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信息
季羡林(1911 . 8 . 6—2009 . 7 . 11)山东临清人。中国是一个著名的古代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教,梵文,巴利文专家和作家。精通12语言,在印度汉语和文学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研究院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1]。
季羡林1911 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镇,祖父季老太,父亲季思莲,母亲赵,一个农民。季思成叔叔。当我年轻的时候,我跟马·龚景一起学习阅读。6岁去了济南,投奔叔叔纪思成。去私立学校读书。7岁后就读于山东第一师范附属新余小学。10岁,开始学英语。12岁,考入正一中,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属高中。高中开始学德语,对外国文学产生了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级中学。中文老师是董,也是一名翻译。“我之所以舞文弄墨五六十年,直到现在还放不下笔,都是拜董老师所赐,这一点我永远不会忘记。”
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方文学系,德语专业。师从吴宓、叶公超学习东西方诗歌、英语、梵语的比较,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学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词等课程。和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治交朋友,他们被称为“四剑客”。学生中有胡乔木。我喜欢“纯诗”,比如维勒兰、马拉梅。李义山和姜白石的六朝骈文。他翻译了德莱塞和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我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家乡清平县政府颁发的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的研究生交流协议,清华在德国招收研究生,为期三年。季羡林考上了,马上去了德国。与乔一起旅行的在柏林和美国。10年6月,我到了哥廷根,认识了、田等。进入哥廷根大学,“我梦见我在哥廷根,……我能读到一些书和一些文字,这些书和文字在古代曾经辉煌过,而且这种辉煌永远不会熄灭。”“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抓住这个梦。”(《德国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了梵文。他认为“印度文化受印度文化影响很大,我就好好研究一下中国和中国的文化关系,说不定能有所发现”。所以,“看不懂梵文。”“我一生要走的路终于找到了。我已经沿着这条路走了半个多世纪,直到现在,我还会走下去。”(在德国十一年)“命运让我坚定了信念。”季羡林主修印度学,在哥廷根大学梵语学院学习梵语和巴利语。选择英语语言学和斯拉夫语言学作为附属系,并增加南斯拉夫语。季羡林师从梵语讲座主持人、著名梵语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众。一学期40多节课,季羡林学习很努力。佛经《大事记》有三厚卷,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专心读书写作。“打开电灯继续,永远穷下去”。
从1940、65438+2月到19465438+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英语考试中,拿到了四个“优”,获得了博士学位。因为战争,没有办法回国,只好留在哥大。5438年6月至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任教,同时继续研究佛教的混梵文,在《哥廷根科学院学报》上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学术生涯的黄金时代,从此再无踪影。”博士后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的前夜,德国物质匮乏,而身为外国人的季羡林,也不可避免地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人民一样饱受战争灾难的折磨。作为一名海外游子,我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尤其是感受到“天涯何处无芳草,唯有无尽相思”,对祖国和家人的思念更是日夜萦绕。"我低头看着灰色的天空,热泪盈眶,脑海中浮现出母亲的面容。"
1941年获得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来,他在语言学家E. Sike的指导下研究了东北。
1945 10个月,二战结束后不久,我就裹得严严实实,回到瑞士,“就像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来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1980年,季羡林率领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再次造访这座城市,随后拜会了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密滕,恍如隔世。后来,他做了一篇感人至深的名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他到了上海,去了南京,与重逢,并通过李的介绍认识了散文家梁实秋和诗人。在南京,他拜访了清华时期的导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到北京大学任教,然后他拜访了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秋天,回到北平,拜会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唐用彤。
1946-1983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并在北大创办该系。同事包括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健和印度科学家金克穆。解放后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安娜·塞格斯的短篇小说集(1955)已出版德文版,印度加林多的沙贡达罗(剧本,1956),印度古代寓言和故事的五本书(1959),印度的贾。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丛书》(1957)、《印度简史》(1957)、《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1956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1959、1964年当选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政协委员。他作为中国的文化使者访问了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遭到“四人帮”及其北京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回来了,他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和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1983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65438-0956,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科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组长,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委,《中国大百科全书》主编委员会委员,语文卷编委会主任。他的学术成就在中世纪印欧语研究中最为突出。主要著作有:《大事件颂》中限定动词的移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大事件颂》中使用的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 以及中印度语后缀-am到-o和-u的转换(1998-1999)发现并证明后缀-am到-o和-u的转换是中印度西北方言肯德拉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论证原始佛经的存在、阐明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混合梵语佛教的历史渊源和特点等。 ),还有东北版的富力太子因缘经。作为一名文学翻译家,他翻译的作品主要有:沙贡达罗(1956)、五卷本(1959)、优力坡士(1959)、罗摩衍那(7卷,65438+)。作为作家,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牛棚杂记》。
1978 ~ 1984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作品已编入《季羡林文集》,共24卷。
1988,中国文化学院董事长。他曾以学者身份访问过德国、日本和泰国。
季先生在北京大学任教多年,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学教学、印度学、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研究翻译了德、英等国的梵文著作和多部经典,现在即使在病房里也依然坚持每天读书写字。
季羡林先生不仅因为他的知识,而且因为他的品格而受人钦佩。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丧失良知。他的书不仅是这位老先生个人生活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写照。季羡林的《病榻杂记》近日出版。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颇有见地的文字,首次阐明了他对近年来外界“加”在他头上的“国学大师”、“学术带头人”、“国宝”三个桂冠的看法。他说:“我从三项桂冠中解脱出来了。身上的泡沫被冲掉了,露出了我的真面目,大家都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