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感受
为什么“更新”:
从新《规范》和《准则》来看,我们突出强调的是以孩子为本,与时俱进,切实可行。比如,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使自己的健康不受伤害,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守则》中有“珍爱生命”的要求;鉴于网络的快速发展对学生的影响,守则中增加了“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的内容;考虑到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部分学生的作业可以由几个学生共同研究讨论,因此,在规范中完成作业的条款中删除了“独立完成”的要求,等等。这些修订贴近学生实际,顺应时代发展。
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准则》和《规范》集中体现了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对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条款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需要修改;其他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增加新的条款。《规范》和《守则》的修订是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中小学生的新要求,也是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在修订过程中,教育部已组织北京、上海、河北、福建等地的校长和专家进行座谈,并分别召开各年级学生座谈会。
新代码结合了原小学代码和中学生代码。记者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了解到,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是相似的,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学生行为的要求在方向上是一致的,也是综合性、原则性、劳动性的。因此,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中小学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角度来看,出台一个守则更为有利。
为什么需要代码来支持你?记者了解到,《规范》从大处着眼,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提出了基本要求;《规范》着眼于小事,从行为习惯的形成入手,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要求。代码是代码的细化,两者要结合使用。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差异和学习生活环境的不同,还是有两个规范。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20条要求比较基础,1要求学生如何看待国家、人民、党和社会。第二条至第七条主要是对学生社交的基本要求;第8至14、19、20条主要是对学生行为发展的具体要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仍然由五个部分40条组成,基本概括了中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部分是对学生自身提出要求;第二部分是要求学生善待他人;第三部分对学生在校期间遵章守纪、努力学习提出要求;第四部分是对学生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第五部分提出了学生在社会中守法的要求。
新的在哪里?
与现行规范相比,新规范有以下变化:
预留内容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锻炼身体,讲究卫生,尊敬师长,热爱集体,团结同学,知错就改,量力而行,积极参加劳动”。
调整的内容包括:将“勤于思考”改为“勤于思考,勤于求知”,将“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改为“遵守学校纪律”改为“遵守校规校纪”,将“遵守公共秩序”改为“遵守社会公德”,将“诚实谦虚”改为“诚实守信”。
增加的内容包括:“增强法律意识,热爱科学,乐于探索,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活动,珍爱生命,注意安全,自尊自信,言行一致,有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孝敬父母,互助互爱,关爱他人,有责任感,热爱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新的《学生日常行为守则》的变化主要包括:
要删除的内容有:“用尊称,不要直呼其名”、“对外宾要礼貌、热情、大方,不要围着不放”;在完成作业的条款中,删除了“独立完成”的字样。
调整的内容包括:将“积极帮助残疾人”改为“尊重残疾人”;“大胆发言,不懂就问”改为“积极思考,大胆提问”;“课间做有益的游戏”改为“课间有序活动”;“不乱扔垃圾”改为“不乱扔垃圾等废弃物”。
增加的内容有:“接受老师的教学,与老师交流”;“同学们相处融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欺负弱小,不嘲笑戏弄别人”;“不要随意翻动别人的物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不要嫉妒别人”;“遇到挫折和失败不要气馁,不要气馁,努力克服困难”;“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少先队员服从团队决议,不做有损集体荣誉的事情,集体成员相互尊重,学会合作”;“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防火、防溺水、防触电、防盗窃、防中毒,不玩危险游戏”;“阅读和观看健康的书籍、报纸、音像和网络信息”,“不要进入网吧等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的场所”,“远离毒品”。
中学生日常行为新准则的变化如下:
删除内容:为避免重复,删除“不要叫侮辱性绰号,不要欺负同学”;“尊重外国人,问路,细心引导”,“会见外宾,以礼相待,不卑不亢”;“购票要有序,对业务人员要有礼貌”等等。
调整的内容:“不得进入营业性舞厅、营业性电子游戏厅、酒吧、音乐咖啡厅等不适宜中学生活动的场所”改为“不得涉足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变“不受利益诱惑”为“抵制不良诱惑”;变“珍惜时间,信守承诺”为“诚实守信”;变“答应别人按时做事”为“言行一致”;变“不招摇”为“不攀比”;保持图书馆和阅览室的安静。不要在教室和走廊追逐吵闹”改为“不要在教室和校园追逐吵闹”;将“保护有益动物和生态环境”改为“爱护有益动物和生态环境”。
补充内容:不染发,注意安全,防火、防溺水、防触电、防盗窃、防中毒,相互尊重、理解包容,勤于思考、积极参与讨论,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不自卑、不嫉妒、不偏激,保持心理健康,未经父母同意不留宿或在外逗留。不影响邻里正常生活,邻里有难时主动关心帮助”,“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谨慎交友,不进营业性网吧”,“珍爱生命,不抽烟,不喝酒,不吸毒,拒绝毒品。不参加各种名义的非法组织,不参与非法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