智力错误的教师比比皆是。
2.领导管理理念已经过时。很多学校的领导早就习惯了所谓的“规范化管理”,做什么事情都按部就班,一有事情就参照惯例,让追求个性的老师和喜欢标新立异的学生没有发展空间,校园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同时,这种“轻过程,重结果”的管理模式,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学生要考高分,使他们疲于应付考试,失去了创新精神和创造激情。
3.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感到新课程实施中优质课程资源匮乏。很多学校连最起码的音乐教室、教学用钢琴和一些常用乐器都没有,更不用说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了。在信息资源方面,农村学校普遍缺乏可供参考的校本课程资源。
4.教育评价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传统教育评价过于注重分数,使得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都以考试和分数为中心。因为音乐不是中考科目,直接导致音乐课被忽视,所以音乐老师在考评中不会拿高分,学校分配的福利和奖金很低,评岗和成绩优秀只能靠边站。另外,很多学校把参加美术活动的获奖情况作为老师的教学成果,也是不合理的。原因有三:一是学校的美术活动由课外活动小组组成,不能代表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第二,艺术活动的成员只是学校很小的一部分,不是全部;第三,有些艺术节目不是个人完成的,也可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或者是其他学校的名师排练的。所以学校要根据学科特点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二,走出农村音乐课程改革困境的对策
1.丰富活动,营造环境。不久前,武汉市新洲区在全区中小学开展了红歌演唱活动,旨在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通过对全区20%农村学校、所有班级、30%班级的抽查,发现学校有音乐,班级有唱歌,大家都在唱歌。这种氛围在农村学校很难能可贵,说明领导重视了,音乐老师发挥了特长,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了。
此外,我们可以经常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比如利用课间十分钟的时间,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欣赏一些音乐,从而获得听觉上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农村经济条件差,可以组织“没钱”合唱队和“钱少”长笛队、口琴队。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音乐氛围,为音乐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这种通过“第二课堂”来“拯救第一课堂”的做法,对于农村学校的音乐课程改革非常有效。
2.实操训练,长效管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培训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第一,实施综合内容培训,这是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音乐教师的培养内容要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发展,贴近音乐学科的专业特点。既要有扎实的音乐专业技能训练,也要有如何分析教材、如何组织优质教学、如何评价教学、学生发展等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二是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法,这是提高音乐训练效率的重要途径。要改变培训师讲、学员听的“一言堂”单向传播模式,采用教与学互动对话的生动培训模式。在观摩课中、在教师教学行为中、在教师提问解惑时进行培训,是最受教师欢迎、最有意义的培训方式。
在有效培训教师的同时,我们不妨用艺术素养陶冶学校校长,因为“好校长就是好学校”。校长越积极支持,课程改革的力度越大;校长是整个学校的队长,在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是第一响应者和发起者。在各级各类干训中,不妨安排一些音乐欣赏、艺术修养等内容,提高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审美素质,从而有效地推动音乐课程改革。
培训不可或缺,培训后的跟踪监督管理更为重要。在农村学校,没有参加培训的人回去教音乐或者不按培训要求教,而没有参加培训的人上音乐课,这种情况非常严重。针对这种现象,应该成立课程跟踪督导组和艺术指导组,分别对各个学校进行长期督导和现场指导。
3.城乡联动,* * *同发展。一方面,利用城镇优势资源,采取“送教师下乡”、“结对帮扶”的长期、定期模式,建立城镇音乐教师下乡支教、扶贫帮困制度。比如组织“特级教师授课团”和城市骨干教师教学团队,通过现场演示或送音乐课远程教育课件下乡等方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到农村。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开展城乡学生手拉手活动,即让农村学校的学生到城市学校参加培训和演出,在那里很多学生学习演奏乐器,提高他们的音乐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与此同时,城里的学生也带着自己的舞蹈和音乐走进了农村的学校。他们一方面锻炼了镇上的学生,丰富了他们的表演经验,培养了他们的群体意识和协调合作能力,也让农村的学生感受到了同龄人的多才多艺,提高了对音乐学习的理解和兴趣,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从而找到了自信。
4.因地制宜开发利用资源。农村学校音乐教师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积极开发和利用农村课程教学资源,体现农村音乐课在不同地方、不同时期的特点。一是制作乐器,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比如在瓶子里放沙子或者在挖空的葫芦里放黄豆做沙锤;用铁丝把葡萄酒瓶盖串起来当手铃;几个瓷碗加一定量的水做一个碗琴,几根管子粘在一起做一个笛子,杯子当鼓,气球当鼓做小鼓,有些材料还可以做响板,木鱼,梆子,双响鼓,三角铁,磁铃等等。制作这种教具既合理利用了现有资源,又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当在课堂上使用时,学生可以享受和热爱学习。二是邀请民间老艺术家到音乐课堂,带领学生欣赏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艺术,既丰富了音乐课堂,又传承了民族音乐文化。第三,收集整理当地民歌、歌曲、小调等民间音乐作为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丰富农村音乐课堂教学。
5.关注农村,建立新机制。各级行政部门要建立适应农村课程改革的保障机制。在建立新的评价和常规管理制度时,应紧扣农村师生实际,重点评价学校为振兴农村经济和培养人才而实施的素质教育的合格率。评价学生时,不仅要评价学习成绩,还要评价劳动态度和综合实践能力。只有这样,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评价和常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农村音乐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