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设计:《寒食》、《送别牛郎星》、《十五夜望明月》

教学目标

1.能写“公与侯”等八个字。

2.带着感情读课文,背课文。

3.通过阅读笔记、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学会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

4.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使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重点

1.通过边读边记笔记、查阅资料、想象画面,学会品味诗歌,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9654;教学困难

体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使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策略

1.单词教学

在语音教学中,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作“Xiān”;“脉”读作“糜”。在单词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理解单词含义时,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和上下文自行学习,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初步理解的单词放到诗中,试着说说诗的意思。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2.阅读理解

这一课的三首古诗,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借助注释、古文化常识和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含义。同时,引导学生拓展想象力,从而丰富对古诗词中美好情感的理解。

9654;教学准备

1.预习大纲:完成《第一课8226》;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和单词卡。

9654;教学时间为3小时

第65438课

冷食

9654;班级目标

1.带着感情朗读和背诵古诗。用你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边读边看笔记,理解诗的含义,体会古诗所描写的场景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654;教学过程

盘子里的对话会激发兴趣并引入新的课程。

1.同学们,你能列出中国的传统节日吗?(点名回答学生)那么,你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在中国由来已久。许多诗人写了关于它的诗。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韩逸的冷食。(板书:冷食)

2.一起看题目。

引入教师对话,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该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理解这首诗并接近作者。

1.交流信息,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复习资料,一定对寒食节有所了解。谁来分享?

(2)说出学生的名字。

(3)老师总结:寒食节又称“无烟节”、“寒食节”、“十五节”,在冬季至日后的105日和清明节前的1 ~ 2日。在这一天,人们禁止吸烟,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祭扫、登高、荡秋千、打蹴鞠、斗鸡等习俗逐渐增多。

课件演示

寒食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最大的民间节日。寒食节是唯一以饮食习俗命名的汉族传统节日。

2.了解作者韩逸。

课件演示

韩逸(719-788),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人,“大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到了建安中期,他的作品《寒食记》受到的赏识,最终成为了一名中学官。韩毅的

该诗笔法清淡,风景独特,在当时流传甚广。

3.说出学生读诗的名字。

清明节前一两天开始的过时节日(清明)当三天只供应冷食时

[唐]韩逸

春城/无处/无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夕阳/汉宫/蜡烛,轻烟/散入/五户人家。

设计意图交流信息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也是收集信息的良好习惯。同时,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受诗意,深刻理解诗人的情感。

板块第三阶段读古诗,抓住主旨

1.自由阅读这首诗,并评论诗的意思。

2.解释一下单词。

课件演示

春城:指春天的首都。

帝王柳:帝王御花园中的柳树。

汉宫:汉宫在这里是指唐宫。

传递蜡烛: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但宫廷向公爵和公爵夫人的住宅赠送蜡烛,收到蜡烛的人可以点燃蜡烛。

武侯:指天子宠臣。

3.解释诗歌。お

(1)被点名的同学说。

(2)春城处处花,寒食东风柳斜。

春天,北京到处都是落花,寒食节期间,皇家花园的柳树在春风摇曳。

(3)黄昏时分,汉宫内传烛,轻烟散入五帝殿中。

日落时分,天已黑,宫中忙着传烛。蜡烛燃烧时,轻烟飘入王公贵族的家中。

化诗为画,体验意境。

1.这首诗中的哪些句子描述了春天的含义?

说出学生的名字来回答。(课件显示:春城遍地花,寒食东风柳斜。)

诗人的立足点崇高,视野开阔,整个城市尽收眼底。“春城”二字高度凝练华丽。“春”是自然气候,“城”是地球上的城市。两者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风景。

2.诗人说的是“花儿到处飞”,而不是“花儿到处飞”。为什么?

“花儿到处飞”是诗人捕捉到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花儿到处飞”只是泛泛而谈,而是说“花儿到处飞”,用双重否定句式大大增强了肯定语气,有效衬托了城市春天的浓郁。

3.谁能说“飞”字用在哪里好?

“飞”字很有动感,既有助于表达春天的生机,又显示了诗人描写时的精确措词。“飞花”即落花随风起舞,是典型的晚春景色。说“飞花”而不是“落花”,就是明写花,暗写风。“飞”这个词有着深远的含义。

结语:由此,可以充分体会诗人在炼词上的努力。可以说,这首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主要得益于“春城处处花飞”这句名句,而这首诗最引人注目之处就在于“飞”字。

4.“寒食东风柳斜”这首诗的重点是什么?

春风吹遍了全城,自然也吹进了御花园。花园里的垂柳也随风飘动。风是看不见的,我们只能从花的飞舞,柳的斜斜中间接感受到。据此,“斜”字也是间接的写法。

5.讨论:冷食是按什么顺序描述的?诗中描写了什么景色?说出学生的名字来回答。

按照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散射的景色。

6.寒食节,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是宫殿里出现了多么奇怪的景象啊?谁能享受这样的特权?如果你是长安市民,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全世界家家禁火,朝廷却忙着发蜡烛。(不满,鄙视)

7.“日落汉宫传烛,轻烟散入武侯家”是什么意思?

它讽喻了宫廷的特权和宦官的特殊宠爱。

8.引导学生背诵整首诗。

9.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寒食节,城里到处都是落花飞舞,御花园里的柳枝迎风飘扬。夜幕降临,家家禁火,朝廷却忙着发蜡烛,轻烟飘入王公贵族家中。诗人借古写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设计意图是“一切风景词都是情话。”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物,从这首诗的意境中体会诗人的感受。对所写景物的分析所寄托的感情,是对主题的一种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导他们越走越深。

9654;板书设计

第二类

遥远的牵牛星

9654;班级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的美和形象塑造的巧妙;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

9654;教学过程

第一盘创设情境,引入一首诗。

1.师说:大家一定都读过这样一句话——“关关的鸽子在河洲”,是《诗经》里人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荷叶何”是汉乐府里人唱的一首歌。

2.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词,取材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其独特的魅力。让我们走进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送别牛郎星》。(黑板上的诗:牛郎星)

3.说出学生的名字来读这首诗。

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或理解过的古诗词,从而将学生带入古诗词的氛围中。1.展示课件中的填空题,看谁答得快。

阅读第二节开头的全文,通顺通读。

1.学生可以自由阅读整首诗。老师提出要求:读音读准,诗读好,读顺。

2.课件展示的是容易读错的单词。

扰泪溢脉

3.说出要读的学生的名字。

重点:“纤维”读作“Xiān”;《脉无字》中的“脉”字读作“咪”

4.读节奏。

点名读,读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课件演示

遥远的牵牛星

跳跳/牛郎星,娇娇/贺涵女。

手牵手,手牵手,手牵手。

一整天/无章,泪/零雨。

汉水/清而浅,异/复。

盈盈/一水,深情/无语。

5.念咒语。

在注意发音的同时,尽量读出古诗词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师示范阅读。

7.自由练习阅读。

8.学生一起读书。

总结:阅读是学习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一本书读百遍,其意不言而喻”,让我们随着朗朗的书声开始学习这首诗吧。

设计意图是读得正确,读得有节奏,有韵味,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感受到学习古诗词是很有趣的,很有意思,为自己熟悉其中的含义打下基础。

第三节探讨诗歌的内容和品味。

1.导入:读诗,读出诗中所包含的意义,这就是学习诗的正式开始。诗歌就像一杯浓咖啡,需要细细品味。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

2.自悟自读。

通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故事?你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3.讨论并汇报。

织女(河汉姑娘)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个总理的思想,感情基调比较悲凉。

4.看完这部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来表达读后感,你会用哪个词?

说出学生的名字来回答。(板书:伤心)

5.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诗中传达的情感,你觉得哪个词最贴切?(黑板:相思树)

6.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一遍诗,体会一下。诗中用了哪些句子来传达这场相思病的悲伤与哀怨?说出学生的名字来回答。

(1)课件展示了这首诗:遥远的牛郎星,娇娇河畔的汉女。

“远”就是很远的意思。时至今日,这个词依然充满活力。当我们形容路途遥远时,我们会说“千里之外”。“条条”和“娇娇”两个字遥相呼应,相得益彰,寓意牛郎星和织女星相距甚远,都很亮。

牛郎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让主人公想家。但是牛郎星真的离她那么远吗?诗中还有其他发现吗?

(2)课件呈现一首诗:纤纤小手,做一台织布机。

(1)“杂杂”是一个拟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噪音,给人一种寂静中的混沌感。“得到”这个词的意思是摆弄和抚摸。一个动词道出了织女此时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忐忑不安的样子。

②扎扎若隐若现乱了人心,最是织女伤心的时候。其实木兰诗里也有类似的一句话,也是抓住“织机”这个意象来写女性的悲伤。是哪句话?“我听不到织布机的声音,但我听到女人的叹息。”同样,沉默是由声音来衬托的,悲伤是由声音来传达的。

(3)课件呈现诗:一整天,没有一章,泪如雨下。

1理解“无章”。这三个字包含一个“想”字,道出了织女的内心动态。

(2)“哭如雨下”是织女苦涩的内心世界的表达。她神情恍惚,心不在焉,但整天工作却“章外”。

“泣”的本义是眼泪,尤其是无声的眼泪或低声的哭泣。“鼻烟”也指眼泪。

(4)“零”本来是指雨下得慢,引申为落了又落。落在这里的不是雨,而是像雨一样无法抑制的织女的眼泪。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

⑤带着感情大声朗读。

(4)课件展示诗:河汉清浅,多异。

银河清澈,水不深。他们之间能有多远?

(5)课件呈现一首诗:水多,无词。

(1)《莺莺》写的是水的清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人的风韵,还能想象女人眼中含泪的表情,令人回味无穷。“英英一水”也成了阻隔两种感情的象征。

2“脉动”用来形容用眼神无声地表达情意的方式。织女只能深情地凝视着对方,却不能说话。

7.一起读古诗。

8.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浪漫的一首,通过天上的事来传达人间的情怀。再读一遍这首诗,让我们领略这首诗“说得深,说得浅”的语言之美。

重叠是指由两个相同的词组成的词,也称为复合词和重言式。这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两个字的叠加叫单重,四个字的叠加叫二重。在本课中,使用了六个重叠的单词,如“跳跳、娇娇和献献”。这些叠字无论是用来描写景物、人物、情景,都是在反复吟诵中营造出挥之不去的意境。

9.点名读诗,读叠字的韵律美。

设计意图诗的教学重在想象、阅读和理解。在学生独立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交流,在关键点给予指导。最后,贴近人物情绪,用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反复读诗,读懂诗背后的感情,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设计

9654;板书设计

第三类

十五夜看月亮

9654;班级目标

1.正确地、有感情地背这首诗,背古诗。

2.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3.学习生动微妙的表达方式;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9654;教学过程

第一盘创造情境,引入激情。

1.中秋节快到了。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我们会做什么?(吃月饼赏月)

满月是中秋节的象征。中秋节的月亮总有一种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来抒发抱负。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词《十五夜望明月》。(板书题目)

4.交流:看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中秋之夜赏月的情景。

5.了解诗人王建。

课件演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徐州(今河南许昌)人。大理书生王建,早年离家到威州乡下生活。大约20岁时,我认识了张继,一起师从老师,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很多乐府诗,同情民间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继齐名,被誉为“张旺乐府”。数百首宫词,既抒发了传统的宫怨,又广泛描写了宫廷风光,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资料。这首诗选自王司马诗集。

设计意图的学习是从思维开始的,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考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第二阶段,读古诗,读神韵。

1.免费读诗,通读。

请仔细读两遍这首诗,第一遍读发音正确,读得好,读得顺;第二遍,字正腔圆。

2.引导朗读,正确读出发音。

(1)第一句中的“栖”字读作“qο”,意思是“乌鸦在树上歇息”。

(2)“湿桂花”的“湿”是吐舌音,“冷露”的“冷”是鼻音,“疲”是鼻音。

3.读古诗,读韵律。

读诗不仅要字正腔圆,还要读节奏。请在男孩和女孩的比赛中朗读这首诗。

课件演示

十五夜看月亮

王建

中庭/迪拜/树栖乌鸦,冷露/寂静/潮湿的桂花。

今夜/月明/人盼。我想知道/秋思/谁会留下来?

设计旨在教学生如何读诗,从读字正腔圆,到读节奏,再到读韵之美。对朗读的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古诗之美。

板块三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根据笔记理解关键词。

课件演示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晚上。

中庭:即在庭、院内。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像一层霜。

2.按名字读第一句和第二句,理解意思。

课件演示

中庭有白树的乌鸦,冷露的桂花。

(1)按名字读。

(2)说出诗的意思。

学生交流:中秋节月亮照庭院。地上好像结了霜,乌鸦在枝头上栖息。深夜,清冷的秋露悄悄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按名字读第三和第四句,理解意思。

课件演示

今晚,人们很期待。我想知道谁会在秋思倒下?

(1)按名字读。

(2)说出诗的意思。

学生交流:今晚人们在看明月。我想知道广阔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

4.懂诗,全班读古诗词。

该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注释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让学生带着理解阅读古诗。

板块4精读古诗词,感受诗意

1.诗里为什么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节的代表花。桂花经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节开花。

2.《人民希望》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它描绘了中秋节晚上人们争相赏月的场景。

3.在诗的前两句描写的风景中,你最喜欢哪一种风景?为什么?

4.用你自己的语言来说,“白树啼于中庭,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寒”字所写的风景有什么特点?是从哪个角度描述的?这两首诗描绘了怎样的风景?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

“冷”字描写的是秋夜露珠的寒冷,是从触摸的角度写出来的。这两首诗表现了一个孤独而冷清的中秋之夜,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独而失望的心情。

5.最后两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深深的乡愁)

6.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以一轮圆月营造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气氛,抒发了诗人离别和思念之情。

7.整首唐诗中,最后一句的“落”字作为“有”字。你觉得哪个词更有表现力?

“罗”字更有表现力。它新颖、贴切、不凡,给人以动感,仿佛秋思带着银月的绚烂坠落人间,同时又与“寂静”相融,突出月夜的寂静。“在”这个字就相形见绌,毫无味道了。

8.一起读全诗,感受诗人的向往。

9.用多媒体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月亮,比如海上的明月,沙漠里升起的月亮,小楼里的新月,水边看月亮。学生可以根据让他们有所感受的图片发挥想象力。

10.引导学生阅读和背诵古诗。

11.要求学生在课后收集其他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并注明作者。

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对画面进行想象,使学生能够感性地阅读古诗,在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逐渐熟悉,从而积累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三首古诗都包含了传统节日的习俗。韩逸的《寒食记》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帝都的明媚春光和寒食节期间宫廷的生活场景。《牛郎星》通过讲述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只能在七夕相见一次的故事,表达了女性因爱情受挫而产生的痛苦和悲伤的感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绘了明月的清丽景色,夸张了中秋赏月的具体环境和氛围,表达了诗人因思念家乡亲人而产生的孤独的思想感情。

1.边阅读边理解。

在古诗词教学中,朗读和感受古诗词的意境是重点。首先要检查预习,让学生在准确阅读的基础上,借助课文中的注释来理解这首诗。

2.阅读理解。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读懂古诗词的魅力,感受古诗词传递的情感。比如在阅读中,我通过对过去的参照和对现在的比较,体会到了诗人韩逸对现实不满的感情。在阅读中,我感受到诗人王建因为思念家乡和亲人而产生的孤独的思想感情。

3.一边读书一边想象。

让学生找到诗中描述的风景,结合自己的感受和课件中展示的美丽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画面。阅读中的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