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学好高中课程?

浅谈高一的学习方法。

今天下午,我们邀请了科研部主任孙彦勋给高一学生做学习方法的报告。从现场和会后学生的反应来看,孙主任的报告无疑是一场及时雨,让很多初入高中时无所适从的学生,以至于内心纠结:原来高中和初中是如此的不同!

孙主任告诉同学们,高中阶段很重要,会直接影响我们以后的生活质量。我们现在处于初高中衔接阶段,很多同学都觉得不适应。这很正常。只要我们正视初中和高中的区别,坚持科学有效的方法学习,我们很快就会适应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

关于初中和高中的区别,孙主任表示,初中考试重在知识考查,要求较低,老师的作用较大。而且高中不仅考验你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考验你的能力。相比初中,高中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高了很多,单纯依靠老师的学生很难在高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有些学生迷恋初中的学习方法或者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进入高中,还是用初中的方法,希望老师什么都讲,什么都教。他们以为死记硬背就能像初中一样考出好成绩,这就大错特错了。高中考查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单纯的背诵肯定是不够的。你一定要看懂,做题的时候要规范仔细。只有把错误减少到最低限度,我们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孙主任说,与初中相比,高中学科知识量大,系统性、综合性强,各科之间衔接好,自然要求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且高中课程安排很紧,一定要克服懒惰和粗心的坏习惯。只有充分合理的利用来自角落的时间,才能跟上高中的节奏。无数事实证明,只有惜墨如金的学生,才能在最后的高考中脱颖而出。

关于学习方法,孙主任提出了“四先四后两总结”的基本模式。“四前四”是指“先预习,再上课;先复习再做作业;先分析再解决问题;先理解,后记忆”,而“两个总结”就是“每周利用双休日,把一周所学的东西整理一下,学完一个单元再总结这个单元”。

关于预习,孙主任说要“先粗读,再精读”,粗读基本内容,精读重点难点。他强调,预习要有笔记,教材重点要用批注或圆圈标出,要找到新旧内容的联系,预习中未解决的问题要记录下来。

关于听课,孙主任强调听课要做到三个基本: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思想;需要五个才能到达:耳朵、眼睛、嘴巴、手和心。特别是在一节课的开始和结束时,我们应该注意听课。用孙主任的话来说就是要“听其始,听其终”。

关于复习,孙主任表示,复习要查漏补缺,不是简单的补漏洞,而是要补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一定要注意复习课本。教材是基础,我们永远不会改变。关于解题,孙主任强调,一定要培养独立解题的习惯,摆正心态,摆脱依赖,直面困难,不要等待。不允许讨论高考。不提问不是好事,一有问题就问更不好。

关于作业,孙主任强调“作业要应试,考试要作业化”,解题一定要规范。比如理科的计算要像诗一样工整,一行一行,不能像作文一样乱七八糟。作业不是简单的做一遍,而是一个过程链,就是:做、批、想、改、提高。认真做,自我批评,思考错误,改正错误。这样才能真正提高。

孙主任除了向学生介绍初高中不同的侧重点和学习方法外,还强调了影响学生成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即“非智力因素”。

他说,一个人的智商确实很重要,这是人们赖以成功的基础之一,但并不是所有高智商的人都是社会精英;相反,一些在别人眼里并不那么聪明的人,却能做出超出常人的成就,这充分说明非智力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于非智力因素,孙主任说,一个人要想超越别人,首先要自律,自律的人就是智者。一个自律的人一定有自己的目标,他会把自己的大目标分成不同时期的小目标。他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楼拔地而起,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最终成功。一个有目标的自律的人,当他懒惰的时候,他的目标就像一根鞭子警醒着他,让他及时从懒惰的边缘转回来。自律的人知道粗心是高分的敌人,低分的朋友,他会强迫自己认真。

孙主任说,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除了严格自律,还要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为什么有的学生整天学习,看似很勤奋,成绩却很差?这样的学生不是怂,而是自我管理能力低。这些学生没有条理,没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一个人的习惯很重要。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做好小事才能成就大事,做好平凡的事才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两个习惯: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时刻保持积极进取。

孙主任说,有些同学成绩不好的原因是他很迷茫,不知道该想什么,不该想什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有句话说得好:先做自己该做的事,再做自己想做的事。先做你想做的,再做你该做的,这颠倒了顺序。孙主任特别指出,高中生恋爱是思想混乱的具体表现,涉事学生搞乱了生活秩序。

最后,孙主任强调,一个人一定要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一帆风顺的人往往会因为抗挫折能力差而一蹶不振。对于现在的高一学生来说,暂时的落后和不适应并不可怕。相反,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因为锻炼我们抗挫折能力的机会来了。有一句歌词唱的很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你真的应该为你暂时的挫折感到高兴。你一定要摆正心态,正视差距,找准定位,正视困难,多总结自己,少抱怨环境,尽快适应高中生活。

短短一个小时的报告结束了。虽然听了报告的师生都觉得意犹未尽,但他的真知灼见已经如春雨般播撒到了每一个认真听讲的同学心中。相信这篇精彩的报告一定会对同学们产生积极的、动态的影响。

高中生需要养成的十二个学习习惯。

高中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高中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甚至艺术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高中课程更复杂,高中的学习要求更高。它不像初中的课程。不要以为凭那点小聪明就能在考试前突击拿到成绩!对于难度较大、覆盖面较广的高中内容,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思考、整理笔记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让这些链接成为习惯,你才能站在同龄人面前!既然如此,请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认真预习的习惯

很多学生只注重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而忽视课前预习。有些同学根本没有预习。原因不是时间不够,而是没有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课前预习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可以扫除课堂学习中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还可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独立性;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可以说,预览实际上是一个连接新旧的铰链,是一个查漏补缺的探测器,还是一个跃进的弹跳板。

2.专心听课的习惯

如果课前没有“课上掌握”的决心,会直接影响听力的效果;如果学生能在每次上课前有意识地要求自己“上课掌握”,那么上课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其实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上课听不懂没关系,反正课后可以看书。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往往上课的时候不想听,或者上课遇到障碍就不想听。结果,他们浪费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增加了课后的学习负担。结果当然是他们在借高息贷款——利息滚得比本金还快。

上课注意听讲很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是心理活动对某一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态特征。注意的指向性可以使人的心理活动在每时每刻选择性地反映事物;注意力的集中可以使事物清晰深刻地反映在人脑中。正因为注意具有方向性和集中性两个重要特征,所以注意具有选择、维持、调节和监督活动的功能。思考是思考的线索。听课时,你必须理清思路。要清楚地了解教师讲课时使用的思维形式、规律和方法。目的是向教师学习如何进行科学思维,使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对知识的理解能够进入更高的层次。分心是注意力的反义词。注意力分散不是缺乏注意力,而是对当前的学习任务缺乏专注。心不在焉必然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吃而不知其味”。

3.及时复习的习惯

及时复习的好处是可以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学习后通常出现的快速遗忘。根据遗忘曲线,记忆后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之后逐渐变慢。因此,我们应该复习刚刚学过的内容。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的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时间可以逐渐拉长。“趁热打铁”正当其时,学习也正当其时。学习后避免长时间复习。这样,学过的东西就会忘记,相当于重新学习。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说,复习过去的知识可以获得很多新的收获。这个“新”主要是指知识达到了系统化的程度,达到了新的整合程度。首先,知识的系统化意味着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即从整体、整体或联系上掌握具体的概念和原理,使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回到知识体系中的应用位置。其次,知识的系统化可以让越来越杂的知识变少变精,从而完成书本知识从“厚”到“薄”的转化过程。知识系统,容量大,好记,好用。最后,系统的知识有利于记忆。原因很简单:孤立的东西容易忘记,相关的东西不容易忘记。要想把知识系统化好,第一,平时要把概念和原理学好,为搭建一座“知识大厦”准备材料;第二,要愿意坚持努力思考。懒惰、逃避苦思的人,是无法真正掌握知识的;第三,要学会科学思考。

4.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很明显,做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效果。经过预习、上课和课后复习,知识是否理解、记住,记住到什么程度,知识能否应用,应用能力有多强,这些学习效果问题,仅靠自我感觉是不准确的。你是不是真的懂了,是不是记住了,是不是能应用,只有在你做作业的时候通过知识的应用才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做作业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实很多同学通过做作业来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对事物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公式的变换也更加灵活。可以说,做作业促进了知识的“消化”过程,使知识的掌握进入应用的高级阶段。做作业可以提高思维能力;面对作业中的问题,会引发积极的思考。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应用了新学到的知识,还得到了“思维锻炼”,使思维能力在回答作业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快速提升。做作业可以为复习积累资料;作业题一般都是精挑细选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所以,即使是你做过的习题,也不要一下子扔掉,要定期整理,作为复习的参考资料。

5.练习后反思的习惯

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备考复习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做过强化练习,但是做完题目并不算完全成功。重要的是延伸、拓展和深化知识。所以,反思是解决问题后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来说,做完练习后,要从五个层面进行反思:1。如何制作?解决问题的方法;2.你为什么这么做?你想解决问题的原则;3.为什么会想到这个方法?思考解决问题;4.还有别的办法吗?哪种方法比较好?想各种办法,培养不同的思维;5.可以换成另一个练习吗?对一个题目的思考是多变的,促进了思维的发散。当然,如果有错解,就要反思:错解的根源是什么?回答类似问题需要注意什么?如何克服常见错误?“从错误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6.积极参加考试的习惯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考试的结果直接关系到自己的评价,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从学校的角度来说,为了检查教与学的短期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促进学生的系统复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也把考试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在考试复习前动员,讲考场要求,设置考场,安排监考老师,形成了一定的紧张气氛。

为什么有些同学在考试中得不到应有的水平?这就涉及到考试的准备、考试的表现、考后的分析等一系列问题。决定因素一般有三个:一个是学习因素,即知识和能力水平;一个是心理因素,即情绪、意志等条件;一个是方法因素,也就是要不要考的问题。

应该怎么考?首先,你要对考试有一个积极的态度,不要再给自己压力了。考试前,不要去想考试的成败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尤其不要夸大考试成败的影响,要想好万一考不好的“对策”,对自己的期望要现实一些;正确处理外部压力。其次,考前好好休息。考前要减轻学习负担,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开展文体活动,保证身体健康。再次,在考试的过程中,注意答题的顺序,按照先易后难的答题方法,认真审题,如果记不住,先放在一边,做好了再仔细检查,改正错误。

7.自己读书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指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课本,可以独立理解知识,把握概念的本质内涵,分析知识与时间的关系,反复推敲,理解课本,深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水平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目前我国高考为了选拔有学习潜力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要求较高。

8.提问的习惯。

学习学习,想学就要多问。想提问,首先要学点实实在在的东西,而学是提问的基础。要想学好,就要不断提问,一次又一次的提问,自然会将所学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延伸。古人所谓“无笔墨不读书”的内涵之一,就是我们的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要能产生问题,这样我们的阅读才能深入。

“问”可以帮助人思考,快速思考,深入思考,使人逐渐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问能让你与众不同。

9.观察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的最基本途径,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开启智慧的“天窗”。每个学生都要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适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察”这个词有两层意思。“观察”就是看,“考察”就是思考。不去思考,就不是真正的观察,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也没有意义。要把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脑处理信息,总结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10.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学习的书上说“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之间的学习和思想交流很重要。遇到问题要互相帮助学习讨论。每个人都要努力吸收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他们像蜜蜂一样,不断吸取方群的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蜜。

11.积极竞争的习惯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作为学生,要培养自觉的竞争意识,总要有一些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想在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应该怎么做?西方一位成功的科学家说过:“打败竞争对手的最好方法就是把你知道的一切都告诉对方。”这会让你一直在对手面前。当然,只要稍微放松一点,后果显然是可以预见的。

12.总结归纳的习惯

每一章、每一节中的知识都是分散的、孤立的。为了形成知识体系,课后一定要有总结。总结所学知识,抓住应该掌握的重点和关键。从不同角度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和变体。每研究一个题目,都要把分散在每一章的知识点连成线,画出面,形成网,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便于运用,联想顺畅,思维活跃。

以上只是对高中生需要养成的主要学习习惯的简单总结。希望这些习惯能给高中生的学习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其实高中生应该培养的好习惯还是很多的,比如有疑问就提问的习惯,犯错就纠错的习惯,做实验的习惯,勤于实践的习惯,找参考书的习惯,健康上网积极探索的习惯等等。你应该努力开发每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