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时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铃响时,老师走进教室。老师和学生互相问好后,学生们就坐。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习了本单元的单词。

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些生词(老师先拿出一节课中的生词卡进行演示,让学生集体和个别阅读,然后分析较难的单词。)

同学们,谁能分析一下“拜拜”这个字的字形结构?

学生:(一个学生说话)“拜拜”这个词是左-中-右结构。双手分开的时候,就是“拜拜”二字。这个学生还用两只手做了一个“再见”的动作。)

分析准确,对比得当,动作一目了然。〕

老师:好!(老师接着问)谁能分析一下跳字“蹦”的字形结构?

学生:(一个男生举手大声说)“弹跳”这个词是左右结构。山脚下有个小孩在踢足球,是“蹦”字。老师表扬学生牢牢记住新单词。

根据字形的结构特点,将一些笔画较多的生词拆成零件,编成简短的公式,形象有趣,有助于学生记忆。这也是一种识字方法。这样小学生想起学过的生词就能认出来,背下来就能写出来。〕

老师:现在,老师会给学生讲一个好故事吗?

学生:(学生齐声回答)好!

(老师板书题目)

老师一边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边演示幻灯片。五颜六色的小猴子四处走动。学生们仔细看图片,认真听老师讲故事。)

老师:我们已经学了这节课的新单词,老师又讲了一遍这个故事。现在请再读一遍课文。你想想,小猴子下山后做了什么?

学生打开课本,先低声朗读课文,然后集体大声朗读课文。)

老师:学生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大家看看,这只小猴子下山后先去了哪里?

学生:(学生齐声回答)去一片玉米地。

老师在黑板的第一串上挂了一张彩色玉米的图片。

老师:玉米结怎么样?

生:(齐答)玉米又大又多。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第一张图,然后在第一串上挂上“大而多”的字卡。)

老师:小猴子看见了许多玉米。他怎么想的?是怎么做到的?

生:小猴子很高兴,就掰下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老师把“很开心”两个字竖挂在黑板上的细绳上,把“JIU”两个字挂在“很开心”右边的中间细绳上。然后在第一根绳子的右端挂上“再见”和“携带”卡片。)

老师:小猴子去了玉米地后去了哪里?看图,根据黑板上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自学下面几段。老师挂好小黑板的同时,让一个学生再读一遍题。)

生:(看问题)小猴子去哪了?看到什么?你怎么想呢?你是怎么做到的?

同学们读完之后,同学们低声朗读课文,同桌互相讨论。气氛很热烈。)

老师:谁先回答?

生:小猴子背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非常开心。小猴子扔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去了一个瓜田,手里拿着一些桃子。当我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时,我非常高兴,于是我扔了一个桃子去摘。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我看到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非常高兴,所以我扔了一个西瓜去追兔子。

老师:结果小猴子得到了什么?

生:小猴子没追上兔子,所以什么都没得到,只好空手回去。

由于课文第二、三、四、五段结构相同,老师重点指导第一段,其余段落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来理解课文,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板书如下:

老师用图片和单词卡片展示课文中的关键词,并巧妙地组合起来:横向看是段落,纵向看是特征相连,全文可见,这样可以对故事内容进行详细的概括和分析,将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层次,抓住重点,概括主旨,概括中心。〕

师:同学们,学完课文,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师让学生看黑板上的图片和卡片,复述课文。几个学生流利地复述了课文。这时候老师就会趁热打铁,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老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到了很多可爱的东西。它扔这个抓那个,但是什么都没得到,什么都没做好。

现在我们来考虑一下。你会像小猴子一样做事吗?

(小学生突然活跃起来,交头接耳,互相交谈,手也举了起来。)

生:当我预习新单词时,我会查字典。有时候找不到第一个字就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就不记得了,第三个字就急着学。结果没预习好。

生:我打扫卫生像个小猴子。还没扫完地,我就赶去擦桌子了。我还没擦完桌子,就去扫院子了。结果人家打扫教室,什么都没做好。

老师:让学生接触小猴子,自我检查,这样很好。以后我们的孩子不能像小猴子一样做事,扔这个抓那个,什么都不做。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认真去做,做完一件事再去做另一件事,才能有所收获。

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把小猴子的行为和小学生的现实联系起来。这种从物与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现实的过渡,是对同一现象的类比,是一种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容易被学生接受。然后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后用“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把开始的事情做完,认真去做,做完一件事再去做另一件事,这样才能有所收获”的哲学来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这个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老师:同学们,让我们再看看黑板上的这些图片。它们是什么?(老师用教学杆倒映了四张图)

生:图片是玉米,桃子,西瓜和兔子。

老师:这些单词是什么?老师讲了几种常用实词的识别方法。)

生:是名词。

老师:这些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叫做名词。

(老师用教学杆指着字卡里的“大”“多”“红”“圆”几个字。)这些字是什么?

生:是个形容词。

老师:是的!这些描述事物、描写事物、有好有坏的词叫做形容词。谁能用这些单词造句?(学生争相发言)

生:冬天,王奶奶买了很多萝卜。

生:农民的叔叔种了很多玉米。

生:学校种的西红柿又大又多。

生:我家有一个红色的大气球。

生:正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

老师:学生把这些句子变得更好。

(老师用教学杆指着卡片上的“扛、抱、抱、破、挑、扔、追”几个字,让学生念。一些学生在阅读时也做动作。“喊”,把手举起来放在肩膀上;“抱”,双手抱在胸前;“拥抱”的手围成一个大圈...)

一般来说,表达类似动作的词语的细微差别,小学生不容易掌握。但他们能画出不同动词代表的不同动作,说明学生对意思理解透彻。〕

老师:这些单词的名字是什么?

生:动词。

老师:是的!同学们,再想想。哪些部首表示动作的动词最多?

生:因为手和脚跟“动”关系最大,所以手、字、脚旁边的部首最多。

老师表扬这位同学有思想。然后带领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偏旁动词“才”、“之”、“祖”。学生交谈。老师用幻灯片打出以“一”、“比”、“祖”为部首的动词进行复习。)

老师:(老师总结)形容词和动词可以用在名词前,表示事物的样子和动作,可以使事物更加具体、生动、形象。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填空练习。老师用幻灯片打出来,看谁能填入适当的形容词或动词。

(学生举手发言,填单词)

桃子(酸酸甜甜)(大白)兔子

西瓜(红色和黄色)(大和黄色)橙色

为了加深对形容词的理解,老师用幻灯片打出了另一组问题。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填写歌词。)

(红)孙(红)果(勇敢)战士

(绿色)森林(粉色)桃花(亲密)朋友

(温暖)春天(又大又圆)西瓜(天真活泼)孩子

毫无疑问,初中语文在教识字的同时,也要注重遣词造句的训练。教师采用组词、造句、填空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单词。至于几个常用实词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学生掌握的如何,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重新检验。〕

学生做完练习后,铃响了,下课了。)

论文

我用“小单元集中识字”的方法教课文。

具体做法是:

第一,小单位重在扫盲

首先,我教好汉语拼音、笔顺、偏旁、基本字,我教他们按语序、偏旁查字,让学生掌握识字工具,了解汉字规律,学好字的声、形、义。

统一教材单元,分组性强,阅读目的明确。我根据每个小单元课文出现的生词和短语,阅读的需要和阅读的要求,确定每次集中识字的次数和形式。我把每个小单元课文中的生词放在一起,加入适当的生词,按照同音字、认识字、形声字、带字的基本字进行相似的聚集和分类组合,使每个小单元的教材成为由集中识字和课文阅读两部分组成的统一体。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识字和循序渐进的阅读。认识一批生词,读一套课文;认识另一批生词,读另一套课文。集中识字为听课和阅读课扫清了生词的障碍,学生不会因为课文中的生词而分散阅读课文的兴趣和精力,使听课和阅读课集中、简单、简洁。

在集中汉字方面,我注重教授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要求学生使用“五步学习法”。一读(发音准确)、二读(字形分析)、三思(词义联想)、四写(空书默写)、五查(自查互查)可以达到良好的识记效果,增强识字能力。实践证明,学生两年的识字量可以达到3000字以上。

二,早读早写,读写启蒙

因为集中识字,改变了阅读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用得更多:

1.以阅读讨论和表达背诵为基本形式的阅读方法。低年级编的教材短小有趣好看,大部分是儿童生活和童话故事。我安排了大部分课文的朗诵表演,学生们对朗读表达很感兴趣。

2.使用直观教具,促进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在集中识字中,我随课文写了3000多个生词和生词卡,画了30多个挂图和近100个小图片和幻灯片,在课堂上交替使用,形象直观生动,改变了死记硬背生词的机械学习。

学习方法。

3.采用同类型文本分类,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进行集中阅读教学。集中识字让阅读教学变得简单。根据一篇单元课文的内容,我采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教阅读。比如我集中了三节课,我爸,音乐人聂耳,小锤子,进行分析对比教学。只花了两个课时讲和读,一个课时让学生写笔记和练习。我还采用“一带一讲,一带一练”的方法,把教学和训练融为一个综合训练,让学生举一反三。比如我做蜘蛛的讲座,让学生自学同类文章《虾》,然后以《小猫》为题练习写作。

因为集中识字,写作训练提前了。我不只是为了集中识字而读书。一年级主要训练的是逐字逐句,连词成句,图片,口语,写作。从二年级开始,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和小短文,大大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因为集中识字,扩大了阅读范围,五颜六色的书报吸引了他们。学生们在低年级的时候已经尝试过阅读《西游记》、《三国演义》、《雷锋的故事》等长篇小说。学生们在家一拿起《Xi晚报》和《每周文摘》,就能流畅地阅读几段文字。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三从三”。

1.从单词中引用。我利用生词和课文的内在联系,通过关键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变单纯的识字为识字与阅读相结合,达到精读的效果。

2.引用图片。一组图一幅画就是一个生动直观的情节。我特别用幻灯片和黑板画,把文字中的画面变成活跃的多色场景。它将引领学生进入真实的境界、思维的长河和激情的海洋,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

3.从阅读中学习。大部分初级读写训练都应该在课堂上完成。我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说、练,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

第三,多读书,重新引导,培养阅读能力

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学,特点是说和读。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用教。”教师的教学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培养自主阅读能力。所以教学只要引导得当,是可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的。为此,我采用了“多读多导”的教学方法。多读指的是学生学习的方法,重导指的是老师教的方法。

多读书是以学生为本,以自学为主,以阅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有几种形式:

1.在预览中阅读。这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性阅读。自己读课文,把不懂的单词标出来,用字典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了解。

2.课堂精读。这是在老师指导下的一次有思想的阅读。让学生了解艺术,获得更完整的知识。

3.课后好好读书。这是一个反复巩固的过程。只有让自己熟悉阅读,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再指导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掌握规律。我一般从三个环节引导。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全神贯注于课文内容。文章的思想就是文章的语境。掌握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就有头绪了。我从文章的标题,故事的情节,章节的结构来梳理文章的思路。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挖掘文章的思想内容。单词和短语是一篇文章的基本要素。只有抓住关键词和短语,总结论点,理解意思,才能更好地发掘文章的思想内容。

3.指导学生分析作业,抓住重点和难点。课后作业反映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理解教材的要求。在指导中,要引导方法,激发兴趣,结合训练。

评论

本课是在编写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三轮“集中识字,分步读写”实验中的一年级阅读课,本实验将小学语文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前两年集中识字,读写启蒙;最后三年读写并重,全面提高。

就本课而言,至少具有“求实创新”的特点。

对于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如何开展阅读课?把握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非常重要。米老师采用编公式的方法记忆难词,用动作表现意思,用图片、幻灯片等手段辅助教学,使用儿童语言。这些做法都是从属于孩子的实际,体现了一个“小”字。

立足实际,利用课文的结构特点安排教学。小猴子下山做了四件事。表情基本相同。米先生在教学中通过文本形式的特点,把握主要内容,很好地处理了文本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第一件事,引导学生自学。抓住关键词,提出恰当的问题思考,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正面引导。注意让小学生从主词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种训练不仅使低年级以单词训练为主的教学要求得到落实,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为学生今后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理解课文的训练打下基础。而且在教学中,米老师还利用本课图文对应的编排特点,用具体的画面形象帮助小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和文字,也用抽象的语言和文字促进学生加深对具体形象的理解,图文紧密配合。这样,学生的观察和学习表达联系起来,思维和语言的发展结合起来,无疑促进了学生智力的提高。

识字教学,国内有两大流派,一个是分散识字,一个是集中识字。平心而论,各有优缺点。这个实验试图吸取两者的优点,弥补其缺点。所以把教材每个单元出现的生词都集中起来,对照课聚分类,通过形声字、同音字、基本字带字、部首分类等等结合起来,根据它们的特点,教一个字,学一批字。都说小单位分类识字。小单位侧重分类扫盲。从识字的角度来说,由于每个单元在本单元分组后阅读课文,在阅读课文时把刚学过的生词再现出来,在新的角度得到重视,在新的情境中得到巩固。从阅读的角度来说,它为小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扫除了生词的障碍,容易引起阅读兴趣,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早期多读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