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顿小学

1949年,国民党第26军一名上尉军官带着妻子、一箱青岛啤酒和仅有的三块大洋,从青岛撤退到台湾省,开始了他在台湾省的生涯。七年后,1956,他们的第三个孩子郎咸平出生了。

“100满分,我只拿了5分。”

成名后,郎咸平多次表示自己不是精英,从小就不是。

“我小学成绩一直很差,包括体育、美术、学习成绩。心里充满了自卑,对未来不敢有任何想法。”郎咸平回忆的语气中有一丝忧郁。

郎咸平还记得,当他的父亲在他的小学五年级时,他拿了一张算术模拟试卷让他练习。满分是100。经过郎咸平的努力,他只得到5分。

好在那一年,台湾省开始实行小学到初中免试制度。郎咸平成为了台湾省第一所小学的学生,并进入了大同中学。

但是当差生的痛苦一直延续到了中学。三年级时,郎咸平被分到“牛仔班”。“牛郎班”是不进入高等教育的班级,是给那些贫困生的班级。

考试前三个月,郎咸平感到压力,想学习。但是看教材肯定是来不及了,所以我们要看《考前30分》,这是考生在考前30分钟“为佛脚补习”的复习资料。在考前两个月的第二次模拟考试中,郎咸平得了500多名学生,在考前1个月的第三次模拟考试中,他竟然得了300多名学生。中考时,他意外被第三志愿成功中学录取。

回忆起那场决定命运的考试,郎咸平认为他买的“考前30分”版本帮助很大。高中毕业后,郎咸平顺利进入台中东海大学学习经济学。

改变生活的欺骗

郎咸平走上求知之路,与大学时期的一段境遇有关。

据他回忆,当时东海大学经济系的微积分课程要求很高。这门课一共***8学分,两个学期,一学期要考四次月考。郎咸平第一次考试只考了60分,但他想在第二次月考中走捷径,作弊并抄袭同学的试卷。结果被老师抓到了,零分。

“第一次60分,第二次零分,平均30分。这样的话第三第四次月考大概能考100分才不会被淘汰。当时我就想干脆放弃。”郎咸平说。

就在那时,他的心路历程开始改变。郎咸平继续回忆说:“我不知道当时为什么,但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并决定努力学习。我每天都很努力的学习到半夜两三点,所以我不相信我考不上。结果一个月后,我突然发现自己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也突然发现微积分其实有很多乐趣,一旦很多没解决的问题解决了,我就觉得很有成就感。”

第三第四次月考,平均分达到99。郎咸平突然觉得自己好像不那么愚蠢了。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有这种“聪明的感觉”。

大学毕业后,郎咸平顺利考入台湾省立大学经济学院。“那是台湾省最优秀经济学家的摇篮,台湾省的大部分金融人物都来自那里。父亲这才知道我是牛郎班出身。我父亲的反应也慢了一点。花了10年才搞清楚儿子初中在干什么。”郎咸平说。

在学院的第二年,郎咸平的同学郑家忠在《商业时报》当记者,他把郎咸平介绍到报社当财经记者。“当记者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这么年轻的记者,才23岁。”他当了两年记者。

在那之后,郎咸平开始考虑换工作,但台省似乎在职场上暗恋他,一直没有得到什么。“无奈之下,我只好考虑出国留学。”他说。

他申请了7所美国大学,只有沃顿商学院回应,没有奖学金。年轻的郎咸平也慌了:“看来老师是对的,我没前途了。”

唯一接受郎咸平的学校是一所他从未听说过的学校。“我不知道这是一所多么糟糕的学校!真的,我没开玩笑。到了沃顿,我才知道这个学校很有名。”

你去不去?还有两万美元的学费。这次郎咸平之行完全是母亲的决定。“我妈对儿子的能力有‘莫名的信心’。当时我们家有两套房子,其中一套我妈卖了两万美元,准备供我出国留学。”

两年半攻读博士学位

郎咸平申请了沃顿商学院的商业经济系。回忆起那段尴尬的日子,郎咸平说:“我当时不敢交学费,直到最后也没交。我想如果真的不行,我就拿钱回台湾省,不浪费学费。于是我从9月拖到65438+2月交学费。”

从65438年到0985年,郎咸平开始在沃顿写他的博士论文。一开始因为没有勇气做公司财务这个课题,就想做一篇投资方面的论文。

当时沃顿著名教授ailwyn Frand需要一个勤快的勤杂工。碰巧郎咸平曾主动要求帮助他收集一些信息,于是弗兰德希望郎咸平继续帮助他,于是他接受了他,让他对公司的财务做一个实证研究。这是郎咸平在公司治理研究方面迈出的第一步。

“我宁愿去中国”

博士毕业后,郎咸平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和纽约大学任教,期间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逐步确立了他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

然而,在国外安静的学术生涯对郎咸平来说似乎有点乏味。谈及那段日子,他说:“快40岁的时候,你发现你没有成就感,因为你在那里太专业了。你发现你对这个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有时候经常看电视,看到中国广播,心里有点酸,所以一有机会就会想到回来这里。”

1994,郎咸平到达香港,成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自那以后,郎咸平从亚洲和中国经济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2000年底,郎咸平在香港立法会与多家投行展开激烈辩论,上演了一场“世界十大投行中孤学者互辩”的壮举。

2001年底,郎咸平进入内地证券市场。他提出:“应慎重提出‘新监管’思路,考虑如何在民法体系框架下尽快整合‘抗辩证明’和‘集团诉讼’两项规则保护小股东。”

之后,郎咸平炮轰德龙,三敲TCL,四问海尔,七敲格林柯尔,在媒体中掀起一阵旋风。

2004年的这一年,郎咸平48岁。他是香港中文大学和长江商学院联合聘请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