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深化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特殊使命。

首先,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性,要捕捉生活现象,给学生思考、探索、发现的机会。引入新知识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

学习内容越接近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学生对知识的自觉接受程度越高。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数学内容中挖掘生活场景,让数学走进生活;要尽量创设一些生活场景,从中引出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意识到数学问题的存在,从而激发一种学习的需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探索。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使其从学生自身生活的需要中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力。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想象材料,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在想象中实现知识创新。比如在讲授“比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数、除法进行对比分析,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的商不变性,完成填空题:3 ÷ () = (): () = 9:(),这样会鼓励学生联想,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比的本质是什么?从而营造出一个可以呼之欲出的场景,让学生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积累丰富的表象,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形成比率的基本概念。

其次,创设情境,巧妙提问,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和实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处于“用心想通却得不到,用嘴说话充满能量”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把权力下放给学生,给他们思考、做和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提问和交流,围绕某个问题展开辩论。老师要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他们充分思考,给他们充分表达思考的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言。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会兴奋起来,参与热情会很高,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所以,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人才能发展。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提出新的、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是独创性思维的表现。教师不仅要热情地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要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在发散中求集中,在批判中求发展,不断提高思维品质。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来驱动。在教学中提倡求异,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此,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不拘泥于一个答案的习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教科书权威面前敢于“班门弄斧”,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发展教学民主,多倡导思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尊重和倾听学生提出的“怪异”和巧妙的问题。比如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教材建议面积公式是用和三角形面积公式一样的方法,通过旋转和平移两个相同的梯形推导出来的。在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这样做很费力、很麻烦的意见,提出以梯形的上下底为底,以梯形的高度为高,将梯形转化为两个三角形,利用已有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快速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对此,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的主题,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教师要肯定学生思维过程中不时出现的求异因素,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回馈更大程度的求异热情。当学生想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却找不到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成功,让学生在追求获得问题的多解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并因创新思维的成功而获得极大的欣喜。

再次,激发思维动力,理清思维脉络,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轻松的思维。

氛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开端。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有效减少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新教材内容的安排上,非常重视贴近学生生活,画出生动活泼的图画。正是这些生动的画面,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成为我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题转化成有趣的数学题,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作答。在教学中,对于每个问题,既要考虑其原有的知识库,又要考虑其从属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训练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比如“2、4、6、7、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和从属数不一样,因为“10”是这五个数中最小的两位数,2不一样是因为2是这五个数中最小的。然后,6不一样,7也不一样。哪个答案是正确的?经过小组讨论和交流,老师最终得出结论,在这个问题中,无论哪个数字不同,只要能做出合理的解释,都是正确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导出新知识,并与旧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分清异同,从而训练学生有条不紊、接地气地进行思维,从而进行思维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的思维脉络清晰,而理清思维脉络的关键是抓住思维的起点和转折点。依托旧知识,通过“迁移”和“转化”,学生的思维过程清晰、有条理、有逻辑。但无论出发点是什么,作为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都必须从思维的“出发点”出发。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变得“卡壳”,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这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思维转向,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总之,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思维脉络,注意思维过程中的起点和转折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点。

最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创新的最好动力。当人们有兴趣时,他们会对事物或活动表现出创造性的情感态度。兴趣是导致创造的重要内在因素。他们一旦对某样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创作中,把无意的注意和有意的注意紧密结合起来,使创作思维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意志去努力渗透,创作的过程不再是负担。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他们渴望理解和老师的帮助。每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找准学生的情感点,对学生的困难进行引导,以情促知,让学生在思想上和老师有* * *音。上课的时候,我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是用一种老师命令式的语气说话。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主,教师教学生学习,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现代教育中,所有的学生都要用手用脑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发现一类事物的数学规律,让他们感受到所获得的数学知识不是老师强加的,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的思考和交流、积极的探索而获得的。比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说已经掌握了计算矩形面积的公式,然后推导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能否转化为所学图形。利用课前学生做的平行四边形(纸质教具),学生练习思考。有的把两个直角三角形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高度剪成一个长方形;有些是沿高度切开,切开,打补丁形成长方形...思维活跃,方法不同,根据矩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自己创造的新知识容易理解和记忆,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允许他们“求同存异”,让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课堂的惊喜和发现中逐步得到培养和发展。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认识数学,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情感;要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获取和处理信息;学生要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数学表达。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享受学习、热爱学习、善于学习、懂得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走向成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努力实现教学创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做出应有的贡献。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教师只要认真发掘教材中创造性思维的因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

总之,在教学中要树立开放意识,变教师的“教”的思维为学生的“学”的思维,从问题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努力营造开放的人文场景,建立相互尊重、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敢于想象、敢于质疑、不落俗套的学习氛围中。真正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才能使数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阵地。同时,在教学中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互动交流模式。通过语言、暗示、模仿、情绪感染、合作竞争、角色互换等交流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实现师生的自我发展,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