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的个人事迹

“群众不敢种西瓜,因为怕种不了西瓜会掉芝麻。我先在自己的土地上做实验,让群众看到结果再行动。”

——庞秦雨

庞上任后的第一件令人信服的事就是种西瓜,让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人有钱花。

一天,庞去马峨镇赶集,被市场上一个生意兴隆的西瓜摊吸引住了。看着卖西瓜的外地人忙着称重收钱,看着西瓜摊前围着摘西瓜的人,庞突然心里一亮:“这不就是他要找的机会吗?”西瓜那么贵,卖的很好。为什么我们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种西瓜?"

从市场上发现了一个点子的庞,赶紧回家,召集村干部开会,提出了发展经济作物的建议。村委会干部都很支持,但和群众谈起来,回应的人不多。“也有人说起了反话,说庞支书对钱很着迷。南六村几代人都是以种粮为主,西瓜种不好也别丢了‘芝麻’。”现在,南刘村几位上了年纪的村民还能回忆起当年的情景。

没有群众的理解,庞很着急。她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不是群众不听我的问题。群众讲究实惠。你没有让他们看到结果。他们凭什么相信你?”经过深思熟虑,庞决定先试着种西瓜。

那年秋天,庞首先在自己的土地上开始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验,划出了一亩地作为试验田。为了搞好试验,让老百姓有信心,庞拖着残疾的身体来到临潼农技站,请技术人员指导,虚心学习小麦、西瓜、棉花套种技术。一年后,庞的实验获得了巨大成功。那一年,他收获了225公斤小麦,是原来小麦亩产量的两倍。收获30斤棉花后,西瓜净收入1300元。

一亩地在过去的南刘村人眼里是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收益的。庞用自己的行动吸引了多年来害怕贫穷的村民的注意和信念。村民们纷纷来向庞请教,并在自己的土地上大胆实践。在短时间内,小麦、瓜类、蔬菜、棉花等的间作技术。在南刘村迅速推广,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都非常钦佩这位身体残疾的女支部书记。“众志成城,泰山压顶”,南六村正式走上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台阶。

经过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种一亩,收两勺”的不毛之地,一下子成了南刘村致富脱贫的保障。村里家家户户都向庞学习种瓜种豆种麦,套种棉花和蔬菜,南流人不再因为土地而贫困。这时,庞再也坐不住了。世代种庄稼的庞明白,无论他在土地上干得多卖力,都赶不上城里人日新月异的生活。1990,她根据村民难以持续增产增收的实际,发动群众大力发展养殖业,进而为南流村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庞模仿上次种西瓜的做法,没有发动群众。她自己先养了一头母猪,当年生产了25头小猪,收入2300多元。看到庞家收入丰厚,南流村又掀起了养猪热潮,几乎家家户户都养母猪。南刘村有了一个新外号,被周围村民称为“母猪刘”。南流村从传统的单一型农业迅速转变为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的多元化经营农业。时至今日,南流村仍有不少家庭饲养母猪。村主任王胜家现在养了几十头猪。

“南流要富,义务蓄水池。”

-南流的村民

-临潼区的农业专家

“土地分户,劳动力很自由。现在我们必须建造水库。只有公平分配任务,一些人的努力,没有人的钱,才能真正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庞秦雨

1994,对于50岁的庞来说,那是她当南流村支书的第九个年头;这是她一生中最苦乐参半的一年。

今年大旱,南流村1500多亩地几乎被烈日烤焦。玉米和蔬菜几乎绝收,小麦减产一半以上,人们的吃水成了问题。面对巨大的自然灾害,庞回忆起老一辈南流人和县农业专家对南流说的话,“南流要想富,必须是水库。”她深刻认识到,靠天吃饭是不行的,只有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不够的。要想彻底脱贫,解决制约南刘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就必须解决水的问题,变靠天吃饭为自己吃饭。

南流村三面环沟,一面靠山。深达百米的南柳沟是修建水库的好地方。经过与村委会成员的讨论,庞同意,如果能在沟里建一个水库,将1500亩旱地变成灌溉田,人民的收入就有了保障,富裕生活就有了希望。经初步估算,修建这座水库大概需要40多万元。而南六村拿不出四万块钱。当时村里有900多人,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这是“梦话”,“胡说八道”。而且所有的土地都分给了各家各户,没有人愿意占用土地来修建水渠。修建一座水库需要大量劳动力。谁能收集这些散沙?新的困难又一次激发了庞与生俱来的敢于斗争、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瘦弱的身材,佝偻的背,她咬牙切齿:“操!不管有多难多难,都要去做!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建水库。”

她多次召开村支部大会,统一支部成员的思想,还召开群众大会,统一村民的认识。大家都意识到,修建水库,将是南六子子孙过上好日子的保障。于是,南流村在征求群众意见后,最终形成了“每个村完成30立方米土方,每立方米土方按3元计算,每个工人按10元计算,让资本替他干,倡导为他干,不劳而获”的方案,解决了水库的资金问题。

就在南六村水库即将动工的时候,一连串不堪忍受的家庭灾难降临到庞身上。一是不满三岁的孙女因病去世,年迈的婆婆不堪打击,卧床不起;接着,庞的丈夫检查出食道癌晚期,不久后,她的丈夫去世了。受不了双重打击的婆婆也彻底被打败了。

面对命运的无情安排,这个曾经克服种种困难和非议,弯着腰带领乡亲们奔跑在致富路上的女支书,泪流满面,情不自禁。

女儿刘娟哭着劝她:“妈妈,今年我们家的事情太多了,你也不小了。我不应该是干部。看看我们家这几年的日子。”她儿子儿媳亲戚都劝她以后在家好好生活,集体事务少吃点心。孩子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早在1986,庞刚上任的时候,因为丈夫是兽医,有了一些积蓄,他家就盖起了村里少有的新房。但直到庞今年去世,庞的房子还是20年前盖的那栋房子,而且破旧不堪。庞的孩子从当年村里的“莽夫户”变成今天村里的“贫困户”,很心疼。

庞擦干眼泪,振作起来:“不是我不累,不是我爱当干部。修水库的事已经定了,这是我们南流人的命根子!这时候怎么能放弃呢?我是* * *党员,党章里哪条说遇到不幸可以躺着不干了?你能在困难面前退缩?”丈夫下葬后,庞还动员家人捐款支持修建水库,女儿给了母亲2000元钱。

1995 10 10月20日,南刘村水库开工建设。也就是从这一天起,庞把家安在了工地上。在工地,她既是“将军”,又是“战士”。她不仅要统筹指挥,还要亲力亲为,用又矮又瘦、摇摇晃晃的身躯拉着架子车拉土方,完成她应该完成的土方任务。很多人都劝她,你是村支书,你太操心了,你的土方任务不算。但庞秦雨坚决不肯说:“村支书也是群众。要当好村支书,首先要做好群众的本分,要对群众公平,群众才会信服你。”婆婆去世后,她含着泪拿着自己的菜去了工地,告诉村民们要吃好。

庞的精神感动了南刘村的老支书,她被认为是“公正和有能力的”。当时已经75岁高龄的也激动地跑到水库现场为大家烧水,用老支书的行动支持庞支书修水库。王永德对在工地供水站修水库的村干部和村民说:“别看庞无能(指庞身体不好),但她的脑子很好,心很公道,能吃苦,敢于攻坚克难。这种精神谁也赶不上。”

经过175天的奋战,投资42万元,投入2.5万劳动力,完成土方5.5万立方米的南流水库终于竣工。水库变压器、机房配套设施、3000米U型通道即将完工。

南流村民自己修建的水库缺乏机械压力,没有抗洪防涝能力。庞了解试验结果后,固执地说,要想建成最坚固的大坝,就要让南流的子孙后代世世代代享受灌溉。我们没有钱或机器,但我们有心。我会跑的。世界上总会有好心人来帮助我们。1996年7月,为了加固大坝,庞背着干包子跑项目,要经费。她跑了几趟,找到当时的临潼县县长卜留霞,详细讲述了带领村民修建水库的故事。卜留霞很感动,想支持真正为群众办实事的村支书。然而,由于缺少这笔专款,布县令告诉指挥官的丈夫,庞是带着一个干馒头,喝凉水支持。时任兰州军区副参谋长的也深受感动,派当地驻军工兵带去两台大型机械,帮助支援残疾的庞乡党委书记,为南流村整修加固大坝。

南流水库建成后,全村1500多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南刘村的农民从原来每年只种一茬小麦,变成了小麦玉米两茬,仅此一项每年就增加玉米75万斤。按照当年玉米的市场价,南流村已经增加了97万元的纯收入。旱涝保收的土地,增加了南刘村人的余粮,促进了村里养殖业的发展。目前,南流村有200多户家庭饲养母猪,每年为村里增加收入60多万元。

南六村的人没想到的是,水库不仅让他们增产增收,还吸引了外地的人才。2003年,针对南流水库,临潼秦岭街道办事处一农民承包了南流水库上游100亩荒沟,种植杂果。水库下游的另一个农民承包了100亩犁地种植苜蓿。如今,曾经荒凉的深沟呈现出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

水库让南六村富了起来,也让庞尝到了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甜头。2002年,南六村投资26万元修建了1.5公里的水泥路,拓宽改造了3公里的砂石路,使南六村的群众告别了出行难的局面。2003年,庞带领村民开垦砖厂荒地50多亩,新建U型渠5000米,平整土地200亩。

如今,南六村人均年收入已达5198元,彻底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南流村村民购买的装载机、推土机、收割机等大型机械有近40台,私家车有20多辆,成为周边乡镇羡慕的对象。

“李,我不接受。建学校是南六村关系到子孙后代教育的大事。必须由大家来决定。只有事情公平了,学校才能建起来。”

——庞秦雨

南六村小学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只有四间教室和两个土洞。由于年久失修,校舍已成为危房。下雨天教室漏雨严重,老师只好带着学生去附近村民家上课。

庞秦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认为孩子上学是一件大事。如果这个事情解决不好,耽误了孩子的教育,那南流村的未来也就耽误了。她决定,不管有多难,都要集中全村的力量,为孩子们建一所好学校。

消息传出后,周围十几个包工头找上门来,要求承包工程。有的人晚上还背着大包小包在家里承接工程。庞热情接待了各位来宾,并感谢大家对南流村的关心。然而,关于承包建校工程,庞说:“我不会接受礼物。把它像你带来的一样拿回去。你要明白,建学校是南六村的大事,不是我个人的家事。这个事情必须大家决定,必须召开村民会议集体决定。如果你想工作,你准备出价。公开招标是一种公平的方式。"

为此,村上专门成立了建校委员会,并向社会发布了招标公告。招标完成后,设立建校专项账户,委托学校校长管理,堵住了可能出现的财务漏洞。工程开工的那天,因为下雨不得不中途停工。工地上的人都说,开工第一天,要去饭店庆祝。但庞秦雨坚决制止了这一切。她说:“为学校筹钱不容易。一分钱都不能动。你必须做生意。我们回家吃饭吧。”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庞坚持聘请工程监理负责质量监督。此外,她还经常亲自检查工地购买的材料,防止以次充好。有一次,工地打电话告诉她,需要的钢材回来了。她听后告诉工地不要用,找了个懂钢材的村民跟她核实。在确定质量合格后,她被允许在项目中使用。

工程完工后,该校校长王新民激动地说:“让我没想到的是,为了这个几十万元的工程,庞支书老师和一帮村民整天在工地忙碌,加班加点,不仅没有一点劳动补助,连一顿饭都没有用公款吃。”

同一时期,周围建了很多学校,但南六村小学的施工质量最好,连一个小裂缝都找不到,而其他几所学校都因为质量问题翻修过几次。

庞的公道成了南六村的事,也成了名,使南六村成了方圆数百里最廉洁的村子。做生意的人都愿意和南刘村的人打交道。

在Xi安轻纺城开了一家蔬菜水果销售公司的王菽一,到临潼区找了一个给农民供应蔬菜水果的地方,找到了区里的部门,找到了马额街道办事处的农业主任,还找到了当地一家专门做水果的公司老板。最终没有达成一致。不经意间,听了庞带领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基础设施的情况后,非常感动。与庞交谈时,觉得此人可靠。对庞说:“我听说你说话算数,办事公道。你在方圆方圆几十里都有很高的威望。所以我才想和你合作,在南六村种冬瓜。”双方协商,由王菽一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提供冬瓜种子和种植技术,由王菽一负责在南六村的人种植后以一斤一毛钱的价格收购。

谁能想到,冬瓜大丰收,市场价居然涨到了五毛钱一斤。南六村有人看到冬瓜涨价就变心了,想毁约涨价。王菽一买冬瓜的大卡车开到村口,南流村的村民不愿意在地里摘冬瓜。

庞看到这种情况很着急。她语重心长地说:“我理解大家的感受。但是我们和王菽一有约,南流村的人不能食言。比起钱,南六村的诚信更重要。不然以后谁还敢和南流村的人合作?虽然今年我们卖的钱少了,但以后会有更多的机会。”

庞见群众仍不愿意搬走,就让儿子先去他家摘冬瓜,然后动员叔叔们去摘。结果群众坐不住了,都去地里摘冬瓜。王菽一满意地回去了。他告诉大家,南流村有一个公道正派的村支书。好的口碑给南六村带来了很多好处。每年收粮卖瓜果的经营户都愿意来南六村,而劳务管理人员更愿意带着南六村的人出去打工。

汶川地震当晚,南流村在庞的动员下,共收到群众为灾区捐款2000多元。虽然钱不多,但是凝聚了南六村的精神,就是要公道,要诚信,要关爱。

“庞从来没有为他家的私事找到一个组织。她每次来,都是为了南六村的生意。”

——临潼区马额街道办党总支书记盛安仁

庞得病后,很多人都想不通。村民张小丽泪流满面:“老天不公平,为什么好人不长寿?”如果你又瞎又有病,为什么是庞乡党委书记?她为我们操烂了心..."

南六村的65,438+0,000多名居民也分担着张小丽的悲痛。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一名党员农村基层干部,庞24年来一直拖着她残疾而艰难的身躯走遍南六村。庞秦雨对每个村民家里的情况了如指掌。谁有什么困难,她不用说。她把他们记在心里,想群众之所想,关心群众之所忧,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2000年左右,张小丽的丈夫和丈夫的两个兄弟相继去世。然后,一场大火烧毁了房子里的三个大房间。庞第一时间来到她家,拿出自己的食物和衣服,并积极联系镇、区民政部门,帮助她家解决生活问题。就在庞去世前一个月,她还打电话给村主任为解决了壮垒的问题,并叮嘱村主任以后要继续帮助一家。

村民娃的家庭曾经有很高的成分,而庄基地的问题一直不敢提起。到1989,他还和三个兄弟住在一个小院子里,这让刘一娃很苦恼。有一次在村里偶然遇见庞,刘一吞吞吐吐地说起了她自己的情况。“没想到,庞支书说了,你的事情,我一直记在心里。当时的政治运动把你的家庭归为另一本书,你的家庭生活受到了影响。现在政策好了,人人平等,我们也在想办法给你们家解决。”当时村上每年只有两个庄基地的对象,庞的侄女也在这个村,申请了庄基地。庞发现他侄女的处境比刘一好。本着义利民的原则,庞断然放下外甥女的请求,和其他村干部一起找镇上、找区里,首先解决了娃的壮基问题。

“当时我只是问问,因为我家以前成分不好,不敢抱希望。后来连庄基地的申请是庞之书给我写的。庞之书还鼓励我把孩子培养成人才。”刘一娃兴奋地说道。“今年年初,乡镇先生看病回来,头发全掉光了。我在村子里遇见了她。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问我的家庭,孩子的学习,有没有什么困难。她都病成那样了,还关心我们家的事,关心我娃娃上学的事……”60多岁的刘一·伊娃提到彭日成的支书时哽咽了。

临潼区马额街道办党委书记盛安仁,自2005年任书记以来,与庞打过无数次交道。“这么多年来,庞从来没有为他家的私事找过组织。她每次来,都是为了南六村。”盛安仁的眼圈红了。“为了解决村小学教学楼欠费的问题,庞来找我10多次。有一次我带她去见临潼区建设局长。后来她自己去了几次建设局。她每次去都背着干粮。人家上班了,她就去办公室介绍村上的困难情况。当人们下班回家吃饭时,她在外面吃自己的干粮。然后我就去找人给村里办事...老婆婆的精神感动了局长,建设局批了5万,还拉了2万的地砖铺在学校门口。”

更让盛安仁感动的是,2008年,南六的村干部换了岗,孩子说不让庞干了。但村里的大事还在做,村民担心庞先生的支部书记不干了。带着村民们的愿望,64岁的庞来到盛安仁,请求再干几年。盛安仁好奇地问她为什么。庞说:“村里的水泥路还没有完全铺好。等我把路修好了,我就不干了。”盛安仁说:“有些村干部往往干不了几年。他们不是被群众赶下台,就是自身有问题。为什么庞能在南六村连续工作24年,村民们还不让她退休?就是这个原因。她公平公正,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利益。她只记得集体的利益,群众的利益。”

盛安仁还讲了一个庞以前从未提起过的故事。庞的女儿,曾经在小学当了七年的私塾老师。女儿多次央求母亲,希望她能利用全国劳模的身份和在省区认识的领导关系,把自己的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但庞始终没有答应。虽然刘娟通过了考试,获得了教师资格,但他被打发回家在建筑工地上打零工。每当看到自己背上跑干粮盖的新学校,再看到自己因为不说情被家里开除的女儿,庞心里都没滋味,也从来不希望任何人提起这件事。

24年来,庞一直拖着残疾的身体到镇上、区里、省里跑。她用蹒跚的脚步丈量了土地,寻求各方支持。通过省市领导关系,她为南刘村做了很多事:修水库、建学校、硬化村道、平整土地。很多项目资金都是靠庞的一脚走出来的。而几百万元的资金从庞手里经过,她从来没有动过这个集体的一分钱。经常饿了就吃干馒头,渴了就喝点凉水。甚至在庆祝学校成功的时候,也舍不得让大家聚在一起吃个饭。

然而,年过六旬的庞毕竟精力有限。南六村的计生专干马彩娥见庞为村里的事焦头烂额,就劝她:“你这么大年纪了干什么?不要把自己累坏了。”庞对说:“如果我不做这件事,我就把它做好。我想多活两三年,利用水库建景点,养鱼,吸引人来旅游,办农家乐,让村民富裕起来。为了我们村的发展,我宁愿死在岗位上,也不愿死在病床上。”

庞生病住院后,临潼区委、区政府、马额街道办、南六村的人都去医院看望她。但是庞还在想南流村没有完成的事情:从南组到学校还有6公里的路。下雨了,孩子们去上学了。走路有多难。肺癌把她折磨得恍惚的时候,她还对女儿说:“我们回家吧。妈妈没病,妈妈还能活很多年,妈妈还要回去把南流村变成度假村。”

这是庞的遗愿!一个残疾柔弱的女人,一个普通的农村支部书记,为了让南六村的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像蜡烛一样干尽了她身上最后一滴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