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美术课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

近年来,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进步。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头脑。创新思维是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既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又能产生新奇的、前所未有的思维结果,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艺术教育是公认的培养创新精神最有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因此,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为此,我们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了近一年的初步研究。

首先,创造一个鼓励创新的环境

小学生的学习几乎完全依靠老师,只需要老师和书本来记忆和容纳知识。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和压力以及相应的训练,因此产生依赖心理。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热情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基于具体形象的联想。虽然他们已经能够用一些概念来判断和推理,但他们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与具体的图像联系在一起。鉴于这一特点,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

比如在一年级实验教材《好吃的水果》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带上各种水果,创设了水果世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吃、看、想、画”的方法来到水果世界。老师拿出一个橙子,问他的同学:“橙子是什么形状的?”“还有哪些物体是圆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太阳”、“卫星”、“球”、“毛线球”等等。)“请把你刚才说的画出来。”当学生画完后,老师剥下橘子,请学生们吃。同时,他问:“橙色的花瓣是什么样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像月亮”“船”“镰刀”“香蕉”...)这时,学生的作业纸上出现了许多关联对象。像这样的吃、看、想、画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热情。

(二)创设情境,培养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从儿童的心理特点、知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出发,引导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出更新更奇特的作品。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多做配图、组图、识图等练习,培养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教会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大胆创新,从而拓宽和画出生动的教材。

比如教手形联想的时候,我觉得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手绘的美丑不是主要的东西。关键是如何用手的形状去想象画面,布局,配色。在我清楚地解释了如何使用“手”进行联想后,我启发他们想象手的各种手势,如张开、握紧和分开手指。学生们热情高涨,跃跃欲试。最后,一系列姿态各异、色彩丰富的联想手作品展现在孩子们面前。

二,合作探究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中最重要的方面。发散思维,即发散思维,是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探索各种可能性,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

我们知道,孩子一开始画画总是凭印象画,往往是别人怎么画,他也照着画。教师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经常运用“多提问多思考”、“一个问题用多种方式表达”等方法进行教学。

(一)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内心的创造欲望。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还要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习惯。如果画“风”,可以问学生:“风吹过来会怎么样?”请不要忙着回答,多动动脑筋,然后画出自己的思路。这时候你会发现,有各种风吹过的场景:有的同学画弯曲的树干;有的画的树叶漫天飞舞;一些彩绘的帽子飞走了;有些画引起了很大的波澜。在此基础上,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作业给学生看,先请学生点评,然后老师总结指出好的作业在哪里,值得借鉴的地方,同时指出差的作业,在哪里,应该改正的地方,这样老师在学生发散思维后再进行点评总结,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尽可能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和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调动每个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积极性。比如《闪光的烟火》、《我在空中飞》等课,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创作,自然会将学生的思维转化为“我要画”、“我要画”、“我一定会完成”。然后将单个作品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合作产品,既可以相互学习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让学生靠集体力量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倡导民主,培养批判性思维。

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教学的前提。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才能没有思想负担,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去爱、信任、尊重每一个学生,满足学生表达和表达的欲望,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进一步培养创新思维。

(一)敢于挑战书本

对于书本知识,传统教学过分强调学生的“内”,忽视了“外”的学习指导。久而久之,学生成了书本的奴隶,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力。所以要教育学生批判地对待书本知识,不仅仅是书本,还要通过实践活动证明书本上的方法不是唯一的。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书上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

(二)敢于挑战老师

“听老师的话”是家长和老师教育孩子的历史性话题,而“听老师的话”这种心理定势在当今中学生中愈演愈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老师是这样的,这是老师说的……”,这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要求教师发扬民主,尤其是教学民主,抛弃传统社会赋予的教师尊严,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一员,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3)敢于挑战他人

从众不利于个体独立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必须鼓励他们不要盲从别人的思维模式。

例如,当孩子们画一幅想象中的“午睡”的图画时,许多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画一幅孩子睡在床上表示睡觉,然后在屋外画一轮红日表示中午。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那就没有创造力了。这时候老师要鼓励学生思考有没有其他表示睡觉的方式,有没有其他表示中午的内容。受老师启发,孩子们以为睡觉不一定在家,不一定在床上,中午也不一定画个太阳。

第四,建立科学正确的评价机制,促进创新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建立科学正确的评价机制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21世纪的绘画是一个分析和设计的时代,强调个人自信。学生成功的关键在于老师能否尊重他们的人格。教师应鼓励和保护学生个性中独特的人格特征,如敏感性、强烈的表达欲、竞争性和自信心。

传统教育喜欢要求学生用统一的标准、一致的思维、一致的表达方式、一致的作业,让学生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不敢越线,造成学生的自卑感,容易让学生缺乏自信,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必须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让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老师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作业,而不是站在自己的层面去修改或否定学生的作业。

如何科学正确的评价,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实施。

(A)基于鼓励的评价

学生的美术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个性爱好、情感、感知和表达能力。所以,我们用一个尺度来要求和衡量学生的作业是不现实的。学生绘画的能力和特点与其心理发展水平密不可分。评价他们的作业,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个性表现、审美情趣的差异,给每个学生留有自己的发展空间,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作业,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教师要优先鼓励学生的作业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潜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从学生的角度来评价

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有着鲜明的个性,没有统一的答案。学生绘画创作没有对错,只有“好”和“坏”。每个学生对自己的作业都很自信,他们的绘画不受任何规章制度的限制。同时,由于技术能力的限制,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来的艺术趣味并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一种自然的表现。他们的画在成年人看来可能很幼稚,但他们能解释画每一幅画的很多原因。教师在评价作业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找出作业中的闪光点并加以表扬,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三)从爱的角度评价

爱和尊重是教育的起点。教师要从爱出发,把对艺术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对学生作品的爱、对学生在绘画中表达的幼稚个性和情感的爱结合起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的评价,用学生对自己小小进步的真诚快乐点燃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也要适当灵活地进行一些负面评价,指出不足之处,给予具体帮助。

总之,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的老师转变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思维热情,认真加以引导,就一定能让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