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小学生的行为习惯
以前我们提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总是把它归为道德教育,以为可以用一些强制性的管理和惩罚制度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结果总是治标不治本。经过多年的总结,我们意识到仅仅严格管理学生的行为是不够的。因为心理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总是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主导,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可以内化积累成一定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素质一旦在相应的情境中形成,就会产生条件反应,表现出匹配行为,进而形成一定的适应性。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看,有必要探讨和研究矫正学生行为问题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问题,以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心理或行为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相应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一,讲道理,化被动为主动。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要让他们明白我为什么要这么做,从理想上接受。学生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自觉地去做老师要求的事情,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在对学生进行“自觉排队”、“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做眼保健操”的教育时,首先要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你不这样做,会发生什么?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理解这样做的意义。当然,在说理上,老师也要讲究方法,不能只是讲解,要结合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游戏和班级活动。比如可以把“邱”的故事和对学生的纪律教育结合起来,把对学生排队队伍的教育和一些违反交通规则造成交通事故的具体事例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立足课堂,面向整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联系学生实际,文道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形成习惯。
2.以身作则,激发自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子曰:“其身正,无令而行。他的身体不是直立的,虽然他不服从命令。”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以身作则,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这不仅会极大地促进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多树立现实生活中的榜样。比如,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个人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学生的要求做出表率。让其他同学自觉模仿,形成习惯。表扬遵守纪律的同学,学生的每一个好的行为我一发现就表扬,有时通过升旗仪式,有时通过小黑板、黑板报、广播等形式。也是为了在学校营造良好的氛围。做学生的好榜样,不要让自己的坏习惯“感染”孩子。
第二,正确的引导和正确的行为
“习惯”只能由“学”来“用”,任何一种习惯都是教师有意识的反复训练形成的。学生按右侧两排上下楼梯一直是学校行为训练的重要内容。如果我们忽视它,就会发生学生踩踏事件。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行为呢?首先,班主任强调学生上下楼要站在右侧两排,并解释说不站着上下楼会很危险,而且会影响楼内秩序。同时安排本班一两个同学组织楼上楼下的有序。学校放假期间,安排值班领导和老师在课间巡视。课间,值日学生在楼里站岗。同时加强上下楼梯站立的严格训练。每周用升旗仪式后,学校总结好课,提出不足。为了加强训练效果,我们有时采用中队会、大队会等形式,通过学生编小品、相声、课本剧等,生动活泼,深受学生欢迎。
第三,严格要求,密切配合
良好习惯的培养必须依靠学生的反复练习。养成一个习惯需要三个星期,养成一个稳定的习惯需要三个月,养成一个不可改变的习惯需要三年。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应该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小学生自控能力差,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容易产生和消退。因此,不能只讲要求,要结合实际,精心准备,精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监督,直至巩固。让良好习惯的养成融入课堂教学。同时,在反复练习和强化训练中,要特别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级之间的密切配合,保持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
第四,监督鉴定,加强培训
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良好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的现象。这样,老师平时的监督就更重要了。通过定期督导检查,每周对学生和班级进行一次评估,并公布评估结果。评价使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形成自觉的习惯。所以每次鉴定都要严格、认真、及时、准确。平时在组装组装中发现做得不够好的同学,及时指出,帮助改正。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把外在的强迫转变为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
小学生好胜,喜欢竞争。比赛的方式往往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校开展了多种行为习惯相近的竞赛评比活动。如:“雏鹰争章”和礼貌表演比赛;成绩最好者,授予“自理能手”、“纠错卫士”、“礼仪标兵”、“行为规范小明星”等称号。这些丰富多彩的评比活动使学生有了学习的方向和追赶的目标,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其实就是把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有耐心、有信心、有毅力,抓、抓细、抓实、抓反复,并与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五、注重家校合作,抓好* * *管理,发挥协作作用。
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忽视。有些孩子在家和在学校的表现完全不同。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父母与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亲和力和权威性,也具有先入为主、奠基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孩子成长同步,使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的特点;此外,家庭教育主要受言行和情境的影响,更具有感染力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孩子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此,我校利用教师家访、每月家长开放日、家长会、与家长个别沟通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老师向家长说明学校开展的活动和学生在校的表现,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的工作,把孩子* * *培养成人。
学生的自制力较弱,需要学生长期坚持,形成习惯。必须有监管来保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上学之前,孩子的教育主要来自父母。孩子上学成为小学生,在校时间只有7、8个小时。其他大部分时间他们和父母相处融洽。社会风气对小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所以,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绝不是学校的事。要把家庭和社会结合起来,密切关注。学校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印家长报等方式提高学生家长的理论水平,唤起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形成的重视。组织家长交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经验,让家长了解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所做的努力,争取家长的支持,形成合力。请校外辅导员来学校讲课,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开始养成良好的习惯。
同时,要特别注意班级对学生的管理,学校少先队、中队干部的监督管理作用,舆论对学生的监督作用。学校可以把各种规定分解成几块,在校内进行评比,学校的学生干部会每天检查打分。学校每学期可以组织好习惯学生的评比,给予奖励,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如果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共同努力,我相信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是可能的。为了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新一代,让我们一起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