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应用的讲稿
《比较的应用》讲稿1一、谈教材
我说课程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1册第52页第2单元例题2和例题3——比例的应用,主要分布在这本教材里。
之所以把例题2和例题3放在一节课,主要是为了形成知识的层次性和渐进性,通过知识点的对比,帮助学生牢固地感知知识的结果。
比例分配是将一个量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是基于学生学习“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教学的延伸,教材是将比例变成分数,用学生以前学过的分数的知识来解答。这种安排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也有助于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以后学习正负比例等知识打下基础。
第二,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我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能结合已有知识分析问题和学习新知识,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第三,谈谈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比例分配是比值的应用和“平均分”的发展,明确比例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2.学生掌握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点和解法,并加以应用,一直是现实生活中的难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促进能力的发展。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轰轰烈烈的今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因此,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我制定了本课程的上述三个教学目标。
第四,强调困难
要点:比例分配应用问题的特点及解决方法
难点:让学生知道“应该按什么比例分配什么数量”
应用问题的比例分布具有典型特征。如果我们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特点,我们就能正确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大量的学生往往很难按照什么比例分配什么数量,所以是一个难点。主要采取“自学-比较-应用”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动词 (verb的缩写)口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操作练习、复习介绍、引导自学、分析比较、实际应用等教学方法。
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如何变学生的被听为主动参与,关键在于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所以要树立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鉴于这一教学理念,在该课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快乐,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用语言、动作、表情向学生传递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其次,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采取的主要手段是让学生初步操作和感受。安排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比例分配”的概念
三是指导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带着老师给的问题去思考,从而达到思考和学到东西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学习和培养自己的能力。
四是重视应用,俗话说“学以致用”,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巩固学生在这节课上学到的知识,一举两得。
不及物动词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解决什么是比例分配,采用分石头的实际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感受,加深对比例分配的理解;第二部分主要解决如何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要让学生掌握应用题比例分布的特点和解法,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比例分布”,采用分石头的实际操作方法,即结合农村学生实际,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既贯彻了新课程理念,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多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一部分
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操作感知,导入新课。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例分布《数学课程标准》21页
以同方为单位分一分。
(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1).将8颗石头按照1: 1分成两部分。
(2)将8颗石子按照2: 1分成两部分。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觉得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而第二种情况不是“平均分”。说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除了“平均分”之外,往往还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分配一个量。除了第一种情况,还有第二种情况,这就引出了新的一课,“按比例分配”。
这种安排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发展、变化和延伸,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部分
如何按比例分配
(1)审查
(1),数A为8,数B为10,则数A为数B的(),数A与数B之比为():()。
(2)第52页提出一道复习题:某农场计划在100公顷土地上播种60公顷小麦和40公顷玉米;这块土地有多少是小麦和玉米播种的?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比例是多少?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抓住新旧知识和连接点,起到分散困难的积极作用。
(2)自学
1.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自学。
先展示自学要求:这道题的作业是什么?按什么分配?小麦与玉米的播种面积比为3: 2,也就是说小麦的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是多少?小麦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玉米的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是多少?玉米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之几?
老师引导学生尝试,让他们自学课本。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分组自学,老师给予指导。
小组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新课程对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之一。
3、学生汇报,师生* * *带着问题解决。
先查一下自学情况,老师和学生* * *用简单的解法2。
然后让学生汇报:应该按什么比例分配给谁?
4.自学示例3
让学生在学习和理解例2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例3,运用例2的技巧解决例3,使学生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和综合运用。
5.对比实施例2和3
例2是按3: 2分配总面积100公顷,例3是按三类人数比例分配总树数。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比较让学生知道比例分配可以是两个或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比例。
(3)、实践
多层次培训,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
实践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力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次分明,梯度递进,新旧知识和谐适宜,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发展能力,达到实践的预期目的。
1,基础练习
一个班的男女生比例是9: 4,男生占()女生占()全班。
这个练习分散了困难,促进了知识结构的内化。
2.相应的练习。
62页的“做吧”问题1
通过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能立即得到巩固。
3.综合练习。
(1)A和B的平均数为50,A和B的比例为7: 3。A和B的数字分别是多少?
(2)矩形地块的周长为120m,长宽比为3: 1。它的长和宽是多少?
这种练习旨在加强对比,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使用
混凝土、石头、沙子和水泥的比例是3: 2: 5。现在有20吨水泥。生产这种合格的混凝土需要多少石头和沙子?
有基础知识不等于有技能。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才大力提供应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运用“双基”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才能形成技能和迁移知识方法的应用能力,应用已有的知识方法解决新的、不熟悉的实际问题,这对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要。
(5)全班总结
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掌握了哪些方法?
这既检验了效果,也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比较法的应用:讲稿2:教材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例的应用,这一课是在学生理解正负比例的意义,学习解比例的基础上讲授的。主要包括正负比例应用题,是比例和比例知识的综合应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负比例应用题的解法,使学生掌握正负比例应用题的特点和解题步骤。
解决正负比例的应用问题,首先要根据问题的含义分析数量关系,从问题中找出两个相关的量。这两个量中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乘积)是确定的,从而判断这两个量是否成正(或负)比例,然后设未知数X成比例解题。判断过程也是正负比例意义的实际应用过程。
说出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金额的比例。
2.运用正负比例的含义,使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应用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第三,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判断问题中数量的比例,根据等式关系列出关系。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与合作学习。
论教学过程
首先,查看导入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负比例的应用。因此,通过本节的教学,学生可以加深对正负比例含义的理解,并能正确判断正负比例。
第二,探索新知识
应用问题正负比例学习实例。在学生所学的四道应用题中,实际上接触到的只有归一归纳法。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方法去解决。然后,要引导他们用移类比的转化思路用新知做教学,做到新知不新,旧知不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先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解题,然后问:这道题中的两个量是什么?比例是多少?为什么?引导学生判断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比例的含义列出方程解,加深了对比例的理解,揭示了与旧知识的联系。
三、新课总结
学生通过例题的讲解,总结出按比例解决应用题的关键。
第四,实践提高
1,基础练习
2、判断推理不回答
3.成为一种练习
动词 (verb的缩写)这节课的总结
不及物动词效果预测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找出两个相关的量,并判断这两个量是成正比还是成反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