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设计小学数学课堂练习
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效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首先需要时间来保证。
所谓时间保证,就是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确定导课、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总结课的时间。课堂实践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巩固和消化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深刻理解和掌握课堂上新讲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数学课堂的练习时间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如果时间太短,练习不充分,学生就会感到疲劳和厌烦。所以,数学课堂的练习时间保持在15到20分钟是最合适的。为了保证适当的实践时间,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案,设计导入环节和探索新知识,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封闭时间,留出足够的实践空间。
二、有效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需要做好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准备,即“学教材”和“学学生”。
(一)、教师要认真学习教材。一般来说,教材中习题的安排既有整体的思路,也有局部的设计意图,每个习题的意图都不一样。在研究教材时,老师需要分析:①教材中的习题内容是什么?②教材中的习题是如何安排的?意图何在?③巩固新知识的基础题有哪些?有哪些新知与旧知相结合考察学生应用能力的习题?有哪些习题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启发思维的拓展题?经过分析,根据课堂目标和教学步骤的需要,合理选择和安排教材中的练习,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练习,达到预期效果。
(2)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也就是说,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他们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根据知识的结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进行设计。每节课的练习设计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要组织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理解、巩固、内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知识的深度。
第三,要有效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练习的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感兴趣。
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与生俱来的兴趣。”孩子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基于自己的情感需求。因此,教师在设计习题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欢的问题情境、游戏情境、竞赛情境,融知识性、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于一体,使习题生动有趣,形式新颖,真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做题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习题。
比如我在教六年级一个圆柱体的体积的时候,布置了这样一个练习:今天老师不小心拿到了两罐饮料——可口可乐和露露杏仁露。老师脑子里立刻闪过一个问题。学生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们的注意力突然被吸引了。两罐饮料中哪一罐的容积最大?同学们自然想到了这个问题。问题抛出后,同学们都手舞足蹈,照做不误。他们非常感兴趣,投入到紧张的分析和计算中。在短时间内,绝大多数学生都做了这个练习,有效地巩固了新知识。
(2)接触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数学课堂习题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课本中的知识与生活中的数学的联系,使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使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服务生活。生活中的数学随处可见,学数学很有用。”练习不是为了上课练习,而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让他们对数学更感兴趣,想让我学数学。
(3)要有针对性。
课堂练习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巩固和消化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深刻理解和掌握课堂上新讲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所以课堂练习量要适中,避免繁琐、机械、重复的练习。过多的练习会给学生造成压力。为了赶时间,学生们经常胡乱涂写,胡乱计算。为了赶时间,老师经常自己讲解解题方法。机械重复的练习往往会造成学生厌学,形成量不质的心态,练习的目的达不到。在课堂上,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难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针对学生易错、易忘、易混淆的知识,精心选择和设计有针对性的实践内容,使学生从繁重的机械实践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实践中升华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发展思维。例如,在二年级讲授“乘法的初步认识”时,针对教学目标:“你可以用例子说明乘法公式的意义,你会改写几个同号的乘法公式”,可以设计以下练习:
1,说出()× () =()中每个数字的含义。
2.将4+4+4改写成乘法公式是
把3+3+3+3改写成乘法公式是
3.将5×3改写成加法公式是
(4)多做开放性练习。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练习不应局限于巩固知识、操作技能和解决标准题的问题,而应注重预感经验、尝试、归纳、猜想类比等非形式推理和条件不完备、解题策略多样、结论不确定等开放性问题。形式单一、答案独特的实践,不利于学生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枯燥,很多学生都不参与练习,所以练习氛围沉闷,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更多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得到充分激发,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
比如在教初三“蕾丝有多长”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个这样的练习题:你和同桌用12根棍子定一个长方形,最多能放多少根,长度和宽度各用多少根?面对开放式的练习,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打开,从多个角度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中,既避免了枯燥的练习,又有效地巩固了新知识,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5)要有水平和坡度。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不同学习能力的需要。一般应该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套路练习到变式练习,由基础练习到综合练习,由基础知识的巩固到基本功的训练,循序渐进。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练习的种类和内容尽量和课本上的相似,只需要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即可;(2)对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应在课本的基础上适当改变习题的种类和内容,要求他们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后,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灵活处理问题;(3)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习题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更丰富、更开放,增加难度,让他们走出课本,走向生活,自主探索相关知识。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挑战和超越自我,努力完成难度更大的练习,避免“一刀切”,这样既能减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压力,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又能让各个层次的学生体验到“突破障碍”和挑战自我的成功感。
(6)形式多样。
数学课堂练习要形式多样,题型灵活,包括填空、判断、选择、计算、口算、估算、解题、操作题、实际问题等。可以把书面练习和口头练习结合起来,而不是重视书面练习而忽视口头计算和估计。同时,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练习发挥自己的作用。
第四,要有效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应发挥教师的评价作用。
一句鼓励的话,往往能鼓舞一颗进取的心。因此,评价的作用不容忽视。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要包容孩子的缺点,肯定孩子的观点,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扬孩子的优点,发挥评价的作用。
在评价学生的时候,简单的“对”、“好”、“很好”、“很棒”并不能很好的激励他们。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具体练习,及时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给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索的信心和动力。为此,我收集了很多评价语言,比如:“你的思维方式很独特,老师很佩服你。”“你不仅做得好,而且说得更好。”“你很细心,大家都应该向你学习!”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错了也没关系。你的勇气值得称赞。“等等,还有各种评价语言。教师只要善于思考、学习、总结,就一定能找出适合学生实际的评价方法和评价语言,更好、更合理地评价学生,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第五,教师的组织控制不可忽视。
在实践的巩固阶段,如何组织和管理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每提出一个题目,都要先吸引所有学生的目光,再提出要求。当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巡视一周,了解学生中的各种问题,以便在交流中逐一解决。在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关注所有学生的课堂表现,不能只关注报告的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
总之,我认为要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努力思考,努力学习,努力反思。只有在思考和学习中,才会拨开迷雾,最终看到彩虹。只有在思考和学习中才能慢慢成长和进步,只有在思考和学习中才能找到更好的策略来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