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少如》中的傅少如简介

据史料记载,该村在民国初年只有200多人口,在当时属于中等规模的村落。傅少如小时候和当时彰化河畔的其他农家子弟一样,从小就学会了放牛、割草、拉牛车的工作。童年的艰苦生活不仅磨炼了他强健的体魄,也磨练了他无畏暴力、敢于斗争的坚强性格。虽然他的父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耕耘者,但是贫穷和饥饿给了他思想和哲学。他相信他被村里有权势的人欺负是因为他一个字都不认识。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决定集中自己有限的财力,重点培养其中一个孩子读书,以便将来大放异彩。在这种思想和信仰的支撑和驱动下,父亲在脑海中反复盘算后,总觉得邵儒学思想活泼,充满灵性,是读书的好材料。再加上邻村一个算命的经常跟大家说,邵儒这种孩子,将来一定是个大富大贵的人,从而坚定了父亲让邵儒读书的决心。但因为当时土堤村没有私塾,所以要去其他村读书。幸运的是,一位名叫季的老人在离村子不远的上荣村开了一所私塾。就这样,父亲迫不及待地送邵儒去接受启蒙教育。当时,纪老先生虽然教了百家姓、三紫晶、萧敬、唐诗三百首,但也一针见血,为他日后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邵儒凭借扎实的文化功底考上了长城昌江县高中。昌城位于昌化河北岸,又称昌化市,又称大河村。因其县城和城墙建筑,故称彰化市。昌城是当时昌江县的县城所在地,是县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少儒在此求学,受其环境影响,在思想观念上接受了许多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