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保障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健康?
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方式的改变,导致相当一部分老年夫妇和独居老人依附农村,也使养老关系中的载体和对象发生了分离,增加了养老的难度。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目前我县除了部分留守老人享受低保外,绝大多数老人没有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己的劳动收入和子女补贴。据了解,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但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很多农活都要雇,成本高,收入低。很多老人农忙时不愿意花钱请人帮忙,导致劳动强度很大。随着孝道观念的弱化,子女在外打工谋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子女补贴缺乏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所以老人的生活还是挺节俭的。2.生活缺乏照顾,养孙子负担重。因为孩子不在身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成了农村留守老人的难题。同时,子女外出打工后,部分老人独居或与配偶同住,多数与孙辈组成“隔代家庭”。还有很多留守老人的子女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年迈的父母和未成年的子女,留守老人基本上没有子女可以照顾。所以老人极其害怕生病,害怕被人照顾。很多老人谈到“有孩子在身边放心多了,有个照应。”而留守老人照顾0到4岁不等的孙辈,负担极其沉重。有的孙儿太小,走不开,给老人种地、做家务带来很大不便。3.隔代教育问题突出,心里压力大。如果只照顾孙子的日常生活,只会增加老人的压力,增加劳动强度。而子女教育的心理负担更重,主要是农村老人大多不识字,无法辅导子女学习,担心学习成绩不好。尤其是现在农村交通通讯得到了很快的改善,电视、网吧无处不在,孩子在外面时间长,害怕会发生什么意外。老人总觉得管孩子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等孩子上了中学,因为在一起的时间大大减少,孩子自控能力差,老人的家庭管理力不从心,让老人极为担心却又无力监督管教。4.缺乏家庭氛围,精神生活单调。老年人口身体素质的下降和生理的自然老化,决定了老年人在晚年不仅需要经济保障,更需要精神慰藉。农村的老人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往往对物质生活不抱太大期望。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安慰对他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调查显示,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为留守老人与子女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的主要方式。此外,孩子们在假期会去他们家乡的家中拜访。事实上,有些老人连这么简单的基本精神慰藉都没有。有些孩子已经走了好几年了,却杳无音信。有些老人甚至“不知道子女是死是活”。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留守老人大多过着“一个人出门,一盏灯进门”的孤独生活,这让他们感到孤独。尤其是独居的老人,觉得有时候没地方说自己的感受,打发不了时间。他们很可能有抑郁症状,觉得生活很无聊。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老人行动越来越不方便,与外界的接触也相应越来越少。除了看电视聊天,老人基本没有其他消遣,精神生活极其单调。5.看病难问题突出,健康保障有待加强。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率常年高达70%,很多人生病。由于子女打工带来的收入增加和新农合的实施,留守老人的医疗条件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留守老人一般小病只能治疗,普遍存在生病不起,吃药不起的情况。而且老人发病往往很突然,家里没人或者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对于农村留守老人来说,“抗小病,缓大病”已经成为一种潜意识。除了这些主要问题,农村留守老人的家庭很容易成为小偷的目标;家中缺少青壮年男性,也容易成为弱势群体,导致利益受损。三。对策建议综上所述,劳动力外流导致的家庭结构和生活距离的变化,直接和间接削弱了家庭的养老功能,导致对老年人的代际支持,特别是经济和情感支持减少,同时导致代际家庭增加,增加了留守老人的劳动、生活、精神和养孙的负担。因此,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社会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一)坚持政策导向,努力营造良好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也是为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政策导向体现了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因此,在制定政策时,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从人性化的角度看待和对待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提高生活质量,稳定家庭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农村、家庭。在经济布局上,尽可能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充分发挥当地非农产业成本低、能兼顾打工和种田的优势,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既缓解农忙季节与农村公益性劳动力短缺的矛盾,又缓解无人照管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2)坚持制度支撑,完善保障体系。第一,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的投入,确保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放宽条件,扩大农村低保比例,争取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留守老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二是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第三,推进新农合,做好宣传,扩大覆盖面,特别是把留守老人纳入新农合。如果财力允许,可以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切实解决农民特别是留守老人“看病难、费用高”的问题。第四,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给予进城农民工市民待遇。在住房权、劳动保障权、子女教育权、医疗、福利等方面给予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降低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成本,彻底实现农民工的身份和职业转换,促进农民工转移从“单飞”到“异地安置”,实现从临时转移到永久转移,尽可能减少留守老人,让尽可能多的农民工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同时,各级要齐心协力,妥善安排城市流动人口的子女上学,降低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门槛和限制,从而减轻老年人因子女外出而产生的代际照料负担。(3)坚持创新方式,夯实经济支撑基础。1,多方争取资金。农村老年人(包括留守老年人)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家庭关系和农村大局做出了积极重大贡献,全社会都应自觉承担起养老责任。要坚持舆论宣传引导、政策推动、制度推动的方式,引导各方面出钱出力,参与解决农村特别是留守老人的养老资金问题,形成家庭、企业、社会、个人、政府等各方出力、积极分担的局面,确保妥善安排留守老人的资金需求。2、发展农村地方经济,加强对社区经济“养老”的支持。社区是老年人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社会支持的平台。社会对农民养老的经济支持非常重要。但这应该建立在强大的集体经济基础上。村组要从自身资源(不仅仅是自然资源)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和集体经济。正是那些不能在田间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经济来源较少的留守老人,能够发挥所长,在村办企业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让老人学会“自我保护”,为“有所作为”创造条件,增强自信心,提高社会地位,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物质保障。3.增加农业收入,增强子女养老支付能力。政府应立足实际,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提高科技在农业收入中的贡献率。大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民致富创造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为养老奠定经济基础。4.倡导男女地位平等,解决已婚妇女不养老的问题。儿子和女儿在赡养老人和继承遗产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纠正只有儿子才能赡养老人的错误观念,适当明确女儿在赡养老人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嫁出去的女儿基本不承担养老的负担,但女儿的居住距离通常比外出的儿子小(一般是女儿在县城结婚,儿子在县城外工作),更方便提供经济和情感上的支持,所以这一点尤为重要。(四)坚持各方联动,营造为老服务的社会氛围。针对留守老人的家庭照顾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子女照顾老人的责任和义务,教育引导农民工充分履行照顾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切实减轻留守老人照看孙辈的负担。1,巩固家庭养老模式。家庭养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应继续采取多种方式稳定家庭养老关系,完善家庭养老模式,使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养老方式。2、集中支持系统的框架。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的发展,留守老人增多,集中供养成为农村养老的发展方向。因此,构建完善的集中养老体系成为各地亟待探索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县已经做了一些探索。比如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心敬老院,可以集中供养500人,同时在各乡镇敬老院的配合下,基本解决了我县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这样既能缓解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又能增加新的就业渠道和岗位,还能把一部分外出人员留在当地,实现多方受益和共赢。3.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在助老中的作用。加快通过老年人协会等组织建立志愿者队伍,实现与留守老人的互助。鼓励农村青壮年、健康青年、邻里等。担任志愿者,在志愿者与需要照顾的留守老人及其流动子女之间建立长期联系,从而形成社会扶老、养老的良好氛围。(5)坚持畅通渠道,搭建精神慰藉平台。电话是留守老人联系子女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主要方式。此外,孩子们在假期会去他们家乡的家中拜访。目前我县电话普及率有所提高,农村大部分都是无线电话。但这些还是不够,社会和家庭应该给老人更多的关爱。1,积极推进农村通信建设。农村通信设施建设的投入将加快农村电话的普及,为留守老人与子女的联系搭建平台,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积极联系协调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部门,开发和打造适合留守老人的资费服务产品,方便老人之间的沟通。2.加强活动场所建设。支持村委会集体建设,充分发挥农村老年协会和老年活动室的作用。各级政府要加大支持和投入,保证其正常活动。作为农村的基层组织,老年协会应该组织老年人开展一些文艺活动、体育锻炼、育儿讲座等。,适合老年人,从而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充分发挥村委会在解决留守老人养老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村委会可以充分整合利用闲置资产和闲置土地改扩建养老照料中心,建立农村公共服务阵地,为需要照料的留守老人提供照料服务。根据现有条件,可以对农村小学进行多功能开发,开设各类留守老人活动中心和娱乐室。3.不断加强孝道宣传。教育农民工尊重父母,随时与父母保持联系,与老人讨论重大问题,尊重他们的意见;按时给老人送钱和东西;让老人没有后顾之忧。“常回家看看”,记得想念家人,常给家里打电话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和身体状况,更好地尊敬和爱护老人。4.引导留守老人自我调节。要充分发挥农村留守老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比如可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村里的文化活动,参与邻里纠纷的调解,担任村组的经济发展工作人员,帮助村里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融入社会。只有这样,农村留守老人才能逐渐改变思维方式,从而更新观念,树立现代生活观念,充分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