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对某件事的认识或喜欢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教育家孔子说:“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乐。”兴趣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引导他们走向知识殿堂大门的向导。如果学生对科学课感兴趣,他们会不知疲倦地学习。学习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内和课后都会学到。因此,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科学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呢?

一,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对身边的很多事情都很好奇,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是他们对科学课产生兴趣的先导。周围的一切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有一种神秘感。科学课本身就包含着一种内在的吸引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多秘密往往能导致他们刨根问底,总想问一个“为什么”。恰恰科学课是解决他们“为什么”的“金钥匙”。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创设有趣的情境,通过有机整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谜题、游戏、诗歌等。有了教材,学生能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既激发了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对科学课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看、闻、摸、听等方式全身心地感受和体验,用文字、图片等方法记录收集到的信息。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让学生对自己观察到的东西有直接的认识,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素养就是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兴趣是自然科学本身的特征之一。如何保持学生的直接兴趣,这就需要理科教师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培养。二,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兴趣

小学科学课以科学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由于受教育条件和模式的影响,传统教育多由教师讲授,少由学生自己实践。老师在科学课的过程中枯燥的知识往往会让学生昏昏欲睡,对科学课没有多少激情。现行科学教材以科学活动为途径,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探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制定简单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感受科学知识和参与科研带来的快乐。为了让孩子喜欢科学,愿意探索,比如选择活动,联系我们农村小学的实际,比如和孩子一起养小猫,养兔子,种花,摘树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更喜欢科学课。他们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还联系了生活实际,所以更喜欢科研。

情感也得到了培养。

第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与感受密切相关,学生的感受更明显。他们经常对那个老师有感觉,对那个老师教的课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科学教师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在课堂上,力求教学亲切,说话亲切,辅导耐心,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其次,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和挫折,不要随意批评学生,更不要讽刺学生,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习积极性。同时,要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和他们一起完成作业。我曾经和学生一起做过“地球电话”、电动船、风筝。有些同学的风筝飞不起来,我就和他们一起研究原因,帮助他们改进。由于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愿意把老师当朋友,不仅使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持久,也带动了一部分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研活动。所以可以说师生之间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持久兴趣。

第四,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兴趣

不同的学生,气质、性格、能力都有差异,性格也不一样。而这些不同的性格都会表现在学生身上,有的内向,有的外向,有的固执,有的灵活,有的能干,有的懦弱等等。科学教师要抓住时机,认真认识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把握准科学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结合点,开动脑筋发展教学,发展学生个性。

结合。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老师很了解自己。老师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东西。学生发现自己在科学课上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做事,就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上科学课。

总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早期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从小精心呵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相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愿意与他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延伸课堂内外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理科教学部只限于课本的教学,但在课本的基础上,老师也可以做好课外延伸教学。现在的理科教材设计了很多课外拓展感兴趣的话题。这些题目的要求都是学生课后自己完成的,而且这些题目学生都很感兴趣,但是需要有人来整理。虽然是课外,但这个时候需要我们老师参与。比如在《空气的本质》的教学中,有一个课外拓展题目是做一个“水火箭”。学生们很高兴知道他们想做一个“水火箭”玩具。他们陆续找到了雪碧瓶、橡皮塞、气门芯、纸板等等,然后大家一起参与制作了一个“水火箭”。当阀芯打开,“火箭”升空时,学生们欢呼雀跃。课外科技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生活,还提高了学生的大脑和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