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做总比不做好”的课文草稿
以下是寓言“迟做总比不做好”的讲稿,仅供参考!
本讲内容是小学语文第六册20课“两个寓言”之一。我要说的是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
首先,谈谈教材
课文《迟到总比不到好》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两个寓言之一。这则寓言的内容通俗易懂,故事简洁有趣,但寓意深刻。选择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的特点,把握故事的内容,并结合现实生活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会阅读。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培养意图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词,注意多音字?圈子?的发音。
2.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迟到总比不到好?还有这个成语的意思。
3.理解“迟做总比不做好”这个寓言的内容,理解寓言中蕴含的道理,懂得及时纠正错误的东西。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并结合学习和生活的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有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我的教学思路就清晰了,教与学方法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我来说说这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第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选择教学方法,思路清晰。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以及自主合作创新的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一个开放、活跃的语文课堂。在讲授这门课程时,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辅导法。
2、学习方法指导,形成能力
启蒙以来的自我阅读,读书与启蒙相结合,以读书促启蒙,以启蒙创情怀。
抓住关键词,阅读欣赏,积累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3、理念引导,精心设计
把握语文本色,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学习寓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这节课的内容通俗易懂,故事简洁有趣,但意义深远。在这门课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欣赏语言的同时,知道要及时纠正错误,在及时理解和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习得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重视体验和感悟。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去感受和思考。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我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努力实现三个目标。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三、谈教学设计:
(一)、激动人心的谈话:
1.学生喜欢听寓言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寓言。看老师写题目:迟做总比不做好。
3、点名读,一起读。
(2)理解问题的含义。
1、?迟到总比不到好?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里有你不懂的词吗?
2、说出疑惑的名称,并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死亡:迷失。监牢:饲养动物的围栏,文中指羊圈。
一句话完整的说出来?迟到总比不到好?的含义。
4.看完题目,你想问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扔羊?为什么要修羊圈?)
5、重读题目,从?修好它?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让学生提问,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样做,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第一遍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你猜对了吗?让我们读课文。注意:阅读时要读准读音,通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引导评论。
3.养羊人已经丢了好几次羊了。为什么?
4.总结:可见我们阅读前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所以要边读边看。
思考,读书前思考,读书时思考。
第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段讲的是丢羊?
2.免费阅读1?第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又丢了第二只?
3.同桌互相讨论。
4.集体交流:
(1)羊圈里有一个洞。
(1)给我看看新字卡?洞?按名字念,注意?哎?轻声读。
(2)?洞?它是(那个洞)。怎么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写作?洞?。
(3)一起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的是丢羊的原因。前两句说了什么?引前两句。
(5)理清本节三个句子之间的联系,尝试背诵。
(6)指名道姓。(引导方法)
他拒绝听取邻居的意见。
(1)?邻里?那是(邻居),注意?方?轻声读。
(2)街坊是怎么劝他们的?读名字,读建议的语气。
(3)引导评论,一起读。
(4)会养羊的人呢?按姓名阅读和评论。(你看他没关系,你不在乎)
牧羊人也是这么说的。你觉得他会怎么想?
(5)你看,好心的邻居很真诚,养羊人却大大咧咧,不听劝告。同桌不同角色大声朗读。
(6)点名阅读并评论。
(7)老师说提示,学生试着背诵对话。
看看他不听劝会怎么样。
(1)按姓名和注释阅读第4部分。
(2)为什么要读二本?又来了?词?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一起阅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一只死羊)。
6.给这个片段命名。注: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比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
孩子都有表达的欲望,课堂上不同角色的朗读是孩子所爱。因此,我设计了不同角色的阅读。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既是表演者,也是观众。既能锻炼勇气,又能训练观察力。
7.养羊人在第二次扔羊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自由阅读第五部分,在相关的句子下面划线。
8.讨论和交流:
(1)养羊人是干什么的?展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按名称朗读课文中的句子,并进行评论。
为什么要好好学习?你能快点摆脱它吗?及时纠正错误。
(3)养羊人为什么要这么做?阅读描述他心理的句子。
(4)引导朗读这句话,并读出他的遗憾。
(5)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如果呢?就)
但转念一想,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吗?你在哪里读的?从那以后,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8)?从现在开始?你什么意思?指导学生使用?从现在开始?造句。
(9)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背诵第5节。
第五,体验意义。
1,再次显示投影。这个人在修羊圈的时候,本来是劝街坊路过的。邻居们会怎么说?养羊人会怎么说?
2.同桌表演结束后,命名舞台,引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不重新修羊圈会怎么样?
4.揭示寓意:可见,养羊人如果犯了错误,只要(),就会()。
5.生活中,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同桌互相讨论,然后点名交流。(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迟到总比不到好?。
第六,总结全文。
1,重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本义,引申)
2.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悟意。
七、扩充和补充
1、?迟到总比不到好?这个故事本来出自一个八字成语,后面是四个字,你知道吗?
秀: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他还有另外两个版本。你想知道吗?
秀: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阅读并做笔记)
2.你知道这个成语来自哪里吗?
(《战国策》简介)《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史料的汇编。书中记录的时代,从战国初期到秦统一六国,反映了当时政治和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
3.你想知道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吗?(展示故事)
4.累积复印
第四,说板书
黑板设计:创意已失,后悔莫及。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结果就很少再丢了。
这节课的板书既总结了这节课的内容,又体现了改错不晚的寓意。形象直观、清晰,既辅助教学,又达到三维目标,方便学生学习。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以怀疑为线索,以思考为核心,以拓宽创新精神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给学生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从快乐中学习,最终学会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