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有什么好处?(600字)急!急!急!

可以提取~ ~ ~ ~

你看一看:

随着时代的步伐,我们满怀激情地进入了21世纪。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环顾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活跃的生产力。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和教育的进步。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将世界推向了信息经济时代。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职业的广泛流动,直接形成了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从65438到099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在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21世纪的教育应该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明确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这就给我们的基础教育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学校教育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知识,才能有利于学生将来的终身学习。对于这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学会认知。报告认为,学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形成广泛的知识基础,而且要使学生有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可能性。这种认知能力就是接受教育的许可证,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面对这种情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受到了世界各国前所未有的关注。这一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关键、最彻底、最核心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这种变化不仅意味着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素质等的变化。,还意味着学生个人与世界关系的改变和生存方式的改变,也意味着学生主体力量的增强和作为个体的生命价值的彰显。

作为海淀区教研室的一名研究人员,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使我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实验和学生学习方式改革的研究。它试图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学习方法,特别致力于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作者认为,当今社会,不会合作的人是不会生存的。现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双赢。与其通过竞争求生存,不如通过合作求发展。基于这一观点,笔者试图探索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以提出问题为核心,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完成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

二,合作学习的定义

1.合作学习是一种组织形式的学习,与“个体学习”相对。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学生为了在小组或团队中完成相同的任务而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致力于建立学习小组的社会学习模式。小组学习通常是主要形式。

2.合作学习的要素。

学习材料、学习小组和教师指导是合作学习的主要要素。学习材料要有生活基础,要受到学生的关注,旨在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给学生的思维带来挑战。因此,合理选择学习材料是学习的物质前提。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小组成员相互支持与合作,相互信任与促进,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明确合作目的,承担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和监控是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

3.小学生合作学习的认知和情感基础。

心理学家史高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包括宽容、控制和情感的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渴望归属感和爱。孩子渴望与朋友建立友谊,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爱。目前三个需求基本满足后,就会有尊重和实现自我的需求。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个性心理(如能力、气质、性格、需求、动机、信念等。)在学习过程中与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发展不断碰撞交融。小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中,学会树立信心,尊重他人,完成任务,取得成就,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同时也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吸引他们的关注和欣赏。合作学习关系的建立为小学生创造了一个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第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过程。

激发兴趣→提问→自学→合作→交流。

(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前提。

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是上好课的前提,当然也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前期(6-12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对新奇具体的事物感兴趣,感知事物的目的不够明确;无意和情绪明显,主动好奇,注意力不够稳定;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到抽象的逻辑思维。

语文教学必须从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呢?

第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一个被学生接受和喜欢的老师教的知识,能让学生产生兴趣,被学生接受。古人非常重视这一点。《学记》上说:“准备好学习和亲近你的老师,和你的朋友一起快乐,相信你的方式。”《颜氏家训》说:“信其言,信其近”,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理解学生,将他们视为积极的人,尊重他们的人格,恢复他们的自尊,以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尊重,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胆发言。即使他错了,也不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反而会被鼓励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三,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万全小学的张然老师,在课前讲了一个故事:在一次地震中,一个学校的学生被埋在倒塌的房子里,别人都认为这些孩子没有生还的可能,但其中一个男孩的父亲却相信自己的孩子还活着,于是不断挖掘,几天后,他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这个班的学生。这种父子情深为学生学习麻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问题为核心,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提出疑难问题。

问题是学生知道活动的启动者和动力源。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鼓励性提问不仅能使学生迅速从抑制变为兴奋,而且能使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

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的言论自由,尤其是提问自由,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笔者认为,如果小组合作学习要研究的问题不是学生所关注的,那么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很难保证。提问的问题是学生不明白的,也就是语文课要学什么。如果“学什么”能由学生自己决定,一定会激发他们极大的学习热情,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以学生质疑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和提出难题的能力呢?

1.尊重学生的情感——乐于提问的前提

列宁说:“没有人情就永远不会有,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追求真理。”情感是有内驱力的,积极的情感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小学生天真,单纯,幼稚,自尊,脆弱。特别是学困生,总是担心问太简单或错的问题会被同学和老师取笑。因此,教师必须营造相互尊重、理解、包容、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饱满的精神、良好的心情,不断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2.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的动力。

南宋朱在《小学札记》中指出:“不感教趣,则不乐学。”皮亚杰说:“一切脑力劳动都取决于兴趣。”这些精辟的论述,都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争强好胜。我们把班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桌子上下四个人为一组,优秀和差的学生为组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互相竞争。每周对最优秀的提问专家进行评判和表扬。为了成为小组中最好的提问专家,他们必须通读课文。为了提出问题,他们必须用发现的眼光学习,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期待解决问题。这样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学生也感受到了思考和提问带来的无穷乐趣。

3.创造一个提问的环境——快乐提问的关键。

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渲染,产生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使学生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比如在教《鸟的天堂》之前,引导学生了解“天堂”的动态场景,先放鸟飞、鸟争的视频,让学生仔细观看,注意并思考自己想问什么问题。当学生们认真欣赏视频时,老师趁机引导:多生动的画面啊。此刻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这样,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话匣子打开了,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大榕树上有这么多鸟?为什么我们的掌声吓跑了画眉,它却那么兴奋,还站在树上唱歌?那只画眉要对谁唱歌?唱歌的内容是什么?等一下。

4.教方法,开辟学生提问的途径。

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因为他们不能或不善于利用课本中的相关因素来构造矛盾。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培养学生大胆探索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拓宽学生的提问思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通过对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教我的战友邱的文章时,在预习之前,老师安排学生阅读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是邱写的,描述了我的心理活动。这段文字应该写的是邱的内心活动。但是,为什么不在文中写邱的内心活动,而是写我的内心活动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可以围绕自己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将文中存在的内容与假设不存在的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飞越泸定桥》一文的第五自然段,从铁索桥、大渡河、泸定城三个方面描述了泸定桥的艰险和攻陷的难度。从表面上看,这部分内容似乎与泸定桥的飞夺无关。其实更突出地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英勇无畏的精神。基于此,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删除“为什么泸定桥是天险”这一部分,是否可以直接描述为“红四团立即发起总攻攻占泸定桥”?在学生讨论“是与不是”并发表意见后,引导学生不写“泸定桥是天险”有什么错?

(3)将课文的这一部分与那一部分进行对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永别了,我爱中国》一文中,有三处写着“永别了,我爱中国,我全心全意地爱中国”。根据这个写作特点,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句话用在三个地方。它的意义是什么?”?最后用的时候,为什么‘告别’后面有感叹号?"

探究学生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可以通过抓住文中的相关内容来问一个“为什么”或者“怎么样”,也可以把已知的内容和未知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问题。

(三)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学习,并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们心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他们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尤为强烈。”在新的教学之初,要让学生自主探究,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意识,从而形成自主探究、求知的良好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学习是否有效。没有有效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流于形式。

如何让自主学习取得好的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学生提出的问题,经过教师的梳理和提炼,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学什么”的问题是由学生决定的,所以他们经常积极参加学习活动。

2.在中高年级,我们在自学的时候应该采用默读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思考。

3.帮助学生养成不写不读的习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写,画出有深意的句子,并在旁边做个简评,对不清楚的地方也要做个记号。这样的自主学习是有效的。

4.给足够的时间独立学习。一般要有三五分钟的自主学习时间。

(四)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能否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和充分利用“合作”的手段是反映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问题,更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新课标提倡“合作”,针对性很强。因为合作学习使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独立见解,展示个体思考的方法和过程,并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中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基本步骤和操作要点。

1.明确的学习目标。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以高昂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小组学习中。小组交流的主题要清晰明确,值得思考。

2.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自己认为学到的东西,分组发言交流。同时,他们列出还没有被理解的问题,让别人去解决。

3.碰撞激发。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通过合作互补,使各种信息源互动,实现互利共赢。不同思维的激烈交锋,有利于激活不同学生的思维。

4.沟通的内化。小组内的小组间讨论为学生提供了再次一起交流、合作和学习的机会,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竞争意识。以小单元为单位进行交流和评价,学生之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也能使全班同学互相帮助,自由竞争,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知识。同时使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选择、提炼和加工。

5.反思和检讨。终结性复习可以使新知识更加清晰,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和小组学习的大致情况,进行自我调整,进行适应性学习。及时回顾和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调整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6.教师要根据题目内容调整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时间过长,学生无所事事,影响正常教学;时间太短,大家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在沟通中起不到任何作用。

在个体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互动的合作探索,这种集体智慧才能点燃创新的火花,这正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那么,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

1.营造氛围,激发合作学习的兴趣。

调查显示,近三成学生不愿意深入思考略难的问题,他们往往缺乏思考的触发点或对自身思维能力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学生之间的讨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必要。如何让讨论流于形式,需要教师从设计教案一开始就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研究学生这个“群体”以及这个群体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既要关注群体中个体积极性的发展,又要充分预测个体积极性的发展趋势。我们真的应该给学生信任。体验他们的学习过程,探索他们的认知规律,尊重他们的个性,分担他们的忧虑,接受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让课堂成为充满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的乐园。教师要给学生的“合作学习”留下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在合作中有更多的发言机会和时间,让他们都能在合作小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小组合作的氛围中逐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收获。

2.鼓励竞争,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学习群体”的集体荣誉感。比如,他们可以经常评选“最佳小组”,采取单节课评选与积分相结合的竞赛方式,或者在每节课中轮流引入“小组发言人”和“小组发言人”。在这样的激励下,基础好的同学会觉得成绩提高是不够的,必须努力。基础差的同学认识到群体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努力,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这样群体中才会有互动,互助,共同进步。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训练,学生的学习视野必然是集体的、长远的,而不仅仅局限于自己和眼前,这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适时指导,提高合作学习质量。

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教师永远是小组合作学习积极热情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无论是在有组织的小组讨论中,还是在日常的学习交流中,教师都要牢记自己作为引导者的职责,努力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教学行为。

(1)要做好小组的组织工作,为合作学习创造组织基础。小组人数一般为4-6人,成员的构成要考虑学习成绩好、中、差的组合,以及他们原有的性格、感情等非智力因素。小组成员应有明确具体的分工。在一个阶段中,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相对专注的职责,扮演特定的合作角色,比如组织者、记录者、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具体提出反对意见的“对手”。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让每个成员从不同的岗位体验、锻炼、提高。小组成员之间最好面对面或相邻而坐,更有利于相互学习和讨论,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2)强调群体合作,协调个人与群体的关系。针对小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合作能力不足的弱点,教师要教导、训练、提醒学生使用合作学习方法。首先,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总结,如何在别人的意见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意见,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争论和辩论,虚心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3)传授小组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用、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阅读表达理解,再通过讨论加深理解。教师应通过观察、参与、检查和指导来积极规范,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形成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和习惯。

(五)小组合作学习后的交流

这个阶段是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展示,也是全班学习成果的交流。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应该是一组一组报。既增强了群体意识,又给了每个群体成员发言和锻炼的机会。

2.分工明确。学习的,谈意见的,补充意见的,也可以把自己组里没有解决的问题拿到全班讨论,听意见。

3.分组汇报时,老师要关注全班。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补充意见,发表不同意见,甚至辩论。

第四,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过程中,笔者感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毋庸置疑,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起着关键作用,新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去探索。

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对于老师,我们一直在鼓励自己:“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直到现在,我们也不能说这句话是错的。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一桶水有几个碗?再大的水桶也是有限的,永远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况且新课程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一直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我们做什么呢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和角色,从一个老师变成一个学习者,变成一个和学生一起的* * *探索者,才能在* * *探索中共同发展。

1.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要尽可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足够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主动、积极、探究地学习。

2.应摒弃向学生灌输现成知识和结论的做法,充分考虑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具有一定空间和思维的灵活课堂提问,让学生自主感受、比较和体验;同时,教师要注意利用延迟评价来启发学生进行充分而广泛的思考,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

动词 (verb的缩写)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完成自我发展。项目研究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每一个阶层的努力,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所有实验学校和实验老师精诚团结,不断学习,不断努力,加强交流。今后的工作还很艰巨,但我们坚信,只要* * *努力,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我们对该课题的研究一定会取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