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运铎的主要贡献

吴运铎,军械专家。从事火炮技术研究。抗日战争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研制出杀伤力极强的枪榴弹和发射筒,以及各种地雷和手榴弹。建国后,他主持研究了无后座力炮、高射炮、迫击炮和轻武器。为国家培养了军事人才,为国防现代化和我军装备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吴运铎,1917 65438+10月17,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镇的一个农民家庭。我父亲是个学徒和职员。当吴运铎八岁的时候,他和他的父亲去了江西萍乡。在安源煤矿读完四年级后,因家庭困难被迫辍学回到湖北老家。当事人请求宽恕,并在富源和原华煤矿做童工和学徒。1938年9月,到皖南根据地,加入新四军,在军区机修所工作。1939年5月加入中国* * *产党,从事地下组织活动。在革命队伍里,我读完了中学课程,自学了机械制造理论。先后在新四军第二师军械厂、新四军兵工厂任技术员、副厂长、厂长。当时条件很艰苦,没有资料,没有材料。为了供应前方的军需物资,他毅然挑起重担。在詹庙,正厅作为生产车间,副厅作为枪械修理厂,用简单的设备研制杀伤力强的枪榴弹和发射器。在抗日战场上起到了消灭敌人的作用。为了研制子弹,在敌人的重重封锁下,找不到火药原料,吴运铎不得不寻找替代品。想尽一切办法把红头火柴的头刮下来,浸泡在酒精里制成火药。如果没有酒精,用陈年烧酒,蒸馏代替酒精。因为火柴头太容易爆炸,他把炉子上的烟罐混合在一起,制成一种合适的火药。后来红头火柴用量大,根据地供应不了。于是我们从药店买了雄黄和芒硝,混合在一起解决了问题。制作弹头的材料更加稀缺,于是他尝试将铅熔化后注入模型中制作子弹。但是铅受不了高温,步枪有被炸掉的危险。后来用铜币,在弹头的钢模里压成空筒,做成尖头弹,里面灌满铅,才试验成功。为了制造军用机床,他组织大家用在废铁堆里找来的几段切好的钢轨,在中间钻孔安装模型,然后把钢轨钉在机箱上,算是一种替代的“打孔”。利用废旧钢铁,加工成各种简易机床,装备军工厂,突破了难题。发明制造了各种地雷和手榴弹。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兵工厂修复了大量火器。为了试制各种弹药,他多次身负重伤,左腿被打烂,炸掉四根手指,左眼被打爆,身上留下了无数伤痕。1947年初春,吴运铎被派往东北某海港,并留下来参与新军工厂的建设。曾任总厂工程部副主任,负责建立引信厂,兼任厂长。中国解放后,吴运铎先后担任原中南军械局副局长、二机部第一研究所所长、军械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并于1952至1954在前苏联远东兵工厂学习实践。回国后任447厂(新炮厂)总工程师。此后,他一直从事火炮技术研究。在1954-1965期间,主持了无后座力炮、高射炮、迫击炮、轻武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还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军械专家,为国防现代化和我军装备的提高做出了贡献。在中国* * *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中,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其中有一位军人,受了100多处伤,四肢仍然残疾,因此被称为“中国的帕维尔·科尔察金”。他是吴运铎。

1953年,他拖着残疾的身体,写出了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发行500多万册,被翻译成俄、英、日等多种语言,成为那个时代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教科书。

中国新四军老兵“保罗”吴运铎的《把一切都交给党》是一部流行于上世纪50年代的自传体小说,是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优秀无产阶级战士的感人故事。自出版以来,不仅在国内多次再版,影响了几代人,还被翻译成7种文字,在国外广为流传。这本书的主人公和作者是吴运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兵器工业的先驱,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曾写过《劳动的开始》(吴运铎小时候写过《劳动的开始》,本文入选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劳动》第10册第六单元)。

吴运铎曾经说过:虽然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不会像驴子一样度过他们的日子,但如果我们今天不做得比昨天更好,学到比昨天更多的东西,生活就会失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