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周舟的讲稿是什么?

“什么是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课的内容,在第44、45页。

教科书分析

这节课是本单元的开始。是结合概念、测量、计算来研究空间和图形的教学内容。它基于学生对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和正方形的初步理解。是学生今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也是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运算理解周长的含义,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数学思维:通过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体验的同时发展空间概念,渗透“化乐为直”的数学思想。

(3)问题解决:在学习活动中,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与同学一起体验克服困难后的成功,树立掌握数学知识的信心。

重点和难点

因为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而这节课的内容又是从表面到边线,很难学习和理解,所以,

认识周长,测算基本图形的周长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各种图形周长的测量和计算方法,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

说和学的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我综合运用“活动教学法”、“直观教学法”、“课堂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

学习法律主要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1.教学过程体现“两个方面、三个行动、一个参与”:即让全班同学说话、动脑、动手、参与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

2.体现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程序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为了体现这种新理念,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来讲授这堂课,即“创设环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操作探究、构建新知识——运用知识、深化理解——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一)设置环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程。

活动1:看一看,比较一下。

利用2008年奥运会的机会,在课开始时,我利用课件为学生们创设了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同学们,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举行,动物们也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看,一只蚂蚁正在练习跑步。

生动有趣的图片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我趁机引导学生观察,说说这只蚂蚁沿着树叶跑了什么:引导他们发现,从起点出发,沿着树叶边缘走,再回到起点,就是跑树叶的一周。通过观察和比较,让学生理解“一周的叶子”的含义,从而初步建立周长的表象,为学习下面什么是周长做必要的准备。

(二)操作探究,构建新知识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1:画和说。

“现在,孩子们,请你们从收集的树叶中选一片,用笔在纸上画出它的周长好吗?”

学生自主活动结束后,我让学生展示作品,谈谈“怎么画”。学生画画的出发点可能不一样。这时候老师重点引导学生明确,无论从哪里开始画,最后都要回到起点。由此渗透出“周长是封闭图形的长度”的含义。老师总结并写在黑板上:一片叶子的长度就是叶子的周长。

然后让学生在课后的第一个练习中画出这幅画。

在学生经历了上述活动后,让他们在看、画、说等活动中理解“什么是周长”,从而建立平面图形周长的描述性概念。通过短短几分钟的绘画过程,学生们的体验在不断加深。我认为再多的语言也无法取代这种边做边学的方式。在学生对周界的含义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为了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什么是周界”,感受周界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他们从生活中找一个对象,或者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说“周长是什么”,比如数学书封面上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书桌上一周的长度是书桌的周长;用手触摸它们,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周界的存在。理解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越接近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学生对知识的自觉接受程度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物体表面的周长到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自然就有了“周长”概念的总结,接着是老师的板书:一个封闭图形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还可以让他们知道,不仅我们身边有围度,我们身上也有围度,引导学生认识腰围和头围。

“店里有大中小三种裤子。陈老师想买一本。我怎么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尺码?”引导学生说要量腰围。要结合生活实际,根据测量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利用测量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所以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方法,相互配合,测量同桌的腰围。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俗话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做一遍。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运用知识加深理解

创设“突破”情境,激发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没有通过一关,就会得到相应的分数,最后得分最多的赢家就是今天。"

级别1:测量并计算下图的周长。

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并使用适当的方法与小组中的同学合作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在小组探究中学会测量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为后续学习几何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做铺垫,也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数学理念。)

第二关①农民的叔叔想在花园周围建一个栅栏。这栅栏有多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所以数学习题的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我设计了上面两个习题。

第三关:为了让学生感受翻译的数学思维,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判断每道小题中两个图形的周长是否相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数字,先做出自己的判断,然后分组讨论。上课发言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边线移动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第一组中两个图形的周长不同,第二题中两个图形的周长相同。

整个游戏由易到难,符合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经验水平。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荷兰学者Freiland Tal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法是做中学”。“我觉得纸上谈兵,不知道这件事一定要做。”

(四)课堂小结,拓展和延伸

1、课堂总结:为了总结本节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①你从这节课中收获了什么?②关于周长,你还想知道什么?2.延伸:课后找一片喜欢的叶子,测量它的周长。设计意图:这种从课内到课外的拓展,不仅丰富了教材内容,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无限延伸。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围绕“什么是周长”这个话题,从树叶和一个图形开始,然后引导学生选择生活中的物体或具体图形,说出“什么是周长”。这将加深学生对“什么是圆周”从个别到一般的理解,从而扎扎实实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