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面向全体学生;

2.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全方位提升,语文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合成)

(二)正确把握中国教育的特点。

1,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的效果,学生的独特体验;

2.实用性,以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以语文实践为培养途径;

3.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实践机会和感性把握能力;

4.汉语语言特点对汉语教育的影响,初级阶段的教育过程和方法,语感,整体把握。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幼儿学习语文特点、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

2.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鼓励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

(四)努力构建开放、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

1,综合:学科间交流,语文,生活;

2.实践: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课内外学用结合;

3.创新:吸收新思想、新观念,应用新技术、新方法;

4.适应: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5.开放性:自我调整、更新和发展。

扩展数据:

小学教育是一项大型的教育基础工程,它除了具有普通教育的特点外,还有自己独特的基本特点。

(一)民族性

初等教育的普及,从广义上说,意味着初等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这样才能彻底消灭文盲,从整体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从狭义上讲,它意味着初等教育必须面向所有学龄儿童。

初等教育的普及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努力创造条件,保证每个人接受初等教育的权利。1989 165438+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决定“努力普及基础教育”,要求最大限度地消除文盲,普及初等教育。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的初等教育是普及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全中华民族素质,使全国各族儿童都能接受社会主义教育的需要。为了保证这种普遍性,国家特别重视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女童和儿童的教育,并采取特殊政策;还特别重视残疾儿童的教育,以确保这一点。

(2)义务

初等教育对所有学龄儿童开放,任何未成年公民只要达到一定年龄(6-7岁),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和社会经济地位(智力和身体条件不允许的除外),都必须接受初等教育。因此,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具有义务教育的性质。对于每一个公民来说,教育机会是平等的,是应该享受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确定实施义务教育的步骤。”“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义务教育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对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义务、免费的学校教育。这里的“义务”一词包括:

(1)国家有义务设立学校,让人民享受教育;

(2)父母或监护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或被监护人上学;

(3)全社会都有义务消除对适龄儿童少年教育的各种不利影响和障碍。因此,义务教育需要国家、家庭和社会提供保障。对于受教育者来说,这既是权利也是义务。

初等教育是义务教育,根据《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是免费的:“国家免除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的学费。国家设立奖学金,帮助贫困学生上学。”“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因为初等教育是根据国家法律实施的基础教育,是义务教育。

(3)全面性

小学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初等教育既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是对所有孩子的通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使他们具备一些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为他们的深造创造条件。

初等教育是培养各级人才的前提。小学教育是所有孩子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综合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专业的准备。只有保证初等教育的质量,才能保证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

孩子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是一生中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是人的智力、能力和良好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初等教育的每个方面都不能忽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初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