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小学生心理教育的训练体验
一是注意提高认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各种不良思想和矛盾极大地影响了在校青年学生。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经常出现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如嫉妒、自卑、孤独等。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之所以出现心理偏差,是因为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处理挫折、处理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我们不能只关注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人才,而不是浪费人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全校形成了一种* * *认识:要下大力气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完善人格,为第二个世纪培养合格人才。
第二,把握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教室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在开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考精品课,做好心理咨询教育;语文课,教材中有大量优秀的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了解和感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考、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要求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增强学生的群体交际意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音乐、艺术等。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在审美熏陶方面给人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关知识,可以让学生处处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心理素质。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不仅在知识上影响学生,而且在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三,注重课题的研究,从细节上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探索了小学生关爱教育的一系列内容和途径,探索并形成了一系列优化学生情感体验和人格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是在老师的榜样下,对小学生进行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三方面的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培养、体验、渗透教育,明显感受到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优化。在学校,在班级,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在同学之间,互相关心,团结互助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群、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自尊自信、创新精神得到充分体现。在家庭和社会中,学生可以从小事上主动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随着多次主题团队活动的开展,学生受到了教育,自身能力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加强。
第四,重视家庭教育,引导家长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由于家长与学生之间固有的血缘、情感、伦理关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力量。父母应该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生病就是强壮健康,这是一种不完整的认识。事实上,一些青少年有心理障碍,如说谎,无理取闹,嫉妒,自卑,不合群的行为等等。但由于片面的认识,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了与心理保健相悖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心理缺陷时,我们会及时联系家长,及时纠正,并在学校给家长讲授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家长科学教育孩子,从而培养孩子对社会和他人的关心,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性和自制力,培养乐观进取的精神。
总之,要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心理学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探索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总结心理教育经验,与家庭和社会保持密切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