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后记和反思有什么区别?
教学后记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对本课的自我评价。对于这个环节,要像备课、听课一样细致,仔细回忆这节课的“成功”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现的一些问题,对知识、技能、技巧等疏漏了如指掌,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而且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
写教学后记对我们每一个老师,尤其是新老师更有好处。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有些老师的教学后记是写在课前的备课笔记上的,有些老师只是写了几笔,什么都没有就搞定了。那么如何写教学后记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精确”是指简单扼要。教学后记不是长篇大论,也不是流水账,而是对课堂“真实情况”的记忆。对于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如老师的示范操作,讲课中的语言,操作要领的描述,对学生的指导等。),通过表象,找出内在规律,进行初步的归纳和选择,简要记录讲座中的“成功”和“失败”。有话要说就长篇大论,没话要说就一段。言简意赅,即“精”。
第二,我们应该“紧”,即及时。有时候,课堂上的一些情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遗忘。所以最好课后趁热打铁,及时记下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如果时代变了,效果将远非完美。因为灵感只是一瞬间,感觉消失了,灵感就不“灵”了。
第三,要“重”,即专注。写教学后记要在教案的指导下进行,课前备课要提前按计划进行,教学中要做哪些研究和探索要提前考虑,这样在教学中才会注意,写教学后记时才能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对于那些尝试和探索的实验项目,要重点记录,使之成为重新实践的第一手资料。比如技术课实验教材《室内花卉栽培技术》中的“蟹爪兰嫁接繁殖”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可以记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总结改进。对于大量积累的“教学后记”材料,需要进行总结概括,从中汲取经验,从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全”就是全面。写教学后记的时候,要把内容记录完整。它大致包括五个方面:
(1)对教材的理解。教师只有认真、透彻地学习教材,才能从整体上掌握教材。写教学后记时,要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标,教学任务是否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教材中的思想内涵是否深入挖掘,教学进度是否合理,板书设计是否欠缺,实际教学效果是否与备课思路有出入等等。
(2)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组织教学时是否宽松适度(如教师对意外事件的处理方法,学生的不同意见等。),集中指导和个别指导的时机是否合适,等等。
(3)学生的反馈和建议。要写好教学后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反映和建议,做好调查研究,发掘学生的思想,不断探索这个时代学生的心理特点。
(4)学习相关业务资料,充实头脑,提高理论水平。
(5)写一点经验。通过编写教学后记,可以积累零散的经验教训,形成宝贵的经验。
诚如朱所言,“孔子教人零零碎碎地去,去谈之,来来往往合在一起,合成一件大事。”孔子平时教给弟子的话,看似很小,无关紧要,但时间长了,你会觉得这些零星的东西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学会总结。教学结束后,我们写教学后记,每节课的教学后记都是零散的经验教训。久而久之,这些小小的经验教训就变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教学规则,这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乃至所有善于总结经验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什么是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作为日常反思的概念,人们往往把“反思”等同于“反省”。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思就是思考自己的思想和心理感受,理解或描述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在我国,“自省”的概念由来已久。孔子提倡“仁”的观念,强调学者的自省能力。自省一直是儒家弟子的自我需求,人们也一直强调通过自省来促进自身的发展。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首先将反思引入教学过程。在他著名的著作《我们如何思考》中,他认为反思是“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倾向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对任何信念或假设的知识形式的积极和持久的考虑。”
反思性教学一词的正式出现,主要是受美国学者斯科特1983出版的《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士如何在行动中思考》一书的影响。在书中,斯康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反思性教学的问世是对单纯将教学改革贴上成败标签的超越。我国学者熊传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和解决自身、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问题,将‘学会教’与‘学会学’结合起来,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有意识地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理性观察和修正来提高教学能力的活动。反思是达到实际教学效果,使教师教学参与更加主动,专业发展更加积极的手段和工具。教学反思是一种分析教学技能的技术,是对教学活动的深刻反思,使教师能够自觉、谨慎、经常地将研究成果和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学反思的目的是指导和控制教学实践,定期的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教学反思是对各种有争议的“优秀教学观”进行深入思考并依次做出选择,也是对教育理念和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是提高自身业务和教学实践,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积极探索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的一种学习方式。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意识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一种方式。
这里说的反射和通常的禅定反射是不一样的。放松和追忆往往不是一个人的独处,而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甚至付出巨大努力的过程,往往需要老师的配合。此外,反思不仅是教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一种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陈旧的观念和不恰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结果他的教学很可能长期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而止步不前。现代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育者第一的理念。教育观念正确与否是教师成熟的重要标志。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正确的想法导致正确的行为,错误的想法导致错误的行为。如果一个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落后,那么他越是投入工作,往往对学生的伤害就越大。所以,教师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观念不改变,只是纠正行为。当然这也是对行为的纠正,但往往原来习惯性的不合理行为会经常出现。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于它着眼于教师知识结构中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占有和提高,反对和批判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只注重教师一般知识的传授,如公共知识、专业知识(所谓本体论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所谓条件性知识)的占有和相应学历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面对有目的的行为所具备的课堂情境知识和相关知识。这种知识的获得,由于其独特的个性、情境性、开放性、探索性等特点,需要教师自我反思和训练,依靠他人给予似乎是不可能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历+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没有深入思考,那么即使他有“20年的教学经验,一年也可能只是20次重复他的工作;除非...善于借鉴经验反思,不可能有进步。”他永远只能停留在新手老师的水平。
实践证明,善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努力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师,会加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在教学中,一旦老师熟悉了课本,
特别容易陷入机械重复的教学实践,处于经验思维、书本、权威、惰性教学的定势中。因此,开展教学反思,
加强教师的自我评价和自律学习,对于教师学科的发展尤为重要。教师只有把自我发展视为必要和必须,才会努力发展和建构自己。
形成对自身发展的整体观,从而不断推进自主学习教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反思能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发现困惑,“教而后知难”,不断发现陌生的我,从而促使他们向老师求教,在书海中寻宝。学习和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新的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方式。
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之后,锐意进取。有问题,我们就整改;发现问题,我们会深思;如果我们找到了经验,我们就会升华。这样,教学反思的本质就是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并善于突破和超越自己,不断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你可以在灯光下沉思,回顾,展望夜晚。你可能会倚窗望星空,夜不能寐。正是因为教学反思具有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你才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多反思教学,就相当于在没有窗户的墙上开了一排窗户,可以欣赏到前所未有的风景。不仅有一双眼睛,一双耳朵和一条舌头,还有一个大脑!
三,教学反思的类型和方法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非常成功的教学观察课。在这些观摩课上,老师和学生配合得天衣无缝,探索、讨论、自学等各种练习都有。再加上多媒体演示,老师很兴奋,听众也很兴奋。然而,一年的教学有多少这样的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能够真正意义上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开展反思性教学的教师并不多,很多教师仍然凭借自己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重复的教学实践。老师的教学重点是放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考试形式上,还是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学生个性、兴趣、情绪的培养和控制上?这是现代教育思想转变中的一个重大原则问题。当然,教师反思教学活动不可能有一个标准的模式,因为反思本身具有情境性和不确定性,反思只能根据具体问题和实际情况在可能的条件下进行。
反思的类型可以是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反思的方法可以是行动研究、比较、总结、对话、录像、档案袋等。本文简要介绍了反思的类型和方法。
纵向反思与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历史进程中的认知对象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获得学生的反馈,作为另一个认知对象进行分析。最后,两个具体的认知对象在一起摩擦,整合思维。教学反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横向反思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在课堂上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学习别人的长处,通过学习和比较,找出思想上的差异,分析手段和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高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登峰造极,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个人反思总结法,“课后思考”:新老师一节课下来总结自己的思考,写一篇课后教学日记,这很重要;“一周后思考”或“一个单元后思考”:也就是说,一周的课或一个单元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改正;“月后思考”:整理一个月的教学活动;“中期思维”:即现在流行的中期质量分析,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阶段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你也可以反思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者一个教学环节。
集体反思对话法,集体反思是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和同事的教学实践,并就实践问题与他们进行对话和讨论。它是一种互动活动,关注教师之间的成功分享、合作学习和* * *的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 * *体。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从他人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可以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广泛途径。老师们互相观摩教学,详细记录所见所闻。还可以用摄像机拍摄教学活动,组织观看。每位观摩老师写教学反思,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督促大家分别思考,然后共同讨论,重点是对教学中常见的困惑进行团队反思,每位老师各抒己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使有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次智慧碰撞和学习的机会。”
[4]
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反思性教学的重要特征。反思既是“关起门来思考”,也是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这是由教与学的社会性决定的。除了同事间的集体反思,还可以邀请教育研究学者介入,提出促进性、针对性的建议,督促教师不断反思,从而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第四,教学反思后的重构
教师对教学的反思是教师的自我重建。教师建构自己的认知方法,自己对各种事物和观点的理解,自己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
能够客观的看待自己的教学过程,找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而找到解决的方法和策略。
然后监控策略的实施效果,真正实现对教学的客观评价。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自己、学生和教学过程。在教师主动建构的过程中,
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相辅相成,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只有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过程中,才能成功地进行自我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