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解读课文
“读课文”是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文本阅读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难点、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阅读课文要注意三个方面:1,理解课文安排意图,明确课文中的插图、旁注、提示。现行数学教材中有大量插图,包括实物图、示意图、表格图、线图、几何图等。,并且在插图旁边还标注了文字和提示。这些有机排列的成分可以配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沟通数学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渗透数学的思维方法。如六年级第11册教材《圆的面积》,将圆的面积计算由“弯成直线”改为所学矩形面积计算的“化归思想”,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在教材中,对于解题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往往有边缘性的文字和提示,可以帮助教师正确分析难点,突出重点,指导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学习方法,掌握知识要领。例如:教材初三数学上册“可能性”案例1插图中的旁注:①哪个盒子一定能找到红色棋子?(2)哪个盒子不能碰绿色的棋子?(3)哪个盒子可能会碰到绿色的棋子?这三个方面的边缘语和提示,指出了教学中新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它能让学生在比较中不断猜测,把握知识的要义,启发学生深入分析思考,引导教师设计触摸彩球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猜测-练习-验证。通过实践活动中的体验,他们可以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件。2.了解例题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例题和习题的关系,教授新的知识点。例题是数学教材的核心内容,具有典型性和规范性。它让学生通过举例、通过举例和方法、通过举例和上课、通过类比、通过类比进行推理,让教师讲授新的知识点,让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时刻抓住教学难点,根据教学难点确立教学目标、构思教学思路。教师要意识到习题的作用和难度,找出习题与例题相匹配的基本题、变异题、探索练习题,改善题型分布。正确解读习题不是简单的重复举例,而是必要的补充、发展和延伸。比如教材三年级数学第二册的例题1的主题图:上周四某超市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教师根据这个例子整理本课的新知识点并不困难:可以阅读横竖条形图,初步制作横竖条形图,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对教师是有利的。比如习题10中的习题,不仅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还注重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就需要时刻关注: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学生获得了哪些信息?能不能根据得到的数学信息问一些数学问题?培养创造性的教学理念。3.解读教材整体结构与新旧知识的关系。理解教材整体结构与新旧知识的关系,要把握:①通读全书,理解单元教学内容,理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处理好年级之间数学知识的衔接。②认真阅读单元,理清知识点,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析数学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分析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平衡(旧知识)-不平衡(不认识新知识)-引发冲突(重点)-交流合作探索(课堂效应)-新平衡(学习新知识)。说明本单元的目标,以及每节课每个知识点、每个例题如何落实,做到宏观与微观、新知与旧知、教学目标与立意的统一。只有在教学中真正正确地理解文本,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突破我们教学的重难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让数学课堂因其精辟的解读而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