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区间安排的教学设计

音程编排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78 ~ 79页,“间隔排列”。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索,发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当两端的对象相同时,两端的对象数比中间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个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个规则。

2.能够用这个规律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题过程中,感受解题策略的多元化思路。培养学生发现和应用规律的热情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一对一区间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体验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数量之间的规律

教学过程:

首先,图片的引入揭示了主题。

师:展示喜洋洋和灰太狼的图片,问学生编曲有什么特点?你能猜出灰太狼背后是谁吗?点名回答。并透露话题。像这样一个接一个的排列,叫做区间排列。(板书:间隔排列)老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寻找间隔排列的规律。

第二,主动探索,发现规律。

对话:兔子们听说我们今天要去找规则,已经在他们的花园里等我们了。你认为兔子的花园漂亮吗?

1,研究排列特征

仔细看看图片上的内容。他们是怎么安排的?

(1)同学们说的很对。我们先来看看活泼可爱的兔子和蘑菇是怎么排列的。

健康1:一只兔子和一个蘑菇...老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2:都是一个接一个安排的。

老师:具体说说它们是怎么一个接一个排列的?(一只兔子,一只蘑菇,一只兔子,一只蘑菇)就是兔子和蘑菇排成一排。

(2)说桩和栅栏

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兔子和蘑菇的排列特点,那么木桩和栅栏是怎么排列的呢?

同桌互相交谈。谁来告诉我。

(3)说夹子和手帕

老师:夹子和手帕是怎么排列的?请问谁要发言?

(4)比较三排物体在排列上的特点。

结论:每行两个物体间隔排列。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就问:用今天刚学的东西,你能说什么?

2.学习数字定律。

让我们重点讨论一下一对一区间排列中两个对象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1)请拿出你的作业纸,数一数每个物体的数量,完整填写表格。检查数量。

(2)通过比较每行中两个物体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四人一组讨论。巡逻。

老师:谁来谈谈你们小组的发现?

生:兔子比蘑菇多1,木桩比栅栏多1,夹子比手帕多1。

蘑菇比兔子少1,栅栏比木桩少1,手帕比夹子少1。

老师: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每行两种物体的个数是1。

(3)为什么每行两个对象的个数之差是1?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继续研究。

刚才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很优秀,老师会来测试你的实践能力。我们给兔子分蘑菇,看老师怎么分。把一只兔子和一只蘑菇围成一组。你会分他们吗?然后老师会给你分蘑菇的任务。

分了吗?你在分蘑菇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生:最后一只兔子没分到。多了一只兔子,少了一只蘑菇...

老师:真的吗?(不相信的语气)老师还打了一分,真的是兔子比蘑菇多1。

请把木桩和栅栏,夹子和手帕一组一组圈起来。最后会怎么样?

老师:让我们先看看木桩和栅栏。结局呢?学生们回答。

老师:这意味着木桩比篱笆多(1)。

夹子和手帕在哪里?我们也一起跑一圈吧。结局呢?

老师:这说明夹子比手帕多1。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每一行两种物体的数量确实相差1。

(4)老师:指着表格里的数据,但是为什么这些对象1多?

学生可能会回答:最后一只兔子没有蘑菇。

老师:也就是说,最后一个是什么?(兔子)上面那个呢?(兔子)一头一尾,也就是两头的兔子。这种情况下兔子比蘑菇多1。

老师:这一排物体两端的木桩和栅栏是什么?(木桩)所以木桩比栅栏多1。

老师:这一排夹子和手帕谁的物件多?为什么?(有1个夹子,因为两端都是夹子,所以比手帕多了1个夹子。)

师:当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端物体的数量与中间物体的数量有什么关系?

总结:两端对象相同时,两端对象比中间多1。

(板书:两端的对象是一样的)

3.练习(核心问题:明确谁多,求多还是求少,1多还是1少)

(1)展示兔子蘑菇图。老师:这里有8只兔子和7只蘑菇。如果继续往下排,会有20只兔子,或者每两只兔子之间会有一个蘑菇。有多少蘑菇?

学生回答并说出想法。

(2)给我看看夹子和手帕。

看,夹子和手帕。如果20块手帕按如下方式夹在绳子上,一* * *需要()个夹子。

学生回答,为什么?

老师:学生必须仔细审题,问我们是要两端排列的物体,还是要中间排列的物体。

第三,应用思路,拓展规律。

如果□和□一一排成一行,□有10,□需要几个?

先给自己穿上,画个图。

学生报告并展示他们的家庭作业。

(1)□○□○□○□○□○□○□○□○□○□

□有10,○有9。

(2)○□○□○□○□○□○□○□○□○□○□○

□有10,○有11。

为什么第一摆是9,第二摆是11?

a、老师:○可能有几个?有没有可能○是10?这时候怎么安排?

同桌讨论,画出你的想法。

b,这里有另外一种说法,和前面两种不一样。让我们看一看。

□○□○□○□○□○□○□○□○□○□○

——有10,也有10。

老师:为什么这样排队,而且○和□的数字相等?(板书:相等)

如果你也把a □和a ○看成一组(圈一圈),你觉得最后还剩下什么?整圈(不另加)。这也说明了○和□的数量是相等的。

老师:老师,还有一种说法,和第三种说法差不多。向我展示:

○□○□○□○□○□○□○□○□○□○□

——有10,也有10。

师:为什么这两种排列中χ的个数和χ的个数相等?

师:两端的物体不一样,两个物体的数量相等。(板书:两端物体不同)

老师:□有10,○最少有多少?最多几个?还会有多少人?

老师:什么情况下○ 1小于□?什么情况下○1大于□?○和□在什么情况下相等?

总结: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成一排。当两端的对象相同时,两个对象的个数是1,两端的对象比中间的对象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个物体的数量相等。

我们刚才学的是一个一个排队。如果有一个在圈里,拿出来。

这个时候,有几个?○多少?

仔细看,剪刀剪的时候拉成一条直线,形成一个圆。其实两端是不一样的,两个物体的数量是相等的。数学太神奇了!

第四,联系生活,了解规律。

老师展示校园外的图片,让学生谈谈一一排列的现象。

黑色和黄色的方块,红色和白色的蜡烛,跨栏的栏杆和跑道,柱子和栏杆,屋檐上的圆形和扁平的木头,石柱和石桌。

看,人们把一对一的间距安排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5.回顾、反思和交流经验。

我们今天学了什么?你收获了什么?

数学来源于生活。可以说,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律的现象。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一定会发现更多的规律,解决更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