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背景
1,现状分析: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校本教研活动中的动手操作让师生受益匪浅,但在反思中,我们也不同程度地发现了学生动手操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1)课堂上并没有真正让学生操作,只是为了操作而操作,不注重实效,有时流于形式,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2)引导不够,操作时存在各种摆放现象。
(3)一些手把手的操作,在喧嚣中失去了真正的内涵。
(4)大多数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但在课堂组织和学生学习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学时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2.结果分析
(1)教师缺乏控制操作难度的技巧,控制能力有待加强。
(2)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忽视操作时间的规定。课堂作业时间过长导致混乱,作业时间过短导致流于形式的不良倾向。
(3)教师不能全面有效地控制操作过程,导致学生操作没有方向,思考没有目标,无法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4)学生对操作流程和方法不熟悉,操作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导致操作不分主次、目标不明确、利益输送、手脑不能并用等现象。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我校数学教研组决定以“体验运算中知识的生成”为小课题,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在同一个班级开展异质小课题研究活动。
第二,理论支持
1,生理学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操作有利于大脑功能系统协调活动。所谓“智慧之花开在手指上。”
2.教育学家认为,通过数数、摆姿势、画图、测量、折叠、拼写等实践活动,让孩子获得感性知识,可以帮助孩子获得感性知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概念。
3.心理学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符合儿童从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智慧是自动开始的”,精辟地论述了“心”与“手”、“智慧”与“行动”的密切关系。
4.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
三,主题教研活动
以学生喜欢的动手操作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学习和学习中去做,让数学活动因操作而精彩。
四。小型主题目标
1,搭建乐于实践、善于研究、敢于探索的教研平台,培养一批业务精湛、研究能力强的科研教师。
2.培养教师全面有效控制作业过程的能力,增强作业的有效性。
3.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反思能力。
4.加强学生对操作程序和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操作水平和能力。
5.通过专题研究中的动手操作,学生可以运用各种感官,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素质,促进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6、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的大发展。
通过对课例的学习,可以积累经验,提升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反思,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特色。为实现我校“研究型学校”的宏伟目标奠定基础。
动词 (verb的缩写)教学和研究形式
1,通过专家指导、全员参与、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的校本培训模式,达到促进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反思的目的。
2.走“教师自主备课——一课三研、异构课——讲座辩论、案例研究——再设计与观察——总结、反思与提升”的路径,走以研促教、以研促校之路。
3.变封闭的校本教研为多元开放的新格局,使校本教研主题化、系统化,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4.在实地教研的基础上,在网络教研的平台上,让所有老师在网校、博客里积极发表评论、跟帖。
不及物动词实施过程的具体安排:
(一)酝酿阶段(发现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本学期初,教务处召开了数学教研组会议。会上讨论决定开展以动手操作为核心的课例教研活动,分工明确,并初步研究了本次活动的实施方案,注重课例设计的新理念。将异质教学的教师和教学内容安排在同一个班级,确定讨论的重点,“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因此,数学教研组计划开展课例研究,重点是“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围绕“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总结-行为”的螺旋式上升模式开展校本教研。具体分工如下:
教研活动主管部门:教务处
教研活动主要成员:教导处、各年级数学教研组组长、数学教师。
授课教师:焦如琴、裴晓宇
(2)准备阶段
1,专家指导,同伴互助,推广理论
在校本教研中,我们学校的教师需要专业的指导,需要专业研究者的支持和帮助,这样校本教研才能形成从封闭到多元、开放的格局,专业的指导才能成为校本教研的有效支撑。在校本教研阶段,邀请专家和研究人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专家们“含而不露,指而不晓,开而不达,引而不发”的发人深省的指导,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为新课改奠定了基础。因此,积极邀请县级教研人员和优秀教师来校指导,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加强青年教师和名师的培养,为教师的专业学习、水平提高和才华展示提供机会和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2.确定课程计划并撰写设计。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选取了两个单元的内容,观察物体和多边形面积,这两个单元是人教版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第九册。经过认真筛选,我们决定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课例,在明确课例文本后,教研组确保所有参与研究的教师都有实施课例研究的方案和教材,让所有参与者都明确课例研究的目标。规定一周内,两位数学老师按要求写出小学数学第九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设计。
㈢实施阶段
1,自主备课
制定研究计划,确定授课老师,通知两名老师准备教学设计。
2.一节课,三门研究课,同一节课异构
4月3日第一次磨课。
4月4日,第二次磨课,集体备课。各位老师就教学设计畅所欲言,交流讨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构思和意图。同时,两位老师认真听取建议,取其精华,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并定稿。
4月5日听课。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上面两个老师教的一样。老师记录课堂教学过程,观察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动手操作的把握和处理,如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写表扬课记录,由焦媛媛记录。
3.讲座、辩论和案例研究。
讲座结束后,教务处组织全体数学老师进行案例讨论。案例讨论是一种互动的研究,通过教师的评价、辩论和提问,使所有数学教师都能参与并取得进步。鼓励参与者通过自己的思考、感知和理解,主动提出新观点、新想法。在讨论中,可以在大家关注的环节上回放视频,把自我反思和讨论结合起来,找出问题的原因。
4、思维碰撞
观察了两位老师的课,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收获,可以是设计理念,教学反思,甚至是教学过程中的细节。把这些收获放在网校里,供授课老师重新设计时参考。每个阶段分为三个基本步骤: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思与改进。教师自主开展设计研究课,各教研组听课,观察然后反思教学过程,找出主要问题。然后设计,观察,反思。
5.以线上教研为平台,让所有老师都可以在网校和博客上积极评论和发帖。随着我校教师队伍的扩大,很难准确高效地开展野外教研活动,其效果往往会打折扣。小专题的内容或活动中需要体现的教学思想和新的教学理念,都可以通过网络传递给每一个需要的老师。他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他们可以随时讨论和交流想法和问题。我们可以对教学进行反思,记录一些平时的零碎想法为以后的安排打下基础,与其他老师、专家进行交流,通过回复、交流,汲取他人思想的精华为我所用,通过“对话、合作、* * *”达到专业成长的目的,让教师成为有良知的人,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思考教学问题的解决之道。
6.重新设计并观察
两位老师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自己的课后反思,对所教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设计完成后,又借课进行了第二次听课,然后进行了第二次反思和讨论。
总结推广阶段(在课堂上反思并形成策略)
1.上课的老师利用授课老师反映的教学设计进入课堂。
2.组织教师就“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展开辩论,形成策略。
3.教师要认真反思小范围研究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并通过课例研究对形成的策略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
4.老师总结提高。课例研究结束后,老师会写一份课例研究报告。如果不及时总结,这种收获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相反,及时总结,或一次反思,或一篇论文,或一份研究报告,把自己的收获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会成为自己未来成长的一面镜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活动因为操作而精彩。
5、主持总结,明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