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庐山的两个瀑布在风格和基调上是不同的。
这两首诗体裁不同,一首是五首古诗,一首是七首绝句,内容也有部分重复。第二首诗很受欢迎,曾被选为小学语文教材。
第一首是五言古诗。这首诗四韵,前八句为一韵;中间八句每四句一韵;最后六句是押韵。诗歌也可以按韵分四层。前三层基本描述瀑布的壮观奇观,属于风景语言;只有最后一层表达了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属于情感语言。前三层也各有侧重。
前八句其实很直白。在前两句中,诗人首先指出了他对瀑布的视角和方向。“挂流”两句。夸张地描述瀑布的纵横走向。“只要你在”的第二句,描述的是瀑布如天上的白虹一般快速而来,也就是上面那句“喷几十里”的形象化。而“初震”这句话,就是“悬三百尺”这句话的注脚。这八句话,四十个字,作者在接下来的七节中,用二十八个字重复了一遍。至此,瀑布的主场景已经从正面写好了。
二楼四句全是空的。“仰视”的句子,支付题目上的“王”字;所谓的“力挽狂澜”“好运气”不过是抽象的恭维,不足为奇。“海风”这个怪词来自作者的错觉,通过对比描绘出瀑布的壮美。诗人说,从天而降的瀑布甚至被海上的飓风不断吹动。如果是在明月当空的日子,照在瀑布上,会显得空灵明亮,与月光融为一体。有了这两句话,上面的“男”和“强”就不是概念上的了。这四句话是通过一层一层写出来传达瀑布之神的。虽然笔是空的,但它使瀑布更加生动。
三楼的四句话很详细,但是是从侧面勾勒的,也就是从上下两个侧面。空中,水滴在空中飞溅,冲刷着左右山壁。“绿色”这个词是经过非常仔细考虑的。一是瀑布冲刷石壁,越冲刷越绿,越显得可爱;二、山壁之所以“绿”,是因为正面边缘长期被瀑布浸润,石头上可能生长了苔藓等植物。《飞珠》一句说的是瀑布在阳光下飞走,所以像轻云;“流动的泡沫”这句话说的是瀑布在穹石上滚下,所以用“沸腾”一词来形容它翻滚的形状。这四句话讲的是瀑布的动态,以附近事物的光彩和色彩为衬托,详细写出瀑布的形状,然后准备瀑布的形状。
第四层六句表达了诗人的兴趣和愿望,不是泛泛而谈。除非你是“名山”,否则看不到这个奇观,所以先说“乐名山”;那些“对休闲感兴趣”的人在面对瀑布时会感到更加宁静和无忧无虑。“不管”二字开合,先擒。意思是说,以琼野为仙终究是一件遥远的事;但遇到山中奇景更真实,足以荡涤尘俗。然后归结到隐居,诗人说这本书是他的夙愿;如果你能永远离开这个世界,长期生活在林泉之地,你会有一个坚实的愿望。捆绑是自然而简单的。
五言古诗讲究情趣调度,直抒胸臆,朴实真实,气象万千。诗人的情感起伏与诗歌的节奏同步,形成了感染人的力量。李白擅长乐府和歌行,常以乐府和歌行为最恰当的艺术形式,以其过人的才华表现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纵横的才华、不羁的思想和奔放的情感。这些诗写得学问非凡,飘在空中,又突然离去,不屑于刻章刻句,懒得刻心刻意。他们天马行空,天马行空。五古“望庐山瀑布”便是如此。李白把庐山瀑布写得非常壮丽。诗人寄情山水,从“西登香炉峰”到“冒泡穹石”,后三句抒情。“海风不断吹,江月照江天”中的“空”字,说明诗人在寻找一种“闲适”的感觉,也体现了李白的雅风。在庐山美景下,诗人借景直抒胸臆,语言朴实真实,却仍能感染读者。第一首虽然是古诗,但是里面有很多对仗。古今读者常说这首诗不如第二绝句写得好,但也有不少人指出这首诗自有妙句,如南宋的胡载、葛、魏涓。
第二首是七言绝句。诗中的香炉,即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浑圆,烟云聚散,似博山香炉”(音乐史《太平环记》)。但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就变成了另一番景象:一个不屈不挠的香炉,一团团的白烟在冉冉缓缓升起,飘渺在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变成了一朵紫色的云。这不仅使香炉峰更加美丽,而且浪漫,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然后诗人把目光转向了山壁上的瀑布。“望瀑悬河前”,前四个字才是重点。“悬于河前”是“望”的第一意象,瀑布就像一个巨大的白练高悬于山川之间。“悬”字妙不可言,它由动转静,生动地表现了《远望》第一首诗中倾泻瀑布的形象,“勇者!”正是这种“自然”才能“吊”住这个巨人,所以“吊”字也包含了诗人对自然神奇力量的赞美。第三句话也描述了瀑布的动态。“飞落三千尺”,一笔一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生动地描绘了瀑布喷涌而出的情景;“直下”既形容山高坡陡,又表示水流之急。天直落,势不可挡。但诗人还不够满意,又写了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他真想从天上掉下来,让自己的灵魂大吃一惊。“疑是”值得玩味。诗人明明是恍惚中说出来的,读者也知道不是,但都认为只有这样才更生动,更真实。秘密就在于诗人之前的描写中已经孕育出来的意象。高耸的香炉峰隐藏在云雾中。看着远处的瀑布,就像从云端飞下来,坠落在天空中,自然联想到一个星系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定九天”的比喻虽怪,但并非凭空出现在诗中,而是从形象的刻画中自然浮现出来的。它夸张而自然,新颖而真实,从而引起全篇的共鸣,使整个形象更加绚丽多彩,气势磅礴,气势磅礴,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表现了李白“万里倒,势犹末强”的艺术风格。
宋代诗人魏清之说:“七言诗第五个字要响。.....所谓林格致力于地方。”这个观点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生”字,既让香炉峰“活”了起来,又隐隐约约地表现出山野炊烟袅袅升腾的景象。“挂”字之前已经提过了,“落”字也很奇妙。生动地描绘了突然的高空和巨大的流量的雄伟气势。很难想象如果把这三个字换一下,这首诗会是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宁也写过一首诗《庐山瀑布》。正如诗中所云:“雷霆冲入河中,不得安宁。千古如白练,一界断青山。”虽然场面不小,但还是给人一种尴尬感,可能是因为到处都是瀑布,瀑布,很结实,很板。虽然是小诗,但是味道还是挺浓郁的。比起李白那种由内而外,实实在在,空灵缥缈,简直是天壤之别。难怪苏轼说“帝遣银河垂,古有谪仙。我不想和许宁洗烂诗。”“戏徐宁瀑”这首诗虽然有些偏激,但其基本倾向是正确的,这说明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而且是一位有见地的鉴赏家。
因为五言古诗没有篇幅限制,诗人写得很自由,写“海风”“江月”“穹石”,写得跌宕起伏,开阖,转身,写得自由自在,一气呵成。由于篇幅不大,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达到了写瀑布的极致,极其夸张,但清新自然,朴实生动,同时又有湍流开阔,飞动流动,跳跃摇曳的气势,又有歌唱的气势和特点。
两首诗都是李白写的,都是描写庐山瀑布的景色。李白和依我一生中一个不变的习惯是在美丽的庐山风景,这显示了诗人的名字的光环。他想象力丰富,奇思妙想纵横,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自然清新如河,清澈如云。其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自然之美、率真之美和自由奔放之美。这两首诗就有这样的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