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数学教案和课件
第一个单位负数
第一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认识负数,理解其作用,感受使用负数的必要性和方便性。
2.让学生知道正负数的读写,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负数的初步认识和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的也不是负的。
准备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相反的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放松一下。这个游戏叫“我反对我,我反对我,我反对我自己”。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说一句意思相反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往前走200米(往回走200米)③电梯上行15层(下行15层)。
2.我们来考一个比较难的,看谁反应最快。
我在银行存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五班(1)20分(扣20分)。
(3) 10月,学校食堂赚了500元。(感谢500元)。④零上10屈光度(零下10屈光度)。
3.对话:周先生的一个朋友喜欢旅游。10月下旬,他计划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以后帮他留意这些地方的最低温度,以便出门前准备衣服。请和我一起看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标题)
二、教学实例1
1,认识温度计,明白正负数字是用来表示零度以上和零度以下的温度。
课件展示地图:点击南京,展示南京的温度计和图片。首先,我们来看看南京的气温。
这是一支温度计。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温度计。请仔细观察:这么小的细胞代表多少度的折射?那五个正方形呢?10呢?
现在你能看到南京是如何被拍摄的吗?(现在是0℃。)你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度。
(2)上海气温:上海最低气温是多少?当你拨(温度计上的刻度盘)时你在想什么?(零刻度上方四个方块)
指出上海气温高于0℃,是零上4度。(老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的气温是多少?和南京的0℃比又怎么样?(南京低于0℃)可以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是的,北京的气温在0度以下,也就是零下4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一下吗?
(4)对比: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温度。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温度。它们是一样的吗?(不对,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上海的气温高于0℃,是零上4度。我们可以记为+4℃,读作正4度。写字的时候先写个加号(指出是加号,不是加号,所以意思和发音不一样)再写个4(板书)。跟我做个手势吧。+4也可以直接写成4,省略加号。所以学生说的4℃,就是+4℃。(板书)
北京气温低于0℃,零下4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度(黑板-4)。和老师一起读。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个减号(表示是减号,不是负号)再写个4。请同桌示意。
(5)总结:通过对刚才三个城市气温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气温时,以0℃为界,可以用+4或4这样的数字来表示零度以上的气温,用-4这样的数字来表示零度以下的气温。
2.试试看:学生看温度计,写下不同地方的温度,读出来。(写在卡片上)
3.听一听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记录下你在这个城市听到的最低和最高温度。
4.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以零射度为界限,零度以上的温度用正数或者直接用几表示,零度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
三、学习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高程表达方法(P4题2)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的温差很大,这与海拔高度有关。近日,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最新高程。老师带来了相关网页。课件出现在网页上,带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会看这个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了一张珠峰海拔图。请看一看。该课件动态演示了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中你明白了什么?
3.我们来看看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程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海拔)。
你能从图片中读到什么?(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
4.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再想想:能不能用简单的方法记录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
(1)通讯:珠穆朗玛峰海拔可记为+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录为-155米。(板书)
(2)总结:以海平面为界,数字如+8844.43m或8844.43m可表示海拔高度,数字如-155m可表示海拔以下高度。
第四,分组讨论,总结正反数。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了一些数据(课件展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字来表示零度以上和零度以下的温度,也可以表示海拔高度和海拔以下的高度。然后看这些数字。它们是一样的吗?要不要帮他们分类?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加号和减号都可以归为一类。问一个问题:0属于哪一类?(引导学生辩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如果大家都同意分成三类,老师可以出个问题:我认为0可以分成四类。你怎么能说服我?
(2)如果有学生三类发表,有的两类发表,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总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到,0℃是分界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我们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用负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0就像一条分割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它不属于任何人。但是对于正数和负数,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把+4,4,+8844.43这样的数字叫做正数;像-4,-155这样的数字,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板书)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和你一起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联系生活,巩固实践
1.练习1,问题2和3
2.你知道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 _ _ _。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 _ _ _。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
3.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存折:这里的-800是什么意思?(在原来钱的基础上,800元取出来当-800;存入1200元记为1200元,也可以记为+1200元)
(2)电梯:这里的1和-1是什么意思?(以地面层为界,地面层以上我们用1或+1,地下层用-1)。现在老师要去33楼应该按几号?去地下三层?
六、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射度以上和以下,海平面以上和以下,得分和损失有相反的含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第二节课
教学内容: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学会借助数轴比较正数、0和负数的大小。
2.了解数轴上数字的顺序,完成对数结构的初步构造。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首先,回顾一下:
1,读数,表示哪些是正的哪些是负的?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意味着增加20%,那么-6%就意味着。
3.一天晚上,黄山的气温从早上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晚上,黄山的气温是摄氏20度.
二、新授:
(一)教学实例3:
1,数轴上的数字怎么表示?(1、2、3、4、5、6、7)
2.示例3:
(1)问题:可以用直线表达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画后交流。
(3)老师在黑板上讲一条直线,用小图表示大树和对应点的学生,并问如何用数字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将直线上的点与正数和负数配对。
(4)学生回答老师在对应的点下面标出对应的数,然后让学生讲直线上其他点所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所代表的正负数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这样在一条直线上表示正数、零数、负数。像这样的直线叫做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到右?从0向左?你发现了什么模式?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何分别从起点移动到. 5和-1.5?
(7)习题:做1和2题。
(2)教学实例4:
1.展示未来一周的天气,要求学生在数轴上展示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温度,并比较其大小。
2.学生交流和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介绍了数的大小是通过数轴来比较的: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是从小到大的顺序。
4.让学生再比较一下,用学生具体的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
5.让另一个学生比较“8 > 6,但是-8
6.总结: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正数。
7.练习:做第三题。
第三,巩固练习
1,练习1,问题4和5。2.练习1,问题6。
3.在练习题中记录小组学生的身高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基准,记为0m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四、全班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正数。
第二单元圆柱体和圆锥体
单位目标:
1,让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性;知道圆柱体的底、边、高;知道圆锥体的底部和高度。
使学生理解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使学生理解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利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位焦点:
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度:
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气缸
对(1)柱面的理解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2页圆柱体的理解,习题2第1-4题。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缸,认识缸的特点和缸各部分的名称,了解缸的平面图;了解气缸侧的开发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圆柱体的特性。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首先,复习
1.给定圆的半径或直径,如何计算圆的周长?(点名让学生回答并熟悉圆周长的公式:c = 2π r或c = π d)
2.求下列圆的周长(老师依次出示问题,然后点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判断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为1m (2)直径为3cm。
(3)半径为2分米;(4)直径为5分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