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调查探索。比如出去旅游。

社会服务。比如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

设计和制造。比如陶瓷制作,手绘设计等等。

专业经验。比如,经历一份工作。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实践课程,重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服务、生产、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和要素如下:

1的调查

调查与探究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己的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他们通过观察、记录和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如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研究旅行等。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材料,形成理性思考、批判质疑、敢于探索的精神。调查询问的关键要素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开发工具;获取证据;提出一个解释或想法;交流和评估研究成果;反思和改进。

2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课堂,参加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求,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它强调学生在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发展,促进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增强实践能力,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有勇气的人。社会服务的关键要素包括:明确服务对象和需求;制定服务活动计划;开展服务行动;反思服务体验,分享活动经验。

3设计和生产

设计与制作是指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和技术(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和操作,将自己的想法和方案变成实物或作品的过程,如动画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它注重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动手动脑,灵活掌握和掌握各种知识技能,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和知识迁移水平,体验工匠精神。设计与制作的关键要素包括:创意设计;选择活性材料或工具;动手制作;交流和展示文章或作品;反思和改进。

4专业经验

职业经历是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或模拟情境中实习、实践,实现职业角色的过程,如军训、学工科、学农业等。它着眼于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的职业生活,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增强职业规划能力。职业经历的关键要素包括:选择或设计职业情境;实践岗位演练;总结、反思、交流经验;总结提炼经验,运用到行动中。

《指导纲要》还特别指出,综合实践活动除上述活动外,还包括党队教育活动、参观博物馆等。综合实践活动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活动的设计上,可以侧重一些方式,兼顾其他方式;也可以通过整合的方式实施,让不同的活动要素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各项活动中的支撑作用,有效促进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成果展示共享。

《指导纲要》如何考虑基层十几年来耳熟能详的研究性学习?据教育部教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研究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应引导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主动探索和培养科学精神。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研究旅行等。指导纲要中强调的都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形式,其他活动也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精神。比如设计制作不是机械的动手操作,而应该是原创,提高实现创意的能力。

同时,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也强调,学校要注重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强化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目标。要提高活动的教育效果,设计、组织和跟踪活动是关键。为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具体指导,指导纲要细化了考察、社会服务、设计制作、专业体验等主要方式。,对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等)进行分类。)从活动方式的角度在课程计划中规定,规定了对党组活动的要求,梳理和规范了各种活动方式的内涵和要素,为各种主题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基本依据。比如社会服务的主题可以不同(公益劳动、环保志愿者等。),但学生必须经过发现服务对象及其需求、制定服务活动计划、开展服务行动、服务体验反思、活动体验分享等关键环节,才能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不应以“上课”的方式“教”学生,而应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指导纲要》还对教师如何在活动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加强指导给出了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