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课文第一册《观潮》
钱塘江春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今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的严观镇,据说那里是观潮的最佳地点。我们和观潮的人一起登上了海堤。宽阔的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平静的河面向东更加宽阔,在雨后秋日的阳光下,蒙上了一层白雾。远处,几座小山在云层中若隐若现;附近有镇海古塔、中山塔和袖手旁观观潮台。
此时河潮还没来,但海堤大堤上已经挤满了人。每个人都昂着头向东看,等待着,期待着。
下午一点左右,远处传来隆隆声,像是闷雷在滚动。突然,人们开始议论纷纷。熟悉河潮的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起脚尖向东望去,但河水依旧平静,没有任何变化。过了一会儿,噪音越来越大。我看见东方有一条白线,在水和天空的交汇处。人群又沸腾了。
白线迅速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穿过了河流。走近了,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六米多高的白墙。波浪越来越近,像成千上万匹白马齐头并进,奔腾不息;这声音就像几千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体滑坡的声音,仿佛大地被地震摇动。
顷刻间,潮水向西奔涌,余波却依旧漫天滚滚,风依旧在河面上呼啸。过了很久,钱塘江才平静下来。对了,河水涨了六七米。
四年级上册《观潮》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钱塘江潮汐的壮美和神奇,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序的、有特色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积累素材。
3.本课学习造新词,用“渐进”和“恢复”造句。
4.带着感情读课文,背诵第三和第四段。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对“潮水来时”的描写,在有序和把握特点中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描述潮汐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类
首先,引入新课。
同学们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或者从电影、电影中看到过潮汐,但是你见过河潮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观潮》来观看河潮。
第二,引导课文的初读。
要求:细读课文,自学生词,边读边想象潮前、潮时、潮后的情景,并尝试对课文进行分段。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第三,检查沟通。
1.这篇课文有多少自然段?
2.涨潮前的场景是哪一部分?哪一部分描述了退潮后的场景?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要这样分?
第四,说读课文。
(1)读第一段。
1,一起看第一段,问:这段文字主要讲去哪里观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写钱塘江潮的?
(2)读第二段。
1.点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在哪里观看钱塘江的潮汐?蒋超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水来之前,河水是什么样子的?大家有什么感受?并开始画句子。
3.按名字读句子。
4.“人山人海”是什么意思?“等待和期待”对人们意味着什么?
(3)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文中如何描述蒋超的声音?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会响起。当河水涨潮时,有什么声音?
(2)引导朗读。
(3)师生评价,加深理解。
(4)说出描述河流潮汐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河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遍历”这个词。“我看见白浪翻滚,形成两尺多高的白墙”这句话和河潮相比是什么意思?有多高?那句“那一波如万匹白马齐头并进,疾驰而来”和蒋超比起来是什么?“威武”是什么意思?
(5)引导朗读。
(4)读第四段。
1.春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春潮过后是什么样的?一起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的单词是什么?每句话都说了什么?
2.交流讨论。
动词 (verb的缩写)课程总结
钱塘江春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第二节课
首先,复习旧知识。
二。钱塘江大潮补充介绍。
第三,按顺序学习课文,把握特点的观察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这种观测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的特点。
2.春潮来临时,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文主要把握了潮的发展变化特点,体现在声和形两个方面。
第四,巩固生词。
动词 (verb的缩写)课堂练习
1,练习带着感情读课文。
2.写下描述潮水到来时的声音和形状的句子。
3.练习背第三段。
不及物动词分配
熟练背诵第三和第四段。
黑板设计:
观潮
在潮水到来之前,平静和闷雷滚一条白线
潮水来了,声音越来越大,隔着河,把白墙都崩裂了。
潮水过后,狂风巨浪咆哮满天恢复平静,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