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校的孩子入学准备什么仪式?

古代学校的孩子们为上学准备了如下哪些仪式:

首先,穿着得体

古人认为:“先打扮好,再懂事。”让学生注意自己的外表和整洁,这是要上的第一课。

学生们穿着正式的长袍,黑色的缎子夹克和圆形的黑色缎子帽子,这象征着外表的一致性,并提醒人们要举止得体。入学时,新生要一个个站好,老师会依次帮学生整理衣服。然后,在学校门前“整齐着装”排队。需要一瞬间站直,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学校。不仅相当于理清了思路,也是对圣贤和老师的一种尊重。

二、祭奠老师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入校后首先要祭奠老师。

学生在向老师敬礼之前,要向一位更重要的老师敬礼,那就是“大圣”孔子。不仅学生拜,老师也跟着拜,要行“三跪九叩”之礼。

祭奠孔子后,学生只需“跪叩三下”祭奠老师。

第三,清洁双手和心灵

磕头送完礼物,同学们都有点衣冠不整,就去了“净手净心”环节。老师会让人拿来一个装满水的盆,学生要按照老师的要求把手放在盆里“洗手”。“净手”的洗涤方法是正反面各洗一次,然后晾干。

这不是普通的手洗。洗手的寓意是清洁双手和心灵。希望孩子以后能专心学习,好好学习。

第四,开幕式

这是开幕式的最后一道程序,包括朱砂开光、明智击鼓、描红、书写。

1,《朱砂开枝》,老师拿着蘸了朱砂色的毛笔,在学生的眉毛上点一颗红痣。朱砂痣的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智慧。因为“痣”与“智慧”谐音,所以人们希望这颗红色的“痣”能让学生们眼睛明亮,心里亮堂,能学到一点东西。

2.“击鼓传花”出自《学记》,书中提到“孙也是鼓手”。这意味着学校以敲锣打鼓为命令。听到鼓声后,学生要打开书包看书听课,以示对阅读的重视。

3.最后,私立学校的老师带领学生写下他们生命中的第一个词。一般来说,他们会用比较简单的笔画写“人”和“一”两个字。笔画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完成上述一系列程序后,“入潘”就结束了,也就意味着学生们正式向老师的门下低头,开始走上“远在”的道路。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不同层次、不同情况的学生入学仪式,比如入考后进入国子监,皇室子弟开学等等。场面自然更热烈,到场的嘉宾也更高贵,但流程大多按照《礼记》等传统经典,没有太大区别。

古代的入学仪式看似很复杂,却蕴含着很多道理,处处体现着严肃的仪式感。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开学典礼都是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将来大有作为。