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但我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困惑:1,如何把握课内外资源的“度”?2.毕竟课内资源比课外资源少。如何让两者更好的结合而不产生矛盾冲突?哪个更重要?3.资源的使用会不会把一节语文课变成科普课或者其他课,从而无法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特征?
在广州中兴小学就读的第三天,听了中兴小学陈康英老师的诗歌教学课《七律长征》,让我对过去的这些困惑有了一些启发。
《七律与长征》是小学语文教学课标版五年级第八组第一篇课文。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充满激情地回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一切困难的典型例子。展现了我们红军战士无所畏惧、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激励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他们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红军长征是多么伟大的壮举啊!但对于五年级小学生来说有点遥远,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还很有限,诗歌的内容和写作手法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认知水平相差甚远。陈康英老师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通过对学习情况的了解和分析,根据文本本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方面进行了尝试。在教材的许多难点和“空白处”,他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产生深刻的感受。我整理出来如下:
第一,利用课文的背景资源,缩短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距离。
课堂一开始,陈老师就引导学生认识作者,阅读课后资料袋,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复习领袖和长征的内容,巧妙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迅速将学生带入那段历史,专注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缩短他们对历史的认知距离。
第二,利用名家朗读的音频资源,为学生播下阅读的种子。
诗歌是一种具有音乐美的语言艺术,它非常注重提炼词语和句子。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七律诗中红军战士无畏无惧的革命精神?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七律长征》这首歌的节奏和美感?陈老师在学生正确朗读语音和诗句后,播放中国著名朗诵艺术家康桥的朗诵音频,让学生聆听名家的朗诵,为学生播下朗诵的种子,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音韵美,逐步培养他们欣赏和背诵诗歌的能力。
第三,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在语文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演示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从而降低学习难度。陈老师展示了一望无际的武陵山脉和雄伟的乌蒙山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即使在平时翻越这些山脉是多么的困难,引导学生理解“武陵山脉蜿蜒荡漾,乌蒙山雄伟泥泞”。在理解“大渡桥十字铁索冷”这首诗时,陈老师向学生展示了当年铁索桥冰冷闪亮的画面,并让学生边看图边想象:“站在13铁索上,我看到了桥、桥底和桥对面。那一幕真的很惊艳。”接着,陈先生播放了一段红军长征的录像。通过多媒体演示,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一下子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促进了学生对长征精神的深刻理解。看完视频后,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朗诵诗歌,在朗诵中升华长征精神。通过本次设计,我们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资源,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一层层走进文本,感受文本,深刻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辛,进一步感受毛泽东同志和他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四,利用课外文学资源拓展学生视野。
“法律在课堂上,得益于课外活动。”拓展学生视野,让语文走向生活。一节课结束了,但那只是学生学习的中点,不是终点。最后,陈老师还设计了一个“拓展与理解诗人”的环节,向学生展示了毛泽东同志的另一首革命诗歌《忆·娄山关》,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学习和讨论:1、上城、分别写了什么?用“-”画出来。2.讨论一下,说说这个词是怎么表达作者的感情的。最后,让学生在课前分享一些毛泽东收集的优秀诗歌。如此精心的设计,陈老师巧妙地利用课外文学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诗人有更深入的了解,把这节课的时段改成省略号,把学生从一节课引到另一节课,引导他们走向更广阔的文学世界。我记得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本无非是例题。”叶老反复强调,语文教材是教学的起点,不是终点。从语文课本开始,语文课本实际上已经成为了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陈老师的课堂设计难道不是叶老语文教学理念的一个很好的实践吗?不正是体现了新课标中“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精神吗?
对讲座的反思
听了这一课,我对如何有效地将课程资源引入语文课堂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我今后更好地了解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策略和能力,有效地拓展语文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有效地保证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对我自身的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在陈康英教授的“七律与长征”课上,我发现正是因为陈灿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她的语文课才丰富多彩、丰富实用,班上的学生才能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感受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另外,在陈老师教的这个班里,我看到了小学语文老师角色的重要性。在新课改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的语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导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因此,我认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有效地引入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三种能力:一是发现、判断、选择的能力。汉语学习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多样。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有善于发现、正确判断、果断选择的能力。第二,组合能力和适应能力。为了把“原生态”的、分散的语文课程资源变成语文课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语文教育新生长点的能力,把分散的课程资源进行组合、改造和改编,使之系统化、可更新、可重用,使之更有效地用于小学语文学习。第三,协调沟通能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语文教师走出课堂,走出书店,走进社会和自然,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协调沟通能力,不仅要与科学家、学校、社会组织等学科进行沟通,还要成为学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合作者和传播者。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是一个广阔而崭新的世界。在新课程实施中,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我们身边到处都有资源”、“生活中到处都有语言”,把活水引入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感受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