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的原著内容是什么?

“司马光砸坛子”的典故出自元末阿鲁图《宋史》,原文如下:

司马光是君子,陕西夏县人。七岁的广生像大人一样威风凛凛。他一听说《左氏春秋》,就爱不释手,为家退隐,就是失去了大手指。

自然是放不下书,不知道是饿了还是渴了。一群孩子在庭上玩耍,一个爬骨灰盒,脚掉进水里,大家弃之不顾。只要用石头砸骨灰盒打碎,水就爆了,孩子就活了。

翻译:

司马光,陕西夏县人。司马光7岁的时候就像个大人了(古代的大人指的是弱冠,16岁,不是现在的18岁)。他特别喜欢听《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告诉家人。

从此,我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了饥渴和寒冷。一群孩子在院子里玩耍。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桶)上,掉进大缸里被淹了。所有其他的孩子都跑了。司马光用石头砸开缸,水就流了出来,孩子们才得以活命。

扩展数据:

“司马光砸罐子”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宋史》中说:“我七岁生时,如大人之浩然。当我听说《左氏春秋》的时候,我爱它,为我的家庭而退休,就是失去了我的大手指。

自然是放不下书,不知道是饿了还是渴了。一群孩子在庭上玩耍,一个去捡骨灰盒,脚掉进水里,众人弃之。只是拿着石头打骨灰盒,水就爆了,孩子就活了。后来北京和洛阳画了一幅画。“至于发生在河南光山的这个故事,知道的人恐怕不多。

河南省光山县教育局从2008年开始申请,申请将司马光出生在光山的史实写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在教育部有关部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经过多位专家两年的认真研究,终于在去年10月通过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新修订的语文教材已经印好,开学时将供全国中学生使用。

笔者浏览了新出版的全国中学生语文修订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五课第三单元,第106页”,一篇选自《资鉴》的《孙权劝学》被原旧语文教材注释为“司马光(1019-1086),陕西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

正式修订为“司马光(1019-1086),陕西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光州光山(今河南光山)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据光山县教育局局长许常德介绍,这是中小学语文教材首次将历史名人的出生地写入其中。历史研究表明,光山也是司马光小时候成长的地方。从此,这个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正式登陆河南光山,成为河南光山县最亮的宣传牌。

百度百科-司马光砸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